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理论社团建设初探

2014-01-24和永发潘荣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团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

和永发,潘荣阳

(湖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同时也为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理论社团”是由学生自发地或者和老师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以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宣传与实践为主要活动的师生组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围绕高校这一特定空间内自由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员工历史形成且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从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1]科学地对高校理论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对繁荣高校校园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围绕校园文化(主要是高校德育)和大学生理论社团等进行了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长株潭地区部分高校师生。

1 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1.1 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强调,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出了德育在我们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德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选择合理有效的德育途径至关重要。大学生理论社团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德育载体,能够承担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职能。理论社团主要通过“隐性教育”式的社团活动达到德育的目标。“隐形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先设定的教育内容,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影响。”[2]理论社团通过在高校开展诸如社会实践、科研、沙龙讲座等形式对社团成员进行教育,通过加大社团宣传力度、营造理论文化环境来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受到德育熏陶,最终实现德育目标。

数据分析显示:在170 人的调查对象中,态度上“是”的有115 人,占68%;“否”的有49 人,占28.9%;不表态的有6 人,占3.1%。调查结果显示,对目前的思政课态度表现比较消极的所占比例很大,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主要有:课程枯燥、不感兴趣;教材老套乏味;课程对自己发展毫无意义;不喜欢授课方式。为了提高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德育课的效果,我们试图寻找学生比较喜欢的德育方式,调查结果见下表1。表1 反映了社会实践和理论社团是多数高校学生喜欢的德育方式。170 名调查对象中,喜欢思政教育理论课有14 人,占8.2%;喜欢社会实践的有79 人,占46.5%;喜欢校园文体活动的有10人,占5.9%;喜欢校园网专题网站的有8 人,占4.7%;喜欢理论社团的有59 人,占34.7%。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了把理论社团作为高校德育途径的意义,即大学生理论社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

表1 您最喜欢的德育方式调查

1.2 高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平台

大学生理论社团是高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平台。在访谈中,几乎全部的理论社团负责人都强调了本社团的社团活动和社团目标的实践性,多数理论社团的成员表示自己是受理论社团的实践性吸引而加入理论社团的。理论社团的活动主要采用讲座、沙龙、讨论会等实践性较强的形式。此外,理论性较强专业(如思政专业等)的被调查者大都参加过或正在参加理论社团,他们多表示理论社团使他们得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例如,以时政热点为主题进行讨论,使大学生更容易将理论与时政联系起来。当前高校学生普遍面临理论知识脱离实践活动的问题。大学生理论社团在高校的活动是高校“转变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方式,形成重视和支持实践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3]多数理论学习类社团理论的活动直接立足于成员的社会实践。“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4]165在理论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社团成员通过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和真实体验,感受社会和人生百态,可以更好地领会和践行社团宗旨,真正达到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文化自觉的重要力量

在与调查对象的交流中,一谈及理论社团,多数调查对象就会联想到马克思主义,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理论社团的主要目标,并且希望在理论社团的活动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并付诸实践。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所在高校的文化氛围需要加强,认为理论社团具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对繁荣和提高大学校园文化进而实现高校文化自觉具有很大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在于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行动指南和理想信念。就教育方式而言,将隐性教育运用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又有着区别于显性教育的独特优势。”[5]“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在理论社团的活动中,这种马克思主义的隐性教育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大学文化自觉是大学发展的内动力。”[6]相对于高校其他的社团,理论社团的主动探索和学习理论,更能发挥推动大学文化自觉的作用。理论社团的理论环境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氛围对社团成员理论与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社团的学习实践为校园文化自觉提供方向。

2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影响

2.1 为理论社团的发展指明方向

在调查中,近85%的理论社团负责人表示,本社团的活动多数是在团委等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管理部门的影响下进行的;70%左右的理论社团负责人和理论社团的成员认为本社团的发展必须紧密联系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环境,强调要抓住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的契机发展本社团;80%左右的理论社团的宗旨与所在学校的校风校训联系紧密,这反映了校园文化建设为理论社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2 决定理论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几乎全部的理论社团都受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必须经过严格的注册、挂靠,并在校社联等部门严格领导下活动,理论社团的活动多数是对学校主要活动的响应、补充和强化;理论社团多数有自己的“采风部门”,其主要任务就是了解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信息,并为本社团活动的制定提供依据,是否紧贴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成为考察与评定理论社团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反映了校园文化建设决定了理论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理论社团一切活动的出发点、立足点,并且决定了理论社团的一切活动。

2.3 为理论社团的发展创造条件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全部理论学习类社团都有学校提供的部分活动经费,此外,还提供了活动所需的场地、设备、指导老师等资源,对社团的活动主动把关与支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为理论社团提供一大批有素质有文化有兴趣有远见的社团成员,而且理论社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广而逐渐扩大本身的影响力,提升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吸引力,拓宽了与校外理论社团合作的途径。理论社团不可能脱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而存在,校园文化建设为理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1]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11 -17.

[2]朱志刚.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化[J].求实,2006(2):80 -82.

[3]王志刚,申书兴,.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基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育,2013(5):82 -85.

[4]毛泽东选集(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5]刘新生.大学文化自觉是大学发展的内动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57 -58.

[6]吴 远,董 昕.隐性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J].理论探讨,2013(1):57 -89.

猜你喜欢

社团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
缤纷社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