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多元识读教学法案例研究
2014-01-24邹霞
邹 霞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 多年中,人类识读活动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进入到多模态识读环境(传统的印刷文本正在为电子文本取代)。借助不断推陈出新的电子终端产品(如Ipad、Iphone、mp4)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实现远距离声画同步,随时随地读写共现。具有一定技能的人(们)还可以参与到这种多模态识读环境的构建中,比如在浏览网页时可编辑文本,上传图片和视频以及网络互动;人们也在不断构建新的识读环境,如微博,博客,Facebook,维基百科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新伦敦小组于1996年提出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的概念和多元识读教学法[1]。在接下来的10 多年中,多个国家引入这一新的识读理念和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早在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就开展了一项由Cope 和Kalantzis 领导的Literacy in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LERN)研究项目[2]。全国中小学都普遍开展了旨在将科技融入教学大纲以提高识读水平的教学实践。随即,新西兰、英国、爱尔兰、印度、南非、马来西亚、加拿大和美国都展开了类似的研究和实践。本文将多元识读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试以一堂大学英语读写课为例分析和讨论。
1 文献综述
多元识读教学法就是基于多元识读的现状,探讨如何使学习者应对不断涌现的与信息通信技术(ICTs)相关的文本形式和多元化的文化语境,如何使学习者生存于文化、语言多元化且日益全球化的现代社会。
“设计(design)”是多元识读教学法的核心概念。多元识读教学法认为知识是由历史和社会语境设计的。所有历史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者都是知识和意义的设计者。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甚至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设计不仅是意义构建和转化的过程,也是这一过程中所构建的各种模态的意义。它们包括(1)可供设计的元素(Available Designs),即已有或可以获得的意义素材;(2)设计(Designing),即基于设计的元素(Available Designs)来表现意义的行为;(3)被设计的元素(The Redesigned),即经过转化的新的可供设计的元素(Available Designs),或是经过设计(Designing)而自身转化了的意义设计者。
对于具体如何实施多元识读教学,Cope 和Kalantzis提出四个知识过程(Knowledge Processes),每一个过程又有两个子过程。
第一个过程:“体验(Experiencing)”。根据杜威的理念——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从体验已有知识(Experiencing the Old)过渡到体验新知识(Experiencing the New)的过程;而体验过的新知识一旦成为了学习者的经验,就转化成了旧的知识,为下一轮学习过程奠定基础。这些新信息、新文本不能超过学习者的认知力,应该切近他们的生活,能让他们本能地感知至少一半的意义,但又足够的“新”,以将学习者带入新的意义领域[3](Cope and Kalantzis,New Literacies 181)。
第二个过程:“概念化(Conceptualizing)”。概念化不仅仅是基于老师和课本的说教,而是学习者主动形成概念,从个别到一般地、有技巧地、明确地概括过程。命名上的概念化(Conceptualizing by Naming)必然要区分相似与不同,并将事物分门别类贴上一定的标签加以命名。学习者用抽象术语命名事物并使这一概念得以发展。理论上的概念化(Conceptualizing with Theory)是用重要术语构建阐释框架;学习者建立思维模式、抽象框架和可以转换的学科图示的过程。概念化的过程要求学习者要主动形成概念和理论;要在体验和概念之间交互转化(Cope and Kalantzis,New Literacies 181)。
第三个过程:“分析(Analyzing)”。功能性分析(Analyzing Functionally)是指经过思考、推理和演绎,建立诸如因果关系这样的功能关系、逻辑分析和篇章联系,以形成一系列推理和阐释文本意义的模式。批判性分析(Analyzing Critically)涉及到评价自身和他人的观点、利益和动机。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审视意义和行为背后的利害关系,以及自身的思考过程(Cope and Kalantzis,New Literacies 181)。此过程也存在于“体验(Experience)”的双向过程中,以及“概念化(Conceptualizing)”的两个子过程中(Cazden 22)。
第四个过程:“应用(Applying)”。恰当的应用(Applying Appropriately)是指学习者将获得的理解和知识运用到现实情境中以检测其有效性。创造的应用(Applying Creatively)是学习者在现实世界中的具有独创性的应用行为。他们对意义的创造性应用往往体现了自身的兴趣、经验和灵感。这个过程可以发生在之前的三个过程当中。
大学英语多元识读教学法的评价体系仍然需要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核。但是除此之外要大力加强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学习动机、价值取向和学习策略等进行评价,以此获取教学反馈和数据,以促进教学和评价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改革。
2 范例教学设计
本文选取了时下高等院校较为常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 作为教学设计对象[4]。这篇课文介绍了5 个典型的美国文化元素。为了明确演示多元识读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本文选择了其中之一做了如下教学设计(见表1)。
表1 美国文化元素“Barbie”的多元识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将“芭比”的内容分解为4 个子内容,每个子内容对应一个教学重点。围绕每一个教学重点,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表1 中呈现的是基于多元识读教学法,并为本人实践过的教学活动设计。接下来的几栏例举了相应的能够得到训练的多元识读能力,以及能够呈现的多模态意义,还分析了每个教学活动的教学过程和评估方式。
3 分析和讨论
按照课文文本的表述顺序,第一个重点内容是介绍芭比娃娃的由来。用一个问题来概括就是How did Ruth get inspiration for Barbie(创始人Ruth 是如何得到灵感的)?这个内容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适合学生多层面地创造发挥。他们可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文本内容,还可将文本内容拓展,改编成情景剧在课堂表演。以多元识读教学法的视角,情景剧显然是优于复述故事的教学活动设计。从表1 中显而易见,role play 的教学活动设计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能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表演,他们呈现意义的模态远比复述这种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视、听模态要丰富得多。
在具体实践这一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讲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相似体验而取得深度理解。然后分组提出role play 的要求。Role play 既可以即兴表演,也可以留作课后任务。不管何种安排,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人物特征、主题表现方法和语言设计。学生则要分配角色,创作台词,并将所学的语言知识结合自身体验加以展现。最终的表演过程对台上台下的学生,包括教师来说都是不同于之前的一种教学体验。在表1 中这几个多元识读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例举得十分清楚。对此教学活动的评价除了来自教师,更应该来自观看的学生和参与表演的学生的互评。
第二个内容有关芭比娃娃的设计特征。文本运用了一个非常有文化内涵的词进行描述,那就是“all -American”。鉴于这一课文本就是介绍美国文化元素,对“all -American”的理解和认知具有很大的重要性。芭比娃娃体现的“美国化”主要在美国文化对人的形体外貌的价值取向,但“美国化”远不止涵盖这一个小方面。因此针对这个要点,教学活动可以是PPT 演示,以拓展学生对美国文化的认知。传统的教学法往往由教师搜集课外资料制作PPT 向学生演示。多元识读教学法则提倡学生的多元参与。由学生制作PPT,能使学生主动实现学的过程;由其演示PPT 又能使学生体验教的过程。从制作到演示,学生不仅要学会PPT 制作,还锻炼了信息检索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文字编辑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之role play 的教学活动,PPT 制作和演示的教学活动设计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性的认知,内化所学知识。
第三个内容涉及芭比娃娃在全球的受欢迎度。文本选用了两个数据直观地说明了问题。教学活动在这个内容上可以进一步拓展至不同文化背景下芭比娃娃的受欢迎度,这要求学生检索大量的信息并加以编辑、综合。如果要提出更高要求的话,可以要求学生对比芭比娃娃在不同国家的受欢迎度,找出相似处和不同处,分析这些特征所反映的文化异同。能够完成以上要求的教学活动首选PPT 演示。和第二个内容的教学活动一样,考虑到任务的信息搜索量和PPT 制作的技术难度,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这样也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协同合作能力和任务管理能力。
由学生完成PPT 制作和演示的任务能够使学生自行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更直接地运用多模态的意义表现技能,使得多元识读能力得到发展。PPT 制作和演示的过程除了包含多元识读教学法的各个教学过程,还包含多种教学评价模式。如表1所示,学生在参与的各个环节,通过与其他组员对比能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的评价既可以针对个别组员,也可以针对整个PPT 的制作层面或任务管理层面,以及PPT 的演示层面。多元的评价模式既肯定多元的教与学的模式,也帮助学生培养多元的识读能力。
最后一个内容是创始人的儿子、芭比娃娃原形人物的哥哥Ken 对芭比娃娃的厌恶心理。与芭比娃娃在全球广受欢迎的现实相反,创始人的儿子却对这一玩偶厌恶至极,这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为此课堂活动可以设计为各种形式的讨论。学生在交流各自对芭比娃娃的观点之后,进而分析讨论为什么Ken 不喜欢芭比娃娃。这个活动除了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外,更能侧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多元视角和观点。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保持开放的态度。对于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可以鼓励针锋相对,据理力辩。
4 结 语
多元识读教学法综合了三大主要教学理论。首先,它体现了杜威提出的经验主义课程论。学习者通过设计行为(Designing)不断将旧的经验(Available Designs)改造成新的经验(The Redesigned)。其次,它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论。学习者通过自主行为(Designing)构建意义。建构的过程是知识不断转化的过程,即由可供设计的元素(Available Designs)转化为被设计的元素(The Redesigned),进而被设计的元素(The Redesigned)又转化为下一轮意义构建所需的可供设计的元素(Available Designs)。最后,它体现了实践主义教学法。每门课程都是一个有机生态系统,师生都有自主权来参与和创造教学过程,以此来改造他们的学习经验。
[1]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6,1966(1):60 -92.
[2]Cope Bill,Mary Kalantzis.Multiliteracies:New Literacies,New Learning[J].Pedagogi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9(4):164 -195.
[3]Cope Bill,Mary Kalantzis.Multiliteracies: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M].London:Routledge,2000.
[4]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