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契机,让练笔挤进课堂

2014-01-24彭燕秋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艄公伟人荷叶

彭燕秋

一直以来,笔者崇尚“语文课堂是灵魂陶冶的艺术境地,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场所”这样的教学理念,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教者在引领学生徜徉于文本呈现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里时,除了要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品析语言词句的内涵,还应把握时机,指导学生进行课中练笔。笔者认为,课堂小练笔不在多,而在于精,练笔应紧扣住文脉、情脉和意脉的交集处来设计,不能因练笔而破坏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因此,关键是要把握好契机,选准读写结合点,让承载着语文综合训练角色的小练笔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效来。

一、由模仿文本入手练笔,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遣词造句非常精妙,在语言方面为学生作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咀嚼语言文字的精理妙义,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应巧妙地抓住“练点”,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文本资源,实现由读到写的巧妙过渡和自然转换。

如《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文中的诗句优美,语句对仗,读来朗朗上口:“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

阔……”“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天工巧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以这种排比句式仿写句子,写写家乡的美景和特产。学生脑海里即刻浮现出虞山、尚湖、芦苇等家乡的名胜以及叫花鸡、绿茶、桂花栗子等家乡特产。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顿时迸发出灵动的火花,写下一句句优美有趣的句子:“十里虞山的连绵秀美”“万顷尚湖的水平如镜”“沙家浜芦苇的碧绿飘曳”“叫花鸡的味道独特”“剑门绿茶的碧绿清香”“桂花栗子的芳香可口”……这样的训练不但让学生积累了语言,而且提高了审美能力,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怀。

又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当花、草、绿树脸上蒙上灰尘时,园林工人给他们洗脸,霎时,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教师让学生试着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学生一句句优美的描写纷纷呈现:“当小树苗被风吹弯腰时,园林工人轻轻地给它绑上支撑,霎时,小树苗更直了,更绿了,更有精神了”“当花丛间杂草丛生时,园林工人舞动手中的剪刀把杂草铲除,霎时,鲜花更艳了,更美了,更让人赏心悦目了”……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学生对园林工人辛勤工作的敬佩之情。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文本写话,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让学生更轻松地摘到“果子”,提高他们写话的兴趣。模仿文本练习写话,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还能感受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方法,从而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

二、在感悟文本内涵处练笔,相得益彰

题目是“文眼”,如何让学生将课文的内涵和课题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诠释课题深刻内涵,这就是学生练笔的一个契机。

如《黄河的主人》一课,选自袁鹰的散文《筏子》,入编苏教版时改题目为“黄河的主人”。课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筏子”,了解艄公,体会编者的编排意图。这个题目虽然没有“筏子”有味道,但是能让学生很快抓住文章的中心。随着深入阅读文本,艄公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他那“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形象深深触动学生心灵。但文本中描写艄公的句子寥寥无几,插图上除了滚滚黄河和渺小得几乎看不见的筏子,更是不见艄公其人。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抒写“我心中的艄公形象”。艄公,这个融入了作者特殊情愫,形成了某种特殊含义的文学意象在学生心目中清晰神圣。孩子们塑造了他们笔下的艄公形象:在滔滔的黄河上,漂浮着轻巧的皮筏子,健硕的艄公正在有力地撑着竹竿。他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目光炯炯有神,透着坚毅与沉着,布满老茧的双手紧紧握住竹竿。他不时地高声吆喝着,给人带来力量和勇气!……有了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学生笔下的艄公形象是那么鲜明多元。这种随堂练笔既是一种阅读还原,更是一种精神提升,艄公这一文本意象更加灵动而深邃。

三、在文本空白处练笔,发展思维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结构。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指出:“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有些课文,似尽非尽,作者有意留下了空白,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课堂练笔要捕捉这些空白结构中的有效练笔点,以触动学生的真实思想,从而促进学生构建文本的新意义。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在小练笔里迸发出来。

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诗歌以“我想变”的句式,充分体现了孩子眼中、心中的夏天。课文末尾的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恰到好处地设计了:“( )来了,在荷叶( )。”这一句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而且还帮助他们积累了语言,丰富了教学,更进一步地点明了诗歌的题眼。学生写道:“美丽的蝴蝶飞来了,在荷叶上翩翩起舞,给大家带来快乐”“可爱的小鸟飞来了,在荷叶上休息,跟荷花讲述旅途的趣事”“勤劳的青蛙来了,在荷叶上快乐地唱歌,给朋友们带来好心情”……这么多的小动物喜欢荷叶是因为荷叶给它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这也是作者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主要原因。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却能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诗歌的主旨,让他们受到了高尚情操的熏陶。

四、在情感交融处练笔,丰富情感

在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字字句句中浸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愫,感情的冲突与转折往往形成文本的耐人寻味之处。教师如果善于抓住这个情感交融的好时机进行练笔,就能让学生的心与文字直接对话,聆听着文字的呼吸,感受着文字张力,从而能够达成深刻思维、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

如《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适时再现“骨灰撒大海”的情景,教师抓住“呜咽、痛悼”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词语品读,这些词都是字字千金,情境尽现。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大海在“呜咽”、在“痛悼”,想象大海和浪花在诉说什么话,想象“鲜花送伟人”的悲壮,想象伟人所到之处人们在说些什么,想象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通过一连串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感受深情、感受“永生”的深远意义。当学生对伟人邓小平有了一定了解并产生了崇敬的情感之后,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说”的冲动和需求,此时唯有一吐而快之。所以教学第3自然段时,教师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奔腾不息的浪花为何要把邓爷爷的骨灰撒向这些地方(海疆、澳门、香港和台湾等地)?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愿?孩子们纷纷写道:“邓爷爷提出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祖国变得繁荣昌盛,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他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使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但他还有遗愿,就是祖国的宝岛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在抒写的过程中,孩子们写出了伟人的不朽功勋;写出了人民对伟人的无比感谢;写出了人们心中无尽的思念;写出了我们的祖国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更加美好……学生对伟人的崇敬,对伟人的热爱、怀念都融入了情真意切的文字中。

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的内涵更为丰富,专家们一直在研究“语文教什么”。有的专家认为要突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有的强调要“举一反三”教阅读,有的提出要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在语文教学中的彰显,有的认为要把语文教学的重心重新定位在“积蓄教学”上,有的呼吁语文教学要从塑造人格出发,挖掘教材主题,把课堂逐步变成智慧课堂……但我认为,语文课堂还应该是“运用场”,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读写交融,妙笔生花。适时有效的课堂练笔激活了学生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总之,在课堂中抓住时机仿写文本,抓住文本内涵深化处、空白填补处、情感交融处等契机巧妙地设计小练笔,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猜你喜欢

艄公伟人荷叶
荷叶像什么
任何人都可以发光发热
智珠
寻短见的少妇
渡口的歌声
最后的老艄公
民族领袖一代伟人(下)
荷叶圆圆
荷叶游乐园
小蚂蚁喜欢躺在荷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