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脊手法配合针刀疗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

2014-01-24刘海峰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12期
关键词:寰枢正脊针刀

刘海峰 王 岩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132012)

寰枢关节紊乱指由于外伤、劳损、炎症、退行性病变、先天发育畸形等因素造成寰枢关节正常解剖改变,如关节松动与移位,并产生以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为主症的特发性病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笔者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正脊手法配合针刀疗法治疗环寰关节紊乱,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选择符合纳入标准者12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共120例。治疗组采用正脊手法配合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推拿手法治疗。

治疗方法

1.治疗组:采用正脊手法配合针刀治疗。

(1)针刀治疗:患者取俯卧低头位,充分暴露后项部。确定枕外粗隆为中点,在上顶线上向两侧旁开2.5cm为两个点,再向外旁开2.5cm为两个点。这5点为项韧带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及头上斜肌的止点。再分别取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及头下斜肌的起点。常规术前准备,选用朱氏4号小针刀在所选病变部位施术,将粘连、挛缩的软组织进行剥离松解,直致针下有松动感、出针。针刀进针时,针体向头侧倾斜45°,与环椎棘突呈60°,以免刺到延髓、脊髓。

(2)正脊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并握住对侧肩部。术者站在患者一侧,用靠近患者一侧的手作为托垫手,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曲呈握拳状,置于患者棘突的下方,使患者棘突落在大鱼际肌与屈曲的四指之间,术者另一只手及胸部将患者双肘抱压于前,嘱患者深吸气,屏住呼吸,用适当力度向下冲压,可听到“咔嚓”的响声。同时,第一助手站在患者头侧,用双手托住患者枕部,用适当力量牵引头部,用力方向与患者身体水平。整复颈椎椎体时,冲压力的方向应该斜向颈椎。手法术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大拇指定压在患侧寰枢椎处,其头作上仰(仰头可使颈2~7椎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缓慢摇动2~3次,嘱患者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咔嚓”声。术毕用颈托进行固定。

治疗组正脊手法及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治疗3周后评定疗效。

2.对照组:采用无菌针灸针模拟针刀操作方法及颈部斜扳法。

(1)模拟针刀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同治疗组,只是选用50mm×0.35mm无菌针灸针代替针刀。

(2)颈部斜扳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大拇指定压在患侧寰枢椎处,其头作上仰,(仰头可使颈2~7椎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缓慢摇动2~3次,嘱患者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咔嚓”声。

对照组每周治疗1次,治疗3周后评定疗效。

治疗结果

评分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的诊断标准拟定症状体征量化分值。①颈部疼痛:0分:无疼痛;2分:轻度疼痛;4分:中度疼痛;6分:重度疼痛。②头痛:0分:无疼痛;2分:轻度疼痛;4分:中度疼痛;6分:重度疼痛。③眩晕:0分:无眩晕;2分:轻度眩晕;4分:中度眩晕;6分:重度眩晕。④颈部压痛:0分:无压痛;2分:棘突偏歪,有压痛。⑤颈部活动:0分:正常;2分:偶有颈部僵硬,仅有屈伸、旋转和侧弯两组以上活动受限者;4分:颈部僵硬,屈伸、旋转和侧弯两组以上活动受限者。⑥颈椎横突压痛:0分:正常;2分:可触及颈1、2关节突和横突凹凸不平,有压痛。⑦感觉障碍:0分:无肢体感觉异常者;2分:有肢体感觉异常者。⑧上肢肌力:0分:肌力5级;2分:肌力3~4级;4分:肌力0~2级。⑨肌腱反射:0分:正常;2分:腱反射减弱;4分:腱反射消失。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疗效指数>90%。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70%<疗效指数≤90%。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30%<疗效指数≤70%。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治疗组60例中临床控制18例,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60例中临床控制10例,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1.6%。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讨论

寰枢椎的结构非常独特,寰枢关节为一复合关节,是脊柱中活动度最大,也是最不稳定的关节,具有旋转不稳定趋势。寰枢关节走向是内高外低,无椎间盘,为磨动关节,关节囊松弛,工作和生活中活动频繁,寰枢椎独特的结构是寰枢关节发生紊乱的基础。

现代生物力学理论[1]认为,骨骼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作用为静力平衡,肌肉维护关节稳定和平衡作用为动力平衡。枕-寰-枢复合体(C0-C1-C2)作为一个解剖范畴已广泛应用于实验和临床。有学者认为[2,3],由于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解剖结构的差异,使寰枕关节与寰枢关节之间有力学差异。

笔者认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常因寰枢椎之间的运动过度或颈伸肌群痉挛使寰枢椎发生平衡失调,导致骨错缝,相继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颈痛、头痛、头晕、头皮发麻、困倦、视物模糊,面部萎黄、耳鸣、失眠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重者恶心、呕吐,心慌气短、四肢麻木无力等。

寰枕关节以屈伸运动为主,寰枢关节主要是旋转运动,并有非常大的中性区,占其运动范围的75.99%。卢一生等[4]研究发现寰枢关节在进行屈伸和侧屈运动时伴有耦合的轴向旋转运动,说明正常的寰枢关节具有相当的稳定功能,同时也存在潜在旋转不稳的趋势。正脊手法可使颈部软组织炎症消退,肌肉痉挛缓解,恢复了颈椎的力学平衡,消除了对颈部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使寰枢椎旁筋结、筋索样改变逐渐消失,头痛、耳鸣及眩晕等症状随之缓解直至消失。

针刀医学[5]认为,造成寰枢关节紊乱的原因是颈部的动态平衡失调及力平衡失调。在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不良姿势、劳累、感受风寒等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引起颈肩部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劳损,继而出现无菌性炎症,在代偿性复修过程中,形成粘连、疤痕、挛缩、堵塞等新的病理变化,造成颈椎的动态平衡失调。长期、慢性的软组织损伤进一步影响颈椎的静力平衡,造成颈椎的寰枢关节紊乱,使颈段脊柱处于失稳状态,而又形成力平衡失调,久而久之引起患椎骨质增生。

针刀医学认为,动态平衡失调和力平衡失调才是颈椎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治疗颈椎病也应该从重新建立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治疗,通过针刀松解术对椎周软组织进行治疗,重新恢复颈椎动态平衡;通过针刀医学手法对紊乱的寰枢关节进行复位,来恢复力平衡状态,达到治愈的目的。

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寰枢关节周围的解剖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丰富,应对局部解剖非常了解并严格按照《针刀医学原理》中叙述的方法进行操作,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此外,颈围的固定及后期功能锻炼也将对颈部针刀松解复位后的正常修复及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王拥军,施杞.关于颈椎病理论与临床的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3):60.

[2]PANJABI M M,DVORAK J,DURANCEAN J,et al.threedimensional movements of upper arvical spine[J].Spine,1988,13(7):726.

[3]OXLAND T R,LIN R M,PANJABI M M.Three-dimensionalmo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oraceolumber juncation[J].J OrthopRes,1992,10(4):573.

[4]卢一生,贾连顺,丁祖泉,等.寰枢关节的三维运动规律及其测量[J].中华创伤杂志,1995,11(1):1.

[5]朱汉章 .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93-708.

猜你喜欢

寰枢正脊针刀
寰枢关节的解剖与功能研究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住在皇帝头顶上”的故宫镇物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31例临床诊治观察
杠杆定位与正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基于筋骨理论探讨“筋出槽,骨错缝”与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关系*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