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15例体会

2014-01-25汪朝惠段青青王艳惠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2期
关键词:穿孔消化道直肠

汪朝惠 段青青 王艳惠

(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 开远66160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15例体会

汪朝惠 段青青 王艳惠

(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 开远66160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消化道SMT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15例消化道SMT患者,用二代IT刀及钩型刀剥离、切除病变,并及时止血。结果15例消化道SMT患者,其中1例因病灶较大且位于胃底,转外科手术,余14例患者一次性顺利完全切除,无穿孔及大出血,随访1年15例患者复查胃、肠镜显示创面已愈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ESD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近年来,随着胃镜及肠镜的普及,消化道SMT发现愈来愈多,新的内镜下治疗器械不断开发及应用,内镜治疗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opic mucosa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使用内镜下专用高频电刀及其他辅助设备,对消化道早期肿瘤及SMT,进行标记、切割、剥离的一项新技术。ESD扩大了EMR的治疗适应证,较高的整块切除率能显著减少病灶残留及复发,从而达到对消化道早期肿瘤根治性切除的效果。目前日本已广泛运用ESD治疗消化道病变[1]。国际上对于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认识日渐深入,其疗效和安全性已逐渐被临床医师认可。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治疗成本低的特点,其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充分体现了内镜手术治疗微创的优越性。但ESD切除范围较大,耗时,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较EMR高,文献报道达10%~30%[2-4],限制了其推广应用,尤其是县市级医院。我们自2010年11月始开展ESD手术治疗消化道病变,到目前为止共完成治疗15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月至2013年1月,我院通过胃镜及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SMT患者15例,共18块病变,其中男10例,女5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50岁。食管3例,胃8例,十二肠降段2例,直肠2例。术后经病理活检发现,病灶类型包括食管平滑肌留、胃间质瘤、十二指肠降段脂肪瘤及直肠类癌;其中两例超声内镜检查示病变位于固有肌层。

1.2 方法

1.2.1 器械

Olympus GIF-V70胃镜、Olympus D-201-11804透明帽、OlympusNM-200L-0432注射针、Olympus FD-410LR热活检钳、Olympus HX-110LR止血夹、Olympus钩形电刀(hooking knife)、二代IT刀(insula-tion-tipped knife)。

1.2.2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告知ESD的益处及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心电图、胸部X线等常规检查。无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长期服用抗凝剂。食管及胃部病变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下全身静脉麻醉,术前肌内注射654-2 10 mg;直肠病变的患者行普通无痛肠镜麻醉。

1.2.3 ESD操作方法

其中两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采用EUS确定黏膜下病变的深度及范围,其余用活检钳触观察SMT活动情况。ESD包括如下5个步骤:①标记:用hooking刀在病灶边缘外侧5 mm处点状标记。②黏膜下注射:靛姻脂肾上腺素生理盐水(5 mL靛姻脂注射液、1 mL肾上腺素、100 mL生理盐水)注射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至标记部位黏膜明显抬起。③病灶环切:hooking刀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切开病灶外侧缘黏膜,至暴露肿瘤组织。④黏膜剥离:借助透明帽,术中反复黏膜下注射以维持病灶的充分抬举,根据情况采用hooking刀或二代IT刀沿瘤体边缘逐步剥离,直至完全分离肿瘤,过程中避免伤及瘤体。⑤创面处理:对ESD治疗创面上所有可见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处理,小血管或可能发生渗血部位以热活检钳处理,较大裸露血管及创面以金属夹夹闭。食管及胃部病变切除后,常规放置胃管减压,并观察负压吸引袋有无出血。

1.2.4 术后处理

标本测量病灶最大长径和与之垂直的短径,10%甲醛固定后送病理检查,确定病变性质。上消化道的病例术后第1天禁食,常规补液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止血药物及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有无皮下气肿、胸闷及呼吸困难,有无呕血、黑便、便血及腹胀、腹痛情况。术后第2天如无出血、腹痛,可进低温流质饮食。术后第3天进软食、凉食。出院后每日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黏膜保护剂约2个月,直至创面愈合;直肠病例术后当天禁食,术后第1天开始流质无渣饮食,术后第4天开始半流质少渣饮食,7 d后正常饮食。所有患者术后1、2及12个月复查胃镜或肠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病变有无残留或复发。

2 结 果

2.1 内镜下手术情况

15例消化道SMT患者,其中1例因病灶位于胃底且较大,本院无M型胃镜,转外科手术,余14例经ESD一次性完整剥离病变,手术时间30~60 min。切除标本病理诊断显示:食管平滑肌瘤3例,胃平滑肌瘤2例,胃间质瘤6例,十二指肠降段脂肪瘤2例,直肠类癌2例。病灶直径0.8~2.0 cm。

2.2 并发症及预后

其中3例术中因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金属夹夹闭血管止血。无1例穿孔及迟发性出血。1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1例留下后遗症,ESD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7 d。随访1年未见复发。

3 讨 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切除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癌前病变、早癌已经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传统的EMR方法是通过黏膜下注射,然后用圈套器整块或分块切除,EMR对于局限于黏膜内的带蒂的消化道肿瘤效果好,但不易完全切除扁平病灶,易复发。ESD技术由Hosokawa发明,最初用于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5]。近年来,该技术的适应证不断扩大,ESD难易程度主要与病变大小、部位、是否合并有无瘢痕形成等有关。位于胃底部、中上部胃体大弯侧、幽门、距肛门<5 cm部位的病变操作相对困难,而病灶位于胃窦、胃体中部小弯、胃体下部后壁时,操作则相对容易。对本组2例直肠低位病变的ESD,采用胃镜在直肠内进行操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组黏膜下注射的液体为生理盐水,取材方便,价格便宜,但难以长时间维持病灶隆起的高度,需反复多次黏膜下注射,周平红等[6]报道在生理盐水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和靛胭脂不仅能满足ESD手术要求,且并发症少。ESD有3个显著的优点:①可以一次性切除较大范围的病灶;②可以提供完整的标本,利于病理医师对病变部位是否完全切除(深度和广度),局部淋巴结或脉管转移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患者的预后,并决定是否需要追加外科手术[7]。③降低了肿瘤的局部遗残率及术后再发率。但是ESD技术难度较高,手术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率较高,且手术时间较长。尽管如此,我院慎重应用ESD切除消化道黏膜肿瘤13例。我们的体会:①严格掌握适应证,可先选较小病灶,如2.0 cm以下,在没有超声内镜的条件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用活检钳触之有活动感方行ESD。②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ES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出血,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术中出血较多,经积极处理控制。

对于出血的预防有几点建议:①预防性止血:预防性止血比出血后止血更重要,因为一旦出血则会影响操作视野。在剥离过程中,随着黏膜下层的暴露,一旦发现血管,建议积极处理,小血管可直接用IT刀电凝处理,而较大血管可用热活检钳烧灼。②术中止血:术中一旦发现出血,需积极处理,不可盲目操作,必要时终止手术。术中少量渗血可直接用2%的冰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冲洗,对血管性出血可用IT刀或热活检钳治疗,在操作未完成前,尽量避免金属钛夹止血,可能会影响下一步操作。③迟发性出血的预防:当病灶被完整剥离后,创面上所有可见的小血管,均使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或热活检钳烧灼,出血明显者使用金属止血夹,创面较大者使用金属夹夹闭创面,达到术中止血及预防术后出血及目的[8]。术后静脉滴注止血药及抑酸药物,可达到预防术后出血的目的。穿孔是ESD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食管ESD合并穿孔达到3.9%[9],胃ESD合并穿孔达到3.56%[10],十二指肠ESD合并穿孔达到22.22%[11],姚礼庆等[12]的研究中ESD穿孔发生率为11.4%(4/35)。本组未有穿孔发生,可能与本院刚开展ESD技术,对病患选择相对较保守有关。

穿孔的预防应注意:①术前应行超声内镜检查,了解病灶深度、大小及来源,固有肌层的病灶穿孔可能性大;②术中始终保持操作视野清晰;③治疗过程中及时进行黏膜下注射;④在剥离过程中始终保持刀与肌层的平行。虽然有报道用金属夹闭裂孔而免于外科修补手术[13],但较大裂孔应随时转外科。⑤因我院ESD刚开展,术前应积极争取内镜护士及外科医师密切配合,避免不必要的纠纷。⑥手术困难者,特别是胃底或胃壁外大病灶剥离后,穿孔无法修补及大出血无法镜下止血者,应立即停止手术,转外科治疗。故开展黏膜下剥离术(ESD)应非常慎重。

[1] Enomoto S,Yahagi N,Fujishiro M,et al.Novel endoscopic hemostasis technique for use during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J].Endoxopy,2007,39(Suppl 1):E156.

[2] Watanabe K,Ogata S,Kawazoe S,et al.Clinical outcomes of EMR for gastric tumors:historical pilot evaluation between 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 and conventional mucosal resection[J].Gastrointest Endosc,2006,63(6):776-782.

[3] Fujishiro M.Perspective on the practical indications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neoplasm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27):4289-4295.

[4] Yamamoto H.Technology insight: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neoplasms[J].Nat Clin Prac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4(9):511-520.

[5] Hosokawa K,Yoshida S.Recent advantages in 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J].Gan To Kagaku Ryoho,1998, 25(11):1771-1774.

[6] 周平红,姚礼庆.内镜黏膜切除及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方法和技巧[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11):564-567.

[7] 周平红,徐美东,陈巍峰,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1):4-7.

[8] 马丽黎,周平红,姚礼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灶的初步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10):529-564.

[9] Fujishior M,Kodashima S,Goto O,et al.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neoplasms[J].Dig Endos c,2009,21(2):109-115.

[10] Mannen K,Tsunada S,Hara M,et al.Risk factors for complication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gastric tumors:analysis of 478lesions[J].J Gastroenterol,2010,45(1):30-36.

[11] Honda T,Yamamoto H,Osawa H,et al.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superficial duodenal neoplasms[J].Dig Endosc,20 09,21(4):270-274.

[12] 姚礼庆,周平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10(4): 316.

[13] 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物[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11):106-1065.

R735

B

1671-8194(2014)11-0096-02

猜你喜欢

穿孔消化道直肠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经会阴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根部穿孔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治疗策略
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