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骨水泥治疗管状骨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4-01-25于士龙
金 刚 于士龙 王 纯
(吉林省肿瘤医院介入科,吉林 长春 130012)
经皮穿刺骨水泥治疗管状骨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金 刚 于士龙 王 纯
(吉林省肿瘤医院介入科,吉林 长春 130012)
目的探讨使用经皮穿刺骨水泥对管状骨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效果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救治的47例管状骨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经皮穿刺骨水泥治疗,根据X线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的监视和CT三维图像的重建,确定穿刺部位,在DSA引导下注入骨水泥,对手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所选的47例患者中,长管状骨转移行肿瘤36例,短管状骨肿瘤11例,在DSA的监视下均全部成功穿刺,手术后患者疼痛感显著缓解,止痛有效率达93.62%。结论采用经皮穿刺骨水泥方法治疗管状骨转移性肿瘤,其疗效显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恢复部分肢体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值得推荐使用的治疗方法。
骨成形术;管状骨;转移性肿瘤;疗效分析
经皮穿刺骨水泥治疗方法起源于1987年出现的经皮穿刺锥体成形术,锥体成形术是一种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提高锥体稳定性的介入式治疗方法。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椎体成形术的技术和观念被引用至骨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上来。转移性骨肿瘤是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至骨骼而引起的。此类患者常出现肌力减弱或麻痹、疼痛、贫血、消瘦、出现肿胀包块等[1]。对于身体状况不理想,难以进行手术的晚期骨转移患者,参考锥体成形术的临床经验,在DSA和CT的辅助下,在病变部位经皮穿刺注入骨水泥,同时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术,以达到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能够减轻患者疼痛,减小创伤,为骨转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救治的47例管状骨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经皮穿刺骨水泥治疗,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4岁,长管状骨转移行肿瘤36例,短管状骨肿瘤11例,经医学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验确定所有肿瘤均为恶性肿瘤,且有原发癌病史。采用临床上最常用的疼痛评估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给分。
1.2 术前准备
全部患者手术前需进行心电图检查、血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包括病变部位的X切片、CT影像、MRI或ECT检查等,有利于确定病变部位,同时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预防和准备。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史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原发癌症、发展时间、病变范围以及病变部位周围组织的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对患者的体质进行了解,对有无过敏情况、遗传病史进行调查,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最后,对病理性骨折的患者,给与一定的保护。
1.3 器材与方法
统一采用德国的骨水泥,4 ℃冰箱保存,可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以增强可视性,调配比例按照骨水泥粉∶对比剂∶水=5∶1∶2。穿刺针采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DBBN-13-10.0-M2-MQT 的PVP专用针。方法:手术前需对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麻醉。在DSA的监视下,结合X切片、CT影像等对病变部位进行确认和检查,对骨折部位进行确定。选择好穿刺部位、确定进针方式与路径后直接穿刺,可反复转换角度以保证穿刺位置合理正确,将造影剂注入体内,一般输入碘海醇5 mL左右,而后缓慢推注配置好的骨水泥。推注过程中一定要缓慢而稳定,仔细观察DSA监视画面,如发现推注外渗或骨水泥进入静脉则应立即停止操作。推注时注意力量和速度,对于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应先对骨折部位进行处理后方可进行穿刺,推注时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再次发生[2]。
1.4 疼痛评价
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给分。患者在直尺上标出能够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位置后,由医师来进行评分,其中,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以接受,>8分为差,对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客观评分后,对比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按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轻度缓解与没有效果进行分级,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包括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3,4]。在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有无减轻的同时,对患者使用药物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血常规检查结果也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47例患者中,采用骨水泥穿刺注入了59个部位,全部穿刺成功,平均骨水泥注入量8.7 mL。9例合并病理性骨折进行穿刺治疗的同时采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部位,有3例患者穿刺时发生了外渗。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后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手术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下降,对手术后不同时间进行VAS疼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手术1周后,13例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患者病情逐步稳定,手术1个月后,28例完全缓解(59.57%),16例部分缓解(34.04%),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3.62%。
上肢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后48 h后可进行轻度运动,握力慢慢恢复,下肢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后1周可逐步坐起或自理,所有患者经过影像学复查,整体上看,病变部位的转移情况得到控制,未发生进一步的扩散。所有患者手术后精神状态康复较好,身体功能和饮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由于疼痛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3 讨 论
3.1 穿刺部位的选择
在选择穿刺部位时,首先应仔细研究患者的病情发展史,包括原发癌症、发展时间、病变范围以及病变部位周围组织的情况,选择合理合适的体位进行手术,对于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应注意手术姿势对其骨折部位的影响,尽可能选择安全、平稳、舒适的姿势进行手术。在DSA的监视下,结合X切片、CT影像、MRI或ECT检查等对病变部位进行反复确认,选则穿刺点时既要保证骨水泥能够完全分布于病变部位,又要保证不损伤神经与血管。
3.2 止痛药物的选择
骨转移患者长期处于疼痛的病理状态下,往往需要止痛药物进行控制。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VAS疼痛评价,对手术前后的止疼药用药剂量以及疼痛感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手术后对于止痛药的依赖性明显下降,疼痛不适感显著降低,手术3周后,64%以上的患者能够完全停止服用止痛药。统计结果表明,经皮穿刺骨水泥治疗管状骨转移性肿瘤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感,避免了止痛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3.3 骨水泥推注的注意事项
骨水泥化学名称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是目前国际上三大药用辅料之一。尽管对于骨转移肿瘤患者,推注骨水泥是一种有效的减轻疼痛的治疗方法,但有资料表明,骨水泥在推注入体内进行反应时,对组织、细胞、血管以及神经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若骨水泥进入血管,易形成血栓进而阻断血液循环,在选择穿刺部位以及推注时,通过DSA监测,注意避开静脉丛等,以防止阻塞血管。此外,骨水泥在体内聚合时,会释放部分热量,对坏死组织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从而组织癌细胞的进一步扩散,但是骨水泥在损伤坏死组织的同时,对附近健康的组织也会产生一定的损伤,因此在选择病变部位时,尽可能保证骨水泥的分布完全,又与健康组织尽可能少的接触。推注骨水泥时,需密切通过DSA检测,尽可能平稳缓慢推注,防止由于推注过快导致产生骨水泥外渗,或由于用力过猛,产生病理性骨折等。
3.4 病理性骨折的固定
对于管状骨转移性肿瘤,病理性骨折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其表现为无诱因无外力即发生骨折,对于下肢骨转移的患者,病理性骨折更加棘手。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仔细的影像学检查,对骨折部位予以保护;在手术中,选择穿刺体位与穿刺点时,均应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患者平稳无摇摆的姿势进行麻醉,推注时注意速度与力度,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骨折的发生。
3.5 经皮穿刺骨水泥的并发症
穿刺部位损伤、骨水泥外溢以及组织血管栓塞、组织肿胀等是经皮穿刺骨水泥的主要并发症,其中以骨水泥外溢最为常见。骨水泥外溢产生以下严重后果:①骨水泥聚合时发热,易灼伤正常的机体细胞和组织;②外溢的骨水泥如遇到血管,会影响血液循环。因此配制骨水泥时,注意浓度,不宜过稀或过稠,过稀则易外渗,过稠则易堵塞。推注时通过DSA监视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最好办法。
通过对47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骨水泥方法治疗管状骨转移性肿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疗效显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恢复部分肢体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值得推荐使用的治疗方法。但手术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正确规范的操作,严谨细致的观察以及仔细完善的治疗计划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1] 王国昕.经皮穿刺骨水泥治疗管状骨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创新,2011,8(31):22.
[2] 于晶.35例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入治疗晚期骨转移癌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2007,2(10):620.
[3] 张清.病灶切刮骨水泥填充治疗肢体骨巨细胞瘤125例[J].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2):730.
[4] 邓刚.经皮锥体成形术治疗锥体恶性肿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12):261.
R738.1
B
1671-8194(2014)11-02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