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镁湿敷治疗液体外渗致过敏反应1例护理体会
2014-01-24滕金红肖辉丽
滕金红 肖辉丽 李 静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264400)
2012年8月我科收住一位脑出血患者,该患者由于液体外渗给予硫酸镁湿敷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现将后期处理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病例摘要
患者,女,83岁。2012年8月23日8:00入院。入院诊断:脑出血,收入神经内科治疗,2h后病情加重,出现呼吸衰竭,于8月23日10:30转入重症医学科,病人昏迷,呼吸困难,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入科时,带有右上肢外周输液,通畅无外渗,左上肢输液外渗(静滴20%甘露醇后)已拔出,穿刺点处带有50%硫酸镁纱布湿敷,红肿部位约5cm×4cm,且呈不规则形,入科后继续50%硫酸镁湿敷,约14:00右上肢输液处在静滴20%的甘露醇后又出现外渗,外渗部位约2cm×2cm,局部高起,皮肤颜色无改变,立即停止输液,同法应用50%硫酸镁湿敷,14:30更换纱布时发现外渗部位出现红肿约4cm×3cm,不规则形。15:00更换外敷纱布时发现红肿加重,对比两处输液外渗部位发现红肿部位大小与湿敷硫酸镁部位大小有一致性,初步考虑红肿扩大并加重为硫酸镁过敏所致,立即用0.9%氯化钠溶液洗净硫酸镁外敷部位,改用氧化锌软膏外涂,16:00两处红肿均明显减轻,2d后两处外渗部位皮肤完全恢复正常。
药物外渗原因与分析
患者因素:该病人为高龄患者,且以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致血管弹性差。
药物因素:药物外渗与药物本身的渗透压、刺激性、酸碱度、浓度有关。该患者长期应用高渗药物,如20%甘露醇。
医护人员因素:对患者护理不周到,评估不到位,巡视不及时,对药物外渗处理不当,都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
应用硫酸镁湿敷的机制
50%硫酸镁是一种高渗溶液,作用原理是通过镁离子的透入,改善组织间隙与细胞内的渗透压,从而达到局部组织渗出液的吸收和消肿。因此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后在局部表皮与皮下组织间产生渗透压差,促使皮下组织的水分向表皮转移,并被纱布吸收而减轻局部组织水肿,硫酸镁外用还可消炎、止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使局部水肿减轻,疼痛症状得以改善。
硫酸镁过敏反应机制
硫酸镁过敏是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其机制为硫酸镁进入人体内与高分子物质结合形成抗原决定簇而引起过敏反应。
护理措施
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必须详细询问是否为过敏体质,尤其是药物过敏史,在使用硫酸镁湿敷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不适主诉及用药局部反应,首次使用未发现过敏反应,不代表绝对安全。因此一旦发现过敏反应的征兆,如皮疹、头晕、出汗等应意识到硫酸镁导致过敏的可能。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理,还应避免与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配伍应用。
静脉穿刺前的评估非常重要,除询问有无过敏史外,还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及病人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血管,对刺激性强、渗透压高的药物应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如反复应用高浓度高渗透压的液体,且病人反复出现外周输液外渗,有条件应采用中心静脉输液,待病情稳定后改外周输液。该病人改用锁骨下静脉输液,避免了反复静滴20%甘露醇引起的外周输液外渗。
药物外渗的处理: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改输液部位,并根据静滴药物的性质选用相应的处理方式,并严密观察处理效果。该病人及时发现过敏现象,应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后,外涂氧化锌软膏,并将患肢抬高,减少活动,促进血液回流,效果好。
静滴甘露醇的处理
20%甘露醇为强力高渗性组织脱水剂,快速静脉输入时局部浓度高,可致局部血管壁细胞脱水变性,影响细胞功能,从而导致血管变硬及静脉炎。
硫酸镁具有镇静和改善毛细血管、小动脉痉挛的作用,Mg2+可激活细胞的蛋白激活酶及ATP酶,改善细胞膜通透性,稳定膜电位,消除黏膜水肿,扩张局部血管,增加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缩短甘露醇局部停留时间,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
在静滴20%甘露醇后,在穿刺点前3cm处放置1块浸透50%硫酸镁的纱布块,敷30min,可保护局部血管,减少渗出。 (收稿日期201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