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粪造影对功能性便秘的诊断
2014-01-25许文颖徐津磊续晋铭
许文颖 徐津磊 续晋铭
(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90)
排粪造影对功能性便秘的诊断
许文颖 徐津磊 续晋铭
(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90)
目的进一步探讨排粪造影在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对63例便秘患者进行了排粪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了58例功能性出口梗阻性疾病。结论排粪造影为一些肛肠疾病提供了一种既简单又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能清晰地显示肛管、直肠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出口梗阻性疾病的异常影像表现,也为以前无法诊断的顽固性便秘患者,解除了疑虑和痛苦,为临床诊断便秘等肛肠科疾病提供了相当准确、可靠的依据。
肛管直肠;功能性便秘;排粪造影;出口梗阻
排粪造影是患者排粪时对肛管、直肠作动态以及静态观察的唯一检查方法,主要用于出口性,尤其是功能性出口梗阻型疾病的影像诊断[1-3]。早期Phillps和Broden将排粪造影分别用于小儿巨结肠以及直肠脱垂的科研。到70年代后期,才逐步应用于临床诊断。数年来文献也有个别报道,但基层临床应用并不普遍。为深入研究排粪造影在功能性出口梗阻型疾病的诊断价值,63例便秘患者的排粪造影的资料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3例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43例(6例为未产妇),年龄约17~75岁。患者均有各种程度解大便困难,慢性便秘,黏液血便,肛门坠胀,排便时会阴及腰骶疼痛等症状。这种患者病史时间约6个月~45年。37例患者长期依赖番泻叶通便,13例必需常用手动协助排便,13例患者经常灌肠解决排便问题。临床指检无异常。
1.2 检查方法
检查前1 d分别于午后13时、15时、18时三次,用9~15 g的番泻叶代茶泡服,每次500 mL,以清除体内宿便。用75%~100% W/V硫酸钡悬液(含CMC 0.25%)300~400 mL常规灌肠后,透视下分别摄取静坐、提肛(肛门紧闭上提)、力排(用力排粪肛门开口最大)时的直肠侧位像,最后摄正位片。摄片要求包括耻骨联合、骶尾椎、肛管。
1.3 测量指标和诊断标准
根据规范的测量指标和诊断标准,测量乙耻距(DSPC)、骶直距(DSR)、肛直角(ARA)、肛上距(DUAC)。
正常综合指标(静坐与力排比较):①肛直角增大,应该>90°。②直肠大部分或者近于全排空,黏膜粗细均匀1~2 mm。③肛管开大。④肛上距增大,但不>30 mm,经产妇不>35 mm。⑤耻骨直肠肌压迹消失。⑥乙(小)耻距增大,但仍为负值。⑦乙(小)肛距>70 mm。
2 结 果
共63例便秘患者,造影检查后逐个测量各项指标及诊断标准,只有5例患者完全正常外,其余58例均有各种多项异常。
2.1 直肠前突(RC)
30例,它为直肠壶腹部远端呈囊袋状突向前方(阴道)深度>6 mm。轻者提肛时前突可消失,是女性特别是经产妇的常见病,也可见于个别男性,是盆底松弛的表现之一。
2.2 直肠前壁黏膜脱垂与直肠内套叠
34例,患者直肠前壁黏膜增粗、松驰后脱垂于肛管或直肠内,形成部分凹陷。按照脱垂程度和部位各异可以分为直肠黏膜前壁脱垂(AMP)15例,直肠内套叠(IRI)14例,完全性直肠脱垂5例。
2.3 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
6例,为用力排粪时盆底肌(主要是耻骨直肠肌)持续收缩而不松弛者。肛直角不增大仍保持在90°左右或更小。且多出现耻骨直肠肌压迹。常合并其他异常,如:合并RC时,即出现“鹅征”。
2.4 盆底疝(PFH)
8例,名称很多,由于该疝发生于盆底,不管所见疝的内容如何,均可称为“盆底疝”。
2.5 会阴下降(PD)
21例,力排时:肛上距>31 mm,经产妇>36 mm,是盆底松弛的一种表现。
2.6 骶直分离(RS)
4例,力排时,第三骶椎水平处骶直间距>20 mm,且直肠近段向前下移位,并摺屈成角。部分小肠位于骶直之间,直肠亦可有左右摺屈而影响排便。
2.7 内脏下垂(SP)
11例,盆腔脏器如:小肠、乙状结肠、子宫等的下缘,下垂在耻尾线下者。此时乙耻距、小耻距均为正值。这也是盆底松弛的表现。
2.8 耻骨直肠肌肥厚症(PRMH)
3例,患者力排时肛直角不增大,仍保持在90°左右,肛管延长,钡剂很少排出。是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的主要原因,也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讨 论
3.1 便秘的原因
在结肠器质性病变后,便秘的原因分为结肠传输无力型和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两大类,其中功能性出口梗阻型疾病是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4-6]。功能性出口梗阻型疾病包括盆底松弛综合征(RC、AMP、IRI、ERP、PD、SP、PFH、S-RS等)及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PRS、PRMH)。63例便秘患者中,发现直肠内脱垂患者达到34例,占53.96%。我们认为直肠内脱垂是梗阻性便秘的最主要原因。
3.2 直肠黏膜脱垂
①直肠前壁黏膜脱垂(AMP):增粗而松弛的前壁直肠黏膜脱垂于肛管上端前缘,使此部位凹陷,而直肠肛管结合部后方连续平整[7]。②直肠内套叠(IRI):增粗而松弛的直肠黏膜脱垂于直肠内(绝大多数在远端)形成环状套叠。其厚度约3 mm,如>5 mm则为全层套叠。③直肠外脱垂(ERP):完全性直肠脱垂,为脱出肛门外,可见肛门外有大小、长度不等的脱垂肿块物。该肿块物内有时可见小肠存留。
3.3 排粪造影的优点及临床应用
排粪造影是国内比较先进的便秘检查手段,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诸多优势。“排粪造影”技术能够全面获取肛管直肠部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的病变信息,确定便秘的具体原因。通过“透视+摄片”的方式,能显示肛管、直肠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出口梗阻性疾病的异常改变。该技术对患者不构成任何不适和痛苦,与传统的钡剂灌肠、肠镜、临床指诊和内镜检查比较,更敏感更可靠,从而确定便秘原因究竟是直肠前突、黏膜脱垂,还是骨盆括约肌功能性改变、肛管的功能性改变等所致,能为临床诊断便秘等肛肠疾病提供准确依据,及时确定治疗方案。
[1] 张东铭.肛肠外科解剖生理学[M].上海:上海二军大,1989.
[2] 卢任华.排粪造影的肛肠外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 22(12): 708.
[3] 王毅,龚水银.盆底功能性疾病影像学[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 23(5):406.
[4] 祝洪福.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 2008,11(6):1193.
[5] 徐坤元.排粪造影250例X线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7(8):882.
[6] 尚克中,陈九如.胃肠道造影原理与诊断[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339-341.
[7] 朱平均,李世友.排粪造影的临床应用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增刊,2008,26(9):89.
R442.2;R814.43
B
1671-8194(2014)23-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