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思路
2014-01-24付宝英
付宝英
(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0131)
・概述・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思路
付宝英
(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0131)
高脂血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相关脂蛋白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可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本文通过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辨病论治,结合现代医学观点,认为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发展方向,从而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提高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
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病症结合;中医药;治疗
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疾病。该病起病多较为隐匿,早期患者常无自觉症状和异常体征,或仅有头晕、嗜睡、乏力等症,易被忽视,往往在体检时被发现。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周围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我们积极地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
1 正确掌握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血淤”等范畴。中医认为肝为调节气血之枢纽,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味,或缺乏运动等则聚湿生痰,脾失健运,水液聚而为湿为痰;七情五志过极,或经常加班熬夜,可使肝气失疏,气滞血瘀,阻塞脉络;年老体衰肾虚摄纳无权,气化失司,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成痰湿脂浊,渗注血脉。诸多因素单独或相兼为病,使脾、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津血反而成为膏脂、痰浊,逐渐淤积形成高脂血症。因此,高脂血症实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肝脾肾三脏的虚弱为本,痰浊、淤血内生为标。痰浊内阻,痹阻心脉或脉络而致各种变证,如胸痹、中风、脉痹等病症。临床可见头晕目眩、神倦嗜睡、气短乏力、肢端发麻、舌质暗淡或有淤点、苔白腻、脉弦滑等。临床常见证型有痰湿内阻型,肝阳上亢、痰热内阻型,气虚血淤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故治疗宜从调理肝脾肾入手,健脾化湿、祛痰泄浊;疏肝理气、化淤通络;平肝潜阳、清热化痰;益气补血、涤痰散结;滋肾水、补肝阴;温补脾肾、利水化浊等治法。通过辨证,以上几种方法可单独使用或联合应用,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筛选部分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加减应用,可获良效。
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关键
众多医务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至今已归纳和总结了60余种用于降低血脂的中草药。以降胆固醇为主的药有:人参、首乌、甘草、枸杞、杜仲、银杏叶、葛根、桑寄生等。以降甘油三脂为主的药有:金银花、柴胡、大黄、冬青子等。可同时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药有:决明子、蒲黄、灵芝、冬虫夏草、女贞子、蜂乳、茵陈、虎杖、丹参、茺蔚子、绞股蓝、山楂、泽泻、三七、姜黄、淫羊藿、黄精、花粉等。
中药降脂的方法、药物多种多样,因此这就需要针对高脂血症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将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从而能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高胆固醇血症辨证属肾虚者可使用杜仲、枸杞、桑寄生等;甘油三酯血症辨证属肾虚者可使用黄精、女贞子、淫羊藿等;高胆固醇血症辨证属脾虚者可使用人参、甘草。因本病痰浊、淤血为其标,而且经过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高脂血症患者往往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出现高黏血症,故在临床均可酌情使用既有降脂作用又能活血化淤、祛湿化痰的药物,如丹参、三七、山楂、绞股蓝、茵陈、泽泻等。临床还需根据高脂血症原发、继发的不同,分别给予纠正和治疗,原发性需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运动,控制体重、戒烟戒酒等,继发性还需积极治疗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肾病综合征等原发疾病。有冠心病、中风等并发症的患者除治疗并发症外,严格控制血脂指标,达到降脂要求,显得更为重要。
3 小结
目前,西医最常用的降脂药物为他汀类和贝特类,需大剂量长期服用才能维持降脂效果,而且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功能损害、肌痛、乏力等。而中药降脂通过多成分、多方位的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发挥综合调脂降脂的作用,且中药副作用小,停药后不易发生反弹,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的复发率。因此,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结合现代医学观点和技术,采用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可使血脂得到有效控制。由于本病服药周期较长,患者对于汤剂不易坚持。因此,这就需要今后研发更多的既能符合本病的病机,又能针对病程中某一病理阶段辨证分型,既精炼高效,又安全的复方口服制剂及静脉制剂,以满足临床不同需要,并逐渐走向国际化。然而,如何更大的发挥中医药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的优势,并进一步探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今后中医药研究的重点课题。
1672-7185(2014)14-0064-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14.040
2014-03-20)
R5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