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4-01-25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医院骨外科,河北 保定 072450)
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万英辉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医院骨外科,河北 保定 072450)
目的 分析采用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际疗效。方法 选取 2007 年 10 月至 2012 年 10 月在我院检出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记录临床表现及手术信息,对比患者术前术后腰腿疼痛情况采用数字评价量表进行测评,综合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患者术前腰、腿评分得分为(7.31±1.48)分、(7. 35±2.09)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为(75.24±9.14)分,术毕随访 1 年患者 3 项评分得分分别为为(3.28±1.31)分、(3.81±1.75)分、(47.28±5.12)分,3 项数据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能够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临床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骨科出现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发病时剧烈的腰腿疼痛,会严重阻碍患者正常活动,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是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压迫椎管神经,而当纤维环破裂后突出的髓核游离椎间盘,活动区域转移到椎管内时,称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游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相对较低,可一旦发病,病情都比较严重,一般需要选择手术治疗,而该病的手术又相对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等级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手术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参与本组研究的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5年间收治的患者,共24例,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7.5岁;就诊后检出病程均在1~37个月,平均病程6.1个月;腰椎间盘突出关节为L3~48例,L4~59例,L5~S15例,L3~4合并L4~51例,L4~5合并L5~S11例。
1.2 临床表现:就诊时,24例患者均表现为经常性腰腿疼痛,涉及神经支配的肌肉区域感觉能力结合肌肉力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削弱。其中,2例同时表现为大小便困难,会阴无知觉;5例患侧拇趾背伸力减弱,下肢肌肉力量明显削弱,触感不灵敏,无法行走,久站困难等现象;6例出现放射性的下肢疼痛,久站久行存在困难,肌肉感知能力和力量下降,腰椎活动受到一定限制;19例Lasegue试验结果为阳性。患者在手术前全部进行CT和X线检测,检测成像表现所有患者均存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椎体及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关节后方突出,压迫单侧或两侧的神经。
1.3 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对病情诊断明确后实施手术进行治疗,术前对患者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常规消毒后于腰部正中部位纵向切口,患部为椎间隙的患者采取常规单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患部为椎间隙上方、下方的患者行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患者属于巨大中间型骨质增生或髓核游离破入蛛网膜下腔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中注意保护神经根,谨慎牵开后取出嵌于神经根与椎间空之间的游离髓核后,再跟随髓核游离路径清理髓核在已破裂纤维环及椎间隙中的残留物质,手术在保证脊柱绝对稳定的情况下,可除去4周的韧带和椎板,让神经根有足够的活动空间[2]。本组中,3例行单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11例行单侧半椎板切除,10例行全椎板切除。术后需卧床修养,手术次日可进行适当强度的床上肢体活动,静脉点注抗生素4~5 d,不进行内固定的患者在1周后可适当下床活动,进行内固定的患者需术后10 d方可进行适当的地上活动,20 d后行腹肌、腰背肌锻炼,120 d后可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术后进行1~3年的随访,并作详细记录。对手术前和手术1年后腰腿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进行对比。
1.4 疗效评定方法:腰腿疼痛采用数字评价量表方法表示,以0~10为疼痛分数,0级为无痛,10级为最无法忍受的疼痛。综合Oswestry功能障碍调查问卷判断患者生活质量,分数越高表明功能阻碍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手术前后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60±17)min,平均出血量为(280± 40)mL,术中9例髓核向下游离,8例向上游离,7例在相应的椎间隙横向游离;髓核出现与神经根粘连现象9例,压迫神经15例。术中看到有17例神经根水肿增大,活动度小,大部分与髓核或周围组织粘连,此类髓核质地相对较硬,重量均在3.5 g以上;其余7例神经根呈紫黑色,受压迫处明显变细,张力大。术前腰、腿评分得分为(7.31 ±1.48)分、(7.35±2.0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得分为(75.24 ±9.14)分,术毕随访1年患者3项评分得分分别为(3.28±1.31)分、(3.81±1.75)分、(47.28±5.12)分,3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P值分别为0.035、0.037、0.028,3项指标的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游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病患,在椎间盘突出时,髓核组织发生病变,纤维环后纵韧带日益损缺,发展到严重的状态时髓核便可突破纤维环、后纵韧带游离到椎管内,在椎间隙进行上移、下移或平行移动,更有甚者会侵入硬膜囊。这一过程容易造成对神经根的压迫,此外还会产生化学性病变,造成神经根充血、浮肿、变异,导致患者临床症状严重,出现剧烈的腰腿疼痛。经调查,经常从事剧烈运动,和重负荷体力劳动者更容易出现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3]。目前来说,该病的治疗方法有两大类,一种为手术治疗,另一种为非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但实践表明,保守治疗病情反复概率更大,疗效不能满足患者对治疗的需求,因此在患者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应尽快进行手术。
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前,需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了解,若患者仅为一侧的神经根受压迫时,可通过单侧的开窗摘除完成手术便可。本组病例中,有14例为此类情况,因此选取了单侧的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或半椎板摘除,以免增大患者不必要的手术负担。手术过程要重视通过髓核游离路径对游离的髓核组织进行充分的探查,以免有残留的碎块未被清除干净影响手术效果,相对不全椎板切除术来说,半椎板切除更需要谨慎探查,以便彻底减压[4]。本组24例患者的治疗中,均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手术方式,因此手术效果显著,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也令人满意,无死亡病例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由此可见,正确选择手术方式,谨慎手术,防止遗漏能有效地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复发率。
[1] 林定坤,陈博来,赵帅,等.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3):263-264.
[2] 钱建国.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9):2073-2074.
[3] 李亦明,周雄清,宋德煌.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附17例报告)[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9,9(3):213-214.
[4] 余跃强.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171-172.
R68
:B
:1671-8194(2014)30-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