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疗效
2014-01-24张旭鹏
张旭鹏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人民医院,安徽 亳州 233600)
探讨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疗效
张旭鹏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人民医院,安徽 亳州 233600)
目的 研究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以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治疗三踝骨折的患者28例,对三踝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手术之后进行随访治疗,并且对患者的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给予X射线检查,对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判断。结果 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8例三踝骨折患者,经过手术和随访治疗之后采用Bird-Jackson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则患者满意度为优有18例,良患者有5例,可有4例,差为1例,则所有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82.14 %。所有28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均未发生感染、骨折畸形、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三踝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复位可以有效的对骨折进行治疗,确保手术之后患者骨折部位能够正常复位,从根本上可以保障踝关节的功能恢复。
三踝骨折;旋前;旋后;手术;疗效
由于踝关节发生骨折现象非常常见,但是在三踝关节出现骨折时,则其主要是由外展或者外旋造成的暴力骨折,其主要是一种关节内骨折,除了外踝骨折、内踝骨折之外,患者的胫骨关节面也出现骨折,发生了后外移位[1]。本院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手术治疗三踝骨折28例进行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研究,并且随访6个月之后,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很好的恢复状况,因此采用复位内固定手术可以有效的治疗患者的三踝关节骨折,其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现在就详细的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治疗三踝骨折的患者28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8例患者男性患者为19例,年龄为19~42岁,平均年龄为(31.9±8.4)岁,女性患者为9例,年龄为22~43岁,平均年龄为(32.8±7.6)岁。28例骨折患者中,属于Ⅰ度(前外胫腓韧带破坏)损伤为1例,Ⅱ度(腓骨远端螺旋骨折)损伤患者为2例,Ⅲ度(后侧胫腓韧带破坏或者后踝骨折)损伤为1例,Ⅳ度损伤患者为24例,内外旋型三踝骨折均属于Ⅳ度损伤,则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和严重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患者三踝骨折手术的时取平卧位,首先要给予患者麻醉处理,麻醉时采用连续硬膜外麻或者腰麻。手术切口时,外侧采用腓骨后缘纵行切口,露出外踝骨折,而内侧则是采用标准的内踝切口显露出患者内踝骨折。手术过程中如果需要行至后踝进行处理,那么要将内踝的切口延长,然后采用腓骨手术同时要切开,显露出内外踝和后踝。
对患者的三踝骨折部位进行整复和固定,其顺序一般依次为外踝、内踝、后踝。患者的外踝骨折一般采用1/3管状钢板进行固定,钢板置于患者的踝部的后侧,以此来固定腓骨骨折。在处理旋后外旋型骨折时将下胫腓联合水平发生自前向下端斜行螺旋形骨折,固定时采用螺钉和1/3管状的钢板进行固定,然后还可以将1枚4.5 mm或3.5 mm的松质骨螺钉从骨折的远端向前或者是从上、斜位置向胫骨远端干骺部拧入固定。对内踝进行固定的时候一般采用两枚4.5 mm松质骨螺钉与骨折线垂直固定;如果骨折块较小,那么则可以采用1枚克氏针与1枚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面对更小的骨折块,则只能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然后可以考虑加上张力带钢丝固定。在后踝整复固定的过程中要根据骨折块的大小来选择不同固定的模式,如果骨折块较小,那么则可以使用松质骨螺钉自后向前拧入进行固定,但是如果骨折块较大则采用松质骨螺钉自前向后拧入进行固定。复位固定过程中应用带导针空心螺钉结合C形臂透视可以减少骨膜剥离程度,减少副损伤。患者的骨折部位固定完成之后则要采用X线进行检查,按照复位的标准来判断手术的成功与否。
2 结 果
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8例三踝骨折患者,经过手术和随访治疗之后所有28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均未发生感染、骨折畸形、骨不连等并发症。并且采用Bird-Jackson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则患者满意度为优有18例,良患者有5例,可有4例,差为1例,则所有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82.14 %。
3 讨 论
对于后踝骨折的患者和胫骨下关节面达到了25 %~30 %或超出这个范围的患者,为了有效的稳定足踝关节结构和减少由骨折引起的创伤性关节炎等,这时应该对骨折区域进行切口复位和固定[3]。因为外旋距骨在对胫骨后唇进行直接碰撞导致了后踝骨折区域的骨折块有较为明显的移位现象,通常在关节面还伴随着骨折块破碎的现象,所以为了保证后踝解剖复位的效果,在腓骨外侧切口的基础上适当的延长内踝切口,然后再将内踝的骨折块向远端翻下,这里主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显露出胫骨关节面、后踝内侧、外侧、后侧的骨折线[2]。
当内踝的解剖复位固定后,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距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一个良好的复位,距骨一旦得到良好的复位效果,对外侧结构的解剖性修复有积极有利的影响。在手术过程中,利用拉钩对腓骨向外拉,这个步骤也被称为下分离试验,主要是用来观测联合韧带是否完全断裂,如果腓骨在向外拉的过程中向外移位≤4 mm,则说明联合韧带没有完全的被撕裂,反之超过了4 mm,则判断联合韧带完全撕裂,联合韧带一旦完全撕裂,断裂的韧带往往嵌夹在胫骨远端的腓切迹当中,对下胫腓的联合复位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下胫腓的固定螺钉通常是在手术后的8~12周取出(下地负重前取出),是为了避免螺钉在负重后弯曲断裂。则根据本院对28例三踝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来看,经过手术和随访治疗之后所有28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均未发生感染、骨折畸形、骨不连等并发症,并且采用Bird-Jackson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则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82.14 %。因此采用切口复位内固定方法来治疗三踝骨折其优良率显著,在临床手术以及临床的应用推广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1] Ploegmakers JJ,The B,Brutty M,et al.The effect of a Galeazzi fracture on the strength of pronation and supination two years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J].Bone Joint J,2013,95-B(11):1508-1513.
[2] Henari S,Banks LN,Radiovanovic I,et al. Ultrasonography as a diagnostic tool in assessing deltoid ligament injury in supi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fractures of the ankle[J].Orthopedics,2011,34 (10):e639-643.
[3] Pakarinen H.Stability-based classification for ankle fracture management and the syndesmosis injury in ankle fractures due to a supi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mechanism of injury[J].Acta Orthop Suppl,2012,83(347):1-26.
R683.42
:B
:1671-8194(2014)04-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