APP下载

中医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及思路

2014-01-25旺建伟叶虹玉胥风华赵雪莹

中医药信息 2014年4期
关键词:病证动物模型造模

旺建伟,叶虹玉,胥风华,赵雪莹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中医药基础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医动物模型是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利用特定的致病因素,在动物身上复制出与人类疾病症状和病理改变相同或相似的证候[1]。中医动物模型发展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建立的是阳虚模型,随后逐步建立起了肾虚、脾虚、血瘀等一系列可复制的动物模型。而在此之前就有人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过动物实验,如上世纪20年代陈克恢与Schmidt、Read等人就用动物实验证明了当归粗制浸膏对实验动物子宫、小肠、动脉血管等平滑肌具有兴奋作用。当时的实验研究仅仅借助西方医学来证明中药对实验动物可产生某些药理作用并未形成完整的可复制的中医动物模型。而中医学者对模型的研究古已有之,早在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中便有记载:“黍米及糯,饲小猫、犬,令脚屈伸不能行,缓人筋故也。”这种模型中医称之为实体模型。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已对动物模型有所建树,并且根据动物表现来判断药物的功效作用进而推广应用于患者。然而,要说中医最早的模型并不是这些实体模型,而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即中医理论模型,是古代医家对高等动物(人)所进行的解剖观察、临床实践后总结并制定出来的多种规范。其中包括中医先哲们所建立起来的“四时五脏阴阳”系统、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生理模型,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模型,“治病求本”的治疗模型等[2]。这些理论模型集结了中医学者智慧结晶,为中医几千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指导,同时为后期中医实体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此看来,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医理论模型、实体模型、借鉴西方医学的动物模型,以及60年代后期所建立的可复制的中医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的发展史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而言,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对中医临床理论的形成、发展、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更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依附条件。

1 中医动物模型的分类

中医模型的发展已有2000年之久,而中医动物模型的发展只有50余年。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出以中医“阳虚证”为主的动物模型以来,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国内外有关的中医动物模型已经有上百种之多,其中包括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等多种辨证[3]。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医动物模型也不断进行着改变,从最初的肾虚、脾虚、血虚证等单纯的证候模型研究发展到现在证候与疾病相结合的模型研究。中医动物模型大体上可分为三类[4]:疾病动物模型;证候动物模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1.1 疾病动物模型

疾病动物模型是利用不同的致病因素来复制出符合西医或中医疾病的动物模型。这种模型多借鉴现代医学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如给小鼠腹腔注射致敏原,再进行雾化最终导致小鼠哮喘的疾病动物模型[5]。哮喘模型成立后再用中药进行纠正症状。也有人不承认这种模型属于中医动物模型,因其使用的造模药物为西药,造模方法为现代医学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因此不应该称这种模型为中医动物模型[6]。但是也有学者对这类问题做出解释,虽然所用造模药物为西药,但其建立的模型表现为哮喘,与中医学所说哮喘病证候相吻合,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模型属于中医动物模型。这种模型具有较好的确认性,实验结果可信,实验指标明确可靠。并且这种动物模型较容易被国际医学界所认同。但其缺点是容易脱离中医理论,与中医所认为的治病因素有所差异,而且单纯的用现代医学的病因病理来反应中医证候,对于模型的评价和辨证诊断都带来了困难。疾病动物模型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因其治病因素比较单一,容易建立模型,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2 证候动物模型

中医认为证候是疾病发展状况的某一阶段的体现,可以了解疾病的部位、正气与病气的盛衰、疾病的性质、病机的变化等,是临床进行诊断疾病和判断诊治效果的依据。因此,证候的研究对中医的发展有其重要意义。证候动物模型最初是把疾病所体现在某一时期的证候表现形式收集起来,利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如电针刺激家兔引起惊、恐、怒,造成“气滞血瘀”动物模型。这种证候动物模型能够遵循中医理论,结合证候自身发展规律,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因此广泛被医学工作者所使用。但是,证候动物模型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种模型缺少对模型动物的严谨、系统的诊断,例如舌诊脉象很难判断;观察指标很难定量;容易出现同病异证,异病同证,模型证属性判断模糊等。证候动物模型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的一个特色,体现了中医学证候理论的特点,因此,中医证候动物模要发扬其特色不断的进行完善。

1.3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在中医的诊断中,疾病和证候并不完全是单一存在的,所以简单的复制疾病动物模型或证候动物模型并不能满足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需要,近年来受到医学界比较认可和推崇的是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所谓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分别(或同时)采用传统中医学病因复制证候动物模型和采用现代医学病因复制疾病动物模型,使动物模型同时具备疾病和证候的特征[7]。如杨礼腾等[8]给大鼠器官注射博莱霉素复制肺纤维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灌注腺嘌呤建立肾阳虚肺纤维化模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更好的体现了疾病的特点,根据疾病的发病原理、致病因素建立模型,可以更好的选择模型的病理监测指标,同时模型具有中医的证候表现,符合中医的理论,从证候的变化来判断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能够更好的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与中医临床诊断相结合,更好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服务[9]。虽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与原型有着较好的相似性,但不表示可以完全替代原型,其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因为病证结合模型需要有疾病和证候的多种表现,因此在操作上相对麻烦,而且诸多条件难以控制。证候模型本身就很难具有准确的辨证诊断性,因此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辨证诊断也是模糊不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仍然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除了上述三种分类方法外,还有学者将中医动物模型归纳以下四类:单纯的中医“证”动物模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状态反应性动物模型;自然病态性动物模型[10]。其分类大体上与上述分类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自然病态性动物模型,即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这种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与人类疾病的相似性,不需要人为的外界干预,具有很好的可控性和简单易行性,是国际上公认的最理想的动物模型。如姚建平等[11]用自然衰老的SD雄性大鼠(24月龄)为肾虚衰老模型,研究右归丸对自然衰老大鼠海马5-HT、NE含量与HPA轴活性作用。此外,还有基因鼠模型、如风湿性关节炎模型中所用的基因鼠、C57BL/6x NOD遗传背景的KRN T细胞受体转基因(K/BxN)小鼠临床上可以自发地发展为关节炎,可直接作为关节炎动物模型[12-13]。

2 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

2.1 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理论复制中医动物模型

中医讲究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各组织结构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复制中医动物模型应以整体观念为主导,从脏腑病变着手[14]。同时辨证论治是中医独有的医学体系,也是中医对待疾病的一种特殊认识与处理方法。根据证候表现复制动物模型,进而分析模型动物的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规律,最终以揭示中医证的实质,为辨证论治提供实验依据。依据辨证论治来进行模型的复制也是区别于中医动物模型和西药动物模型的标志。如肺气虚模型既有咳嗽、痰饮等呼吸系统的病变,又有神疲乏力、肌体消瘦、神情倦怠、体温下降等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物质代谢系统的症状。慢性胃炎肝郁证既有食少、便稀等消化系统病变,又有神疲乏力、肌体消瘦、神情倦怠、体温下降等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物质代谢系统的症状,同时伴有质量增长迟缓,皮毛蓬松、枯黄,目暗、眯眼,溜边、扎堆等[15]。

2.2 运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复制中医动物模型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中医认为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及外伤等都可以引起不同的疾病,因此疾病的病变机理也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复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般性的规律[14]。在建立中医动物模型的时候要注重中医临床表现,运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更加准确的掌握治病因素的特点和性质。在选择造模方法的时候要考虑中医的发病学原理,使造模因素和中医病因相符合。例如:孙广仁等根据“肺气虚弱,寒邪犯肺”的理论,将大鼠进行烟熏和寒冷等刺激从而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16]。

2.3 模型症状符合中医临床

当建立中医动物模型时要考虑所复制出来的模型是否符合中医临床。研究中医动物模型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医临床疾病的本质,进而预防和治疗疾病。如果建立的动物模型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与临床病证不符,那复制的模型就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治病因素十分复杂并不是单一的,要远远的超出实验室的造模因素,导致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也是繁多的,要在实验室中将所有症状都表现出来也是不现实的,要抓住主要的症状来复制模型[6]。如脾虚湿热大鼠模型[17],大鼠出现体质量增长缓慢,大便不成形或稀便,毛发疏松粗糙,精神萎靡,嗜睡懒动,与临床脾虚湿热证表现食少,腹胀,便溏不爽,身体困重大体上相似,但也有模型不易表达的症状如舌红胖,苔黄滑,脉滑数等症状。

2.4 模型要建立客观指标,同时具有重复性

在复制中医动物模型的同时要建立有关中医证候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要科学、准确的用微观、量化的客观指标来表示中医临床症状,是确保中医动物模型成立的关键之一。因此在确定指标的时候要选择相关性和特异性较强的客观指标。同时复制的中医动物模型要具有重复性,即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完全重复,否则所建立的模型也没有意义,也不会得到认可。

2.5 模型要用相应药物进行反证

要确保所建立的模型是否成功需要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有效说明模型成功,反之很难说明模型成立。例如,脾虚证动物模型可以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健脾理气方药反证。同时,选择反证的方药应是公认的能纠正模型动物的病态,最好选择经典方药。但也有人提出应用非适应证的方药证进行治疗显示无效才能证明模型成立。大部分学者认为无需如此,因为中药的成分是复杂的,临床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医生辨证错误而导致患者误食非自身疾病症状的方药却发现病情有所减轻[7]。这是由于中药的成分十分复杂,且具有多重药效,有时也会发生我们无法预计的药效。另外,治疗脾虚证的药物同时可能也会减轻阳虚的症状。因此用非适应证的方药进行治疗是不必要的。另外,还应注意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异性,明·俞弁《续医说》中曰:“人食矾石而死,蚕食之而不饥;鱼食巴豆而死,鼠食之而肥,类不可必推。”

3 中医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

中医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历经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趋于规范化、客观化、科学化,其所研制出的证型也有百余种之多,其造模方法也是种类繁多。有学者将中医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大体上归纳为以下三类:

3.1 模拟中医传统病因建立动物模型

这类模型是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对病因的经典认识来建立的,往往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病因认识有所区别,其造模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3.1.1 单因素造模法

根据中医对疾病的致病因素的认识来确定一个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来进行造模,如中医认为“恐伤肾”,采用猫吓鼠、人吓猫、爆竹吓狗等方法建立肾虚模型;用附子、干姜、肉桂等热性药来建立“热证”模型或用黄连等苦寒药物来塑造“寒证”模型;根据中医耗气破气理论给大鼠喂食中药(大黄、厚朴、枳实)从而建立大鼠脾气虚模型[14]。这些均属于单因素造模方法,其特点是造模方法简单,条件单一便于控制,但同时所复制出来的证并不能完全反映临床疾病的所有特点,因此模型较为片面,比较模糊。

3.1.2 复合因素造模法

根据中医对疾病的致病因素的多重认识来确定多个致病因素进行模型的复制,如中医认为“劳倦过度、房劳不节”可致肾阳虚。张丹等[18]就运用此病因让小鼠每日游泳至无力下沉以诱导其劳倦过度,并且每日让其与动情雌鼠同笼诱导其房室不节。这些造模方法均属于复合因素造模法,其特点是比单一因素造模更接近中医临床表现,有利于探讨中医药的疗效和机理,但是此种方法仍然存在缺陷,因其病因不同其病理变化也可能存在差异性,其治病因素越多复制起来越麻烦,模型的代表性和稳定性越弱。

3.2 采用西医病因病理复制动物模型

这类模型是根据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采用特定的化学、生物、物理机械的方法复制出符合中医或西医疾病的动物模型。此方法比较注重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的病理损害。其治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因素刺激:曾代文等[19]给大鼠注射盐酸普罗帕酮从而建立大鼠急性心衰心阳虚衰证动物模型。生物因素刺激:杨宇飞等[20]给大鼠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造成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动物模型,该模型既符合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疾病模型,又符合中医血瘀证模型。物理、机械因素刺激:王勇等[21]采用冠状动脉前降支放置Ameroid缩窄环制备中华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李氏等[22]采用幽门结扎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就以上模型而言,其模型多借鉴现代医学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比较成熟,实验结果可靠,重复性较好。但其治病因素多采用现代医学思路来判断,缺乏中医的辩证论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医证本质的研究。

3.3 采用中西医结合病因学说塑造动物模型

这类模型是既运用了中医的发病学说,又考虑了西医的致病原理,将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相结合起来,既体现出了中医证候的特点又有西医病理变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将西医的疾病加以中医证候的描述,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来诊断治疗疾病。如李敬林等[23]给予SD大鼠高脂饲料并且注射STE从而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这类模型既有中医证候的表现又有西医疾病的特点,将中西医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认识疾病从而根本上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4 中医动物型的评价与展望

中医动物模型因其具有中医理论特色,因此其评价也具有特殊性,可以分为中医一般状态评价和借助西医方法学进行评价。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人将中医证候表现作为一般评价,也有人精心将实验动物的“四诊”表征记录下来从而来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现在已经建立了大鼠、小鼠四诊(问诊、望诊、闻诊、切诊)的工作站,初步实现了小鼠诊法的标准化、客观化、定量化[24]。与此同时,中医动物模型还通过“以药测证”的方法来评价模型。如卢芳等[25]以2,4-二硝基苯酚诱导的热病证候为切入点,利用寒性药物和温性药物对比干预的实验研究,探讨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借助西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形态学、生化指标、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来评价模型。现在也有人采用代谢组学原理对模型动物的尿液、血液、等组织液进行研究从而研究代谢物与证候的相关性[2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动物模型的评价趋于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更多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不断的完善,为中医方-证-病深入研究创立了坚实基础。

[1]孙健,郑潇潇,张浩,等.中医动物模型研制方法研究进展[J].中兽医学杂志,2010(4):54-55.

[2]彭成.中医动物模型对临床的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3):9 -10.

[3]郑小伟.论中医动物模型的造型依据与研制方法[J].浙江中医药学报,2004,28(6):1 -4.

[4]彭成.试论中药药理动物模型[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5):47-48.

[5]Stephen J,Krizman,George T,et al.T cell activation in a murine model of asthma[J].Am J Physiol,1996,27(3Pt1):476.

[6]张宏,彭成,秦路平,等.关于复制中医动物模型的思考[J].四川动物,2007,26(1):192 -195.

[7]康洁,高碧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1):2357 -2359.

[8]杨礼腾,程德云,刘欣,等.肾阳虚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658 -660.

[9]赵慧辉,王伟.病证结合证候模型研究基本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2):762 -764.

[10]傅晓晴.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中医“证”的诊断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10(1):868 -869.

[11]姚建平,金国琴,戴薇薇,等.右归丸对自然衰老大鼠海马5-HT,NE含量与 HPA轴活性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2):177 -178.

[12]刘元刚,刘树滔,饶平凡.类风湿性关节炎啮齿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7,15(6):470 -473.

[13]Kouskoff V,Korganow As,uchatelle V,et al.Organ - specific disease provoked by systemic autoimmunity[J].cell,1996,87:811 -822.

[14]余成浩,张宏,余葱葱,等.论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233 -235.

[15]任健.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模型表征与胃黏膜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的相关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1-87.

[16]孙广仁,王洪武,高博,等.COPD寒饮藴肺证大鼠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42 -244.

[17]吕冠华,劳绍贤.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3):231 -234.

[18]张丹,李哲,朱庆均,等.“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实验动物科学,2008,25(4):9 -11.

[19]曾代文,彭成,余成浩,等.附子干姜组分配伍对急性心衰心阳虚证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5):93-96.

[20]杨宇飞,马麟麟,许永刚,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清血颗粒的活血化瘀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6):446 -448.

[21]王勇,李春,啜文静,等.基于小型猪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气虚血瘀证的证候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2):233-237.

[22]李冀,柴剑波,赵伟国.吴茱萸汤抗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7,24(6):53 -54.

[23]李敬林,王太一,王禄增,等.2型糖尿病证病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17(8):473 -475.

[24]方肈勤,潘志强,卢文丽,等.大鼠/小鼠是证候研究的主要模式生物[J].中国中医基础学杂志,2009,15(5):252 -253.

[25]卢芳,刘树民,董培良,等.基于以药测证的热病证候模型评价方法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8,25(6):61 -63.

[26]刘树民,卢芳,王喜军,等.基于代谢组学的热病证候模型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25(4):549 -551.

猜你喜欢

病证动物模型造模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复制实验进展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胆囊胆固醇结石湿热证小鼠造模方法的研制与评价
湿热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评价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大鼠造模方法的文献研究*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