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

2014-01-24庞全瑭郭光远范啸鹏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21期
关键词:直腿椎间盘腰椎间盘

庞全瑭 郭光远 范啸鹏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643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

庞全瑭 郭光远 范啸鹏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64300)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镜术后康复训练的时机、方法及效果。方法 根据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镜术后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通过术前讲解、术后指导、示范以及辅助训练,依据不同的阶段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至完全康复期。结果 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5个月;术后直腿抬高、腰椎姿势纠正训练、下肢肌肉锻炼正确率97.8%;术前患者日本骨科学会评分(13.7±3.9)分,随访平均得分(27.3±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改善率为(90.59±4.3)%。结论 术后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关系到手术成功与功能恢复,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椎间盘镜;早期康复训练

椎间盘镜(micro endoscopic discenctomy,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来开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疗效确切、不干扰腰椎生物力学结构、并发症较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2010年6月—2013年10月,笔者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术后配合康复功能训练,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应用椎间盘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其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26~63岁,平均43.6岁;病程6个月~7年;均保守治疗且具备手术指征。术前均经磁共振(MRI)或CT检查确诊,明确诊断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和(或)腿痛,直腿抬高试验均为阳性。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MED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根据MED患者术后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进行如下康复训练。

1.2.1 第一阶段(共3~5 d) 下肢肌力锻炼,防止神经根粘连、下肢肌肉萎缩及深静脉血栓[2]。

1.2.1.1 被动抬腿 术后当天至第2天,协助患者被动抬腿练习,抬高幅度20~30°,保持时间由15 s开始逐渐增加,10次/组,2~3组/d。主要是防止脊神经根血肿压迫,促进血液循环。

1.2.1.2 踝关节跖、背屈训练及下肢的内、外旋训练术后当天开始,坚持练习直到术后1个月,每个动作保持10 s,重复20次/组,3~4组/d。主要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同时又能防止股四头肌及内外旋肌的肌力下降。

1.2.1.3 主动抬腿 术后第3天,由被动抬腿改为主动直腿抬高,双下肢交替进行,3~4组/d,20~30次/组,坚持练习直到术后3~6个月。直腿抬高训练时可以适当配合屈颈运动,这样可以随抬高幅度的增大使神经根在其通道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运动,以防止椎管内神经根粘连。

1.2.1.4 踢腿训练 术后第4天,患者取仰卧位,主动屈髋屈膝后再伸腿放下,左右腿交替伸屈,次数不限,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既能防止下肢屈肌及伸肌的肌力下降,又能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还能促进肠功能恢复。

1.2.1.5 配戴腰围贴墙训练 术后第5天,开始戴腰围“贴墙”离床训练,要求背靠墙站立,双足跟、臀部、腰背部、双肩、头部触墙2~3次/d,15~20 min/次。对有明显脊柱侧弯的患者更应严格要求,刻苦锻炼,直到纠正不良姿势为止。

1.2.2 第二阶段

1.2.2.1 腰背肌功能锻炼 术后1周左右开始。目的是提高腰背部肌肉力量,增强脊柱稳定性、灵活性、耐久性。①术后5~7 d:采用5点支撑法进行锻炼。患者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头部、双脚及双肘5点支撑身体,将臀部尽量抬高;保持体位10 s,20次为1组,2~3组/d。②术后7~9 d:采用3点支撑法进行锻炼。患者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头部、双脚3点支撑身体,将臀部尽量抬高;保持体位10 s,20次为1组,2~3组/d。③术后9~10 d:采用4点支撑法,又称为拱桥支撑法进行锻炼。患者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双手、双脚将身体全部撑起,呈拱桥状;保持体位10 s,20次为1组,2~3组/d。④术后10~15 d:采用飞燕点水法进行锻炼。患者俯卧于硬板床上,头部及四肢后伸,使腹部与床的接触面积最小,全身呈飞燕状;保持体位10 s,20次为1组,2~3组/d。

1.2.2.2 腹肌锻炼 ①抱膝式:患者取仰卧位,主动屈膝屈髋至最大程度。②呼吸缩腹式: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吸气时尽量缩腹,呼气时放松[3]。

1.2.3 第三阶段 术后30 d开始。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腰围,避免活动时造成脊柱扭曲。选择的腰围应与患者体型相适应,一般上至上肋弓、下至髂嵴下,不宜过紧。在佩带腰围情况下练习活动,站立练习法,即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于腰部,挺胸凸腹,使腰背肌收缩。行走时姿势正确,抬头挺胸收腹,坐位时必须端正,不要弯腰。

1.3 MED术后康复功能评定标准 依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康复前后情况进行评价。功能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总分29-术前评分)]×100%[4-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校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5个月。术后7~28 d,患者直腿抬高、腰椎姿势纠正训练、腰背肌锻炼、下肢肌肉锻炼正确率为97.8%;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患者术前JOA评分(13.7±3.9)分,随访平均得分(27.3±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改善率为(90.59±4.3)%。

3 讨论

目前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可以视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功能康复锻炼,其作用包括:①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程往往较长,长期缺乏腰、腹肌的锻炼,术后卧床使上述肌肉力量进一步下降,导致脊柱稳定性下降。而通过适当的功能锻炼,可增强腰、腹肌的肌力,增强腰椎的稳定性。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术后炎症反应的消退,有利于受损神经根的修复。③减轻手术区域组织粘连。由于手术可导致硬膜外脂肪、神经根周围组织创伤及术后积血等,可使局部组织出现粘连,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使粘连组织得到一定程度的松解[6-8]。

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要注意锻炼的科学性,掌握好锻炼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上来说,多数观点主张早起进行功能锻炼,而且锻炼越早,恢复效果越好。因此,术后1~2 d留置引流管拔出后,如果疼痛不明显,即可考虑进行功能锻炼。早起进行锻炼时,动作应缓慢、幅度应小。运动量上来说,每种锻炼方法重复的次数、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都应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手术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而定,循序渐进。如在锻炼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确认锻炼是否得当及是否需要停止锻炼。

综上,笔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应早期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于其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1] 池永龙,周跃,吕国华,等.脊柱微创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48.

[2] 林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锻炼护理(附256例报告) [J].贵州医药,2003,6(27):574.

[3] 邹宣,许克斌.实用颈椎脊痛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199.

[4] Fukui M, Chiba k, Kawakami M, et al. JOA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JOABPEQ)/JOA Cervical Myelopathy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JOACMEQ)[J]. J Orthop Sci, 2009, 14(3): 348-365.

[5] 赵金彩,赵莉,丁俊琴,等.JOA评分在下颈椎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5.

[6] 朱兴波,陈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2002,17(2):119-120.

[7] 汤治中.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2,17(3):151-152.

[8] 黄建洪.腰背肌功能训练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3,18(3):198-198.

1672-7185(2014)21-0047-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21.033

2014-06-13)

R68

A

猜你喜欢

直腿椎间盘腰椎间盘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加强膝盖锻炼 提高耐寒能力
为什么医生让“直腿抬高”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直腿坐强腰肾
直腿抬高试验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