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四关穴治疗气厥失语症
2014-01-24张静静付寒蕾
张静静 付寒蕾 肖 婷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8)
气厥失语发病多由恐惧、忧虑、悲伤、愤怒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所诱发,是一种机能性改变,临床表现为不能言语,但仍保持笔谈能力,能借助文字或手势进行交流,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辅助检查时发音器官正常,声带活动正常,颅脑CT扫描无异常发现。气厥失语在中医学中属“癔病”“脏躁”“郁证”范畴,现代医学中归属于心理疾病范畴。笔者采用醒脑开窍法配合四关穴强刺激针刺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2010年6月17日就诊。主诉:不能发音、不能说话已半年余。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因与家人争吵后,过于愤怒,当即出现发语无声,持续数日仍未见好转,遂到当地医院就诊,查体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查颅脑CT及脑电图均无异常发现,其他生化检查亦正常。给予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后无任何改变。后又辗转求治于多家医院,经多种治疗均未获效。就诊时见:神志正常,精神状态尚可,面色稍淡白,体态正常,查体合作。发语无声,能借助文字和肢体进行交流,思维逻辑正常。一般情况良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笔者询问发病诱因后,诊断为气厥失语。嘱其家属离开诊室,独留患者与医者留于诊室内。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嘱其放松。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1.穴位处方: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副穴:合谷、太冲。
2.操作:内关穴直刺0.5~1寸,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泻法,施术1min;针刺水沟穴,针尖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5寸,用重雀啄手法;三阴交穴直刺1~1.5寸,提插补泻相结合的泻法;合谷穴直刺0.5~1寸,太冲穴直刺0.5~1寸,均采用强刺激手法。边操作边询问患者针感情况,是否有酸胀沉麻或疼痛的感觉。行针过程中患者突然说“疼”,笔者继续操作,并一边与患者交谈,患者均能用言语对答。强刺激手法操作结束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患者即可对医者讲述其发病与治疗经过。起针后令患者家属进入诊室,家属见状甚是满意。嘱患者回家后调整心情,并大胆练习说话。1个月后,患者特意告知笔者,其言语功能已彻底恢复正常。
体会
气厥失语,又可称之为“癔症性失语”,现代医学检查本病的发生责之于大脑皮层遭受过刺激,产生超限抑制,导致大脑皮质下中枢的控制减弱,使喉肌失控而出现失语症状[1],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属功能性疾病。中医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因此本病的发病属于“神”的异常,本病的发病机制为突受刺激后,郁怒不解,气机阻滞,语言窍道闭阻,因此运用醒脑开窍、疏肝理气、宣通闭阻的治疗原则。穴位选取“醒脑开窍”针法之水沟、内关、三阴交和四关穴(合谷和太冲)。
水沟穴为督脉经穴,督脉“入属于脑”,具有醒脑开窍,回阳救逆的功效,在孙思邈十三鬼穴中又名“鬼宫”,是治疗精神疾患的常用穴位;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具有宁心除烦、宽胸醒神的功效;三阴交穴为三条阴经脉气相交汇之处,具有滋阴补肾生髓之效,脑为髓海,髓海得充则神脑聪明;情绪抑郁恼怒与肝之功能关系密切,且肝之经络“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太冲穴为肝经之原穴,与合谷穴相配为“四关穴”,具有通经破瘀、疏肝理气的功效。以上各穴合用共奏疏肝行气、醒脑开窍之效,使得气机畅,窍闭通,故其病豁然得愈,可有立竿见影之效。
“醒脑开窍”针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的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选穴和针刺手法[2]。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内关穴能改善心肌功能,增加心输出量,提高机体血氧供应;针刺水沟穴可明显促进脑血管循环,增加脑血管灌注量,促进脑组织代谢和修复,改善脑生理功能,使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有一定的调节功能。“醒脑开窍”针法具有改善增加心脑血流量,激发脑组织的自我保护机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等重要作用[3]。从生理解剖来看,合谷、太冲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功能投影区域较为广泛,针刺四关穴亦能增加大脑皮质的血管灌流量。因此,选用“醒脑开窍”针法与四关穴进行针刺治疗,能有效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解除抑制状态,调整皮质及全身的功能活动,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
[1]张坤.针刺治疗癔症性失语的临床进展[J].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9(9):786-789.
[2]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57-1058.
[3]刘涛,施畅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5,22(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