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研究

2014-01-24曾建国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创业者公益大学生

曾建国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研究

曾建国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加强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论文通过问卷法共调查1200名被试,结果表明:公益创业前,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具有创业或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非常少。同时,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对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在整体上是很低的。为此,要重视大学生公益创业前的创业训练,开展以培养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创业教育,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公益创业;素质;大学生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球性的新型创业模式,其本质特点是采用商业手段来创造社会公共价值(Dees,1998)[1]。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如从2009年开始,清华大学举办的一年一届的“北极光杯”公益创业实践赛,每年都会吸引100多个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参加。2008年起,每年会有100多支青年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或个人),在谷歌集团的资助下开展公益创业实践。湖南大学、复旦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公益创业基地,等等。尽管如此,公益创业在我国仍然是个“新事物”,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创业设计竞赛多,实践活动落实少;二是公益行业认同高,公益创业选择率低;三是东部沿海几个大城市公益创业开展好(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中西部相对比较差;四是大学生帮助弱势群体、灾害事件救助、环保、支教等领域公益创业开展比较活跃,其他领域相对冷清,等等[2-3]。其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创业环境因素外,创业者的能力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4]深刻认识和理解创业精神,对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2008年,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印发的《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明确要求,“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5]。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6]。党和政府关于创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给大学生开展创业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新任务。

由此可见,大学生公益创业素质的培养,既是公益创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 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素质的现状,本研究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南华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作为调查现场,在每所高校每个年级抽取参加过公益创业大赛(或创办了公益创业公司)的在校大学生20名,要求每个年级经管、理工、文史哲教育、其他专业各5人,要求男女各10人,小计80人,15所高校共计1200人。使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符合程度较小,“3”表示符合程度中等,“4”表示符合程度较大,“5”表示完全符合程度。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前创业经验调查

在问卷中,我们对被调查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在参加公益创业之前,有没有创业的经历或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做了调查,同时也调查了解了他们创业或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的年限。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公益创业前,有没有创业或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

图2.公益创业前,创业或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年限

调查结果显示,在公益创业前,有过创业经历38人,仅占总样本的3.2%;有过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的46人,仅占总样本的3.8%,两项共计占总样本的7%。

创业或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半年的35人,占总样本的3.0%,1年的24人,占总样本的2%,2年的14人,占总样本的1.0%,3年以上的13人,占总样本的1.0%。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调查

公益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最重要支持因素。在问卷中,我们对被调查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者的5个核心能力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统计指标

综合来看,由表1可知,大学生公益创业者的5个核心能力指标的评价中,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分别为2.60分、2.62分、2.39分、2.45分,创新能力最低,2.07分,均未超过3分。说明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对自己开展公益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在整体上是不太令人满意的,或者说公益创业能力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开展公益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在整体上是持否定态度的。

从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维度中得分最高指标、得分最低指标和得分标准差指标来看。由表1可知,公益创业能力指标5个维度的评价中,得分最高的是交际能力,为2.62分,未超过3分,说明交际能力维度是5个维度中是支持、鼓励大学生公益创业最有利的能力素质,但即便这样,大学生们对支持、鼓励自己开展公益创业最有利的交际能力维度的评价基本持否定态度;得分最低的是创新能力,为2.17分。说明大学生公益创业者的创新能力是支持、鼓励大学生公益创业者进行公益创业的最大的障碍;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离散程度最常用的一种量化形式,一组数据的标准差越大,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越大,说明样本检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也越大[7];即反映的真实性越小。由表1可知,在交际能力维度上与其它四个方面比较起来,得分标准差均最大,为1.77,表明被调查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对自己的公益创业交际能力持否定态度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环境和个性差异所致。家庭社会关系越广泛、和睦,才能有机会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各类社会成员有很好的交往,才能有机会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个体的外倾性越强,越喜欢与人交往,以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创新能力维度上与其它四个方面比较起来,得分标准差最小,为1.21,表明被调查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对自己的公益创业创新能力持否定态度比较一致。

三 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更希望选择一份稳定而又安逸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愿意去创业冒风险,因为创业意味着风险。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认为,中国人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较低,属于风险规避型文化[8]。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占居主导地位的不是创业文化,而是守业文化。

同时,中国的家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望子成龙,认为学而优则仕。为使自己的子女考取功名利禄,让孩子按自己的规划的目标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他一切包办代替,从而忽视对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说,片面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曾经指出:促发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束和活泼的氛围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9]。

(二)受高校应试教育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还是没有根本性地突破“以分数论英雄”困境。大学生创业教育,尤其是公益创业教育缺乏。这种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创业教育缺乏的环境,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训练,本研究在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前,有没有创业的经历或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及创业或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的年限”的调查中也发现,有过创业经历和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仅占总样本的7%。且这7%的人中,有近7成的人创业或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在半年到一年之间。与国内外成功的创业者相比,我们会发现国外成功的创业者的个人档案中均记载着丰富的创业或工作经历,一般都有着10多年的实战经验,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知识和很强的创业能力,在社会上构建了广泛而又有一定深度的关系网络,最终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在这种缺乏创业实践磨练的高校教育环境中,大学生创业能力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10]。

四 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重视大学生公益创业前的创业训练

工作经验在公益创业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有过创业或相关工作经验的公益创业者在过去习得的关于市场、营销或技术方面的知识对他们正确判断市场信息价值、准确识别、发现被他人所忽略的创业机会有促进作用。Bygrvae(2002)的一项研究发现,75%的创业者是在其工作的产业内发现创业机会并实施创业活动的,23%是在与其工作相关的产业内发现创业机会并创业的。这也说明创业者所识别的创业机会与自己以前的工作或市场经验高度相关[11]。McGrath & MacMillan(2000)认为,一般来说,曾经经历过许多次创业的创业者能够获得新的创业相关信息和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决策能力[12]。所以,经历过多次创业的创业者特别善于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Shane(2003)也认为,过去在产品开发、营销或管理方面的一般经验以及创业经验对创业机会的识别是十分关键的,它们增强了创业的可能性[13]。本研究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在公益创业前,有过创业经历或相关工作经历的比率非常低,仅占总样本的7%,且工作年限半年到一年的占了68.6%。

因此,丰富大学生公益创业前的工作经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开展公益创业的成功率。这就需要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实践。

(二)开展以培养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创业教育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怡濂认为,创新创业创优,关键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首先需从教育抓起。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同样,公益创业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公益创业教育。

第一,以大学生公益创业机会识别、开发能力为培养核心。本研究调查发现,大学生公益创业者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得分为2.39分,低于3分。说明大学生公益者对自身公益创业机会识别、开发能力的评价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

在整个公益创业过程中,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能力起着核心作用。因为公益创业活动,其实质是公益创业者识别、开发与利用创业机会的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业者将自身资本和社会资本不断转化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以应构建以公益创业机会识别、开发能力为培养核心的教育体系,通过公益创业机会识别、开发能力的培养,带动其他能力的提升。

第二,以大学生公益创业创新能力为培养的重点。本研究5个公益创业能力维度的评价中,得分最低的是创新能力,说明大学生公益创业者的创新能力是支持、鼓励大学生公益创业者进行公益创业的最大的障碍。

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它贯穿于创业的全过程。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竞争力最主要、最直接来自于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因此,无论是商业创业,还是公益创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创业者及其团队的创新能力决定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创业者具有超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他们总试图从事新的事业,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虽然他们大多数并不是发明新方法的首创者,但他们一定是引入新方法的成功创新者。总之,创业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对创业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缺乏创新,创业也就失去了活力和成长的动力。正如世界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所说的那样,“不创新,就灭亡”。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的过程中,要以大学生公益创业创新能力为培养的重点。

第三,以大学生公益创业交际能力为培养的突破口。本研究交际能力维度是5个维度中是支持、鼓励大学生公益创业最有利的能力素质,但即便这样,大学生们对支持、鼓励自己开展公益创业最有利的交际能力维度的评价基本持否定态度。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对于决心公益创业的学生来说,如果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并在这种支持下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成功是非常重要。因此,应以大学生公益创业交际能力为培养的突破口。

(三)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教育的保障体系

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的培育离不开个人、学校、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参与,单靠一方的努力是无法发挥效用的,必须把各方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态化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培养支持体系。

需要构建一个生态化的公益创业支持体系。这个系统应当包括成功创业者、非营利组织、高校、政府机构、服务机构以及当地社区等各种利益相关者。其中高校作为培养体系的主体,要结合自身建设的具体情况,营造良好的校园公益氛围,并加强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非营利组织的互动,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在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成功创业者在提供知识、专业技能、辅导、社会资本、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工具性作用;政府机构在制定适当的法律和财政框架、出台政策、简化公益创业程序、营造良好的公益创业氛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介服务机构在提供资金、技术、咨询、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社区倡导构建学习型社区,建立地区创业中心,支持高校和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教育。

[1]Dees,J.Gregory.Enterprising Non Profi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55-67.

[2]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暗礁潜伏的大学公益——中国大学生公益调查报告(2010)[R]. http://www.docin.com,2012-05-24.

[3]郭金喜,郑志华,鲁娜.大学生社会公益创业及其孵化研究报告(2010)[R].http://www.docin.com,2012-03-2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高教与经济,1999,(3):8.

[5]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R].http://xsc.fjtcm. edu.cn,2007-11-26.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R].http://www.xj. xinhuanet.com,2012-11-19.

[7]胡逢全.数据处理中常用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及重要概念[J].辐射防护通讯,1996,(1):35–54.

[8]郭莲.霍夫斯泰德及其“文化维度”[N].学习时报,2013-04-07.

[9]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23-30.

[10]张松青,游振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7-108.

[11]Hills G.Opportunity Recognition by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A PilotStudy.In: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M].Eds Hay M,Bygrave W,Birley S,Churchill N,Keeley R,Bird B,WetzelWJ.Wellesley,MA:Babson College,2002.

[12]McGrath,R.& MacMillan,I.The entrepreneurial mindset[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MA,2000:41.

[13]Shane S.,Khurana K.Career Experienceand Firm Founding[J].Industrialand Corporate Change,2003,12:519-544.

G525

A

1673-2219(2014)06-0117-03

2014-02-20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YJC710003);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JK011QGD011)。

曾建国(1975-),男,湖南郴州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创业者公益大学生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公益
公益
公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