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

2014-01-24马斌袁焕英郭秀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期
关键词:安全事件精神科病房

马斌 袁焕英 郭秀华

精神科患者情绪不稳定,缺少自控能力,容易出现冲动毁物、伤人、自伤、自杀等行为,突发性和难以防范性的意外事件给精神科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相较于医院的其他环节,精神科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操作、处置等每个环节,更容易导致不安全事件和医疗纠纷的发生[1]。这就需要医院加强管理,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护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认真实施护理计划,减少不安全因素,才能确保护理安全,保证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0年3月~2012年2月,本院共收治精神疾病患者8915例,其中男5412例,女3503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6.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的国际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1.2方法 对本院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事件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

2 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护理过程中共有26起不安全事件发生,其中患者伤人3起,毁物11起,自杀自伤3起,逃跑9起;分析事件发生因素,管理不当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占5起,占19.23%(其中,病房设施问题2起,危险物品管理不当2起,护理人员配备不足1起);患者因素(精神症状支配)8起,占42.31%;护理人员因素8起,占30.77%(安全意识欠缺4起,沟通方式不当2起,护理失当2起)其他因素(如药物副作用,患者家属不遵医嘱等)3起,占11.54%。

3 讨论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是引发医疗护理纠纷的隐患,也是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厕所无扶手、开水炉及开水管理不当、洗澡间地面湿滑等病房设施问题;患者的腰带、刮胡刀、餐具等危险物品的管理不当;患者家属违反医院管理规定,私自将危险物品交给患者;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足、态度不端正、护理技术不过硬及人员配备不足;患者自身问题等不安全因素都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医院需分析护理过程中各环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健全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职业道德意识,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度, 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本院根据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精神科护理常规,严格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重视每一个工作细节。管理人员加大对各个环节的监控和检查,保证病房设施无安全隐患,无危险物品流入病房。其次,加强护理人员三基、专科知识、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人为因素是很多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其中护理团队及护理人员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技能不过关、护患沟通不畅等都是不安全事件的潜在隐患。因此,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专科知识、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讨论工作中的问题、方法和技巧,提高护理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可显著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如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年老体弱及伴有身体疾病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异常应及早处理;护理人员在巡视病房时如发现佯装入睡或睡眠障碍的患者,应重点看护,因见护理人员巡视而佯装入睡患者危险性最高,可能在策划自杀、逃走等意外事件。另外,要合理配置医护人员人力资源结构,使医生、护士、护理员权责明确。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护理人员压力大,因此,需合理配置医护人员结构,优化护理流程。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倡导在繁忙的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操作、处理结果等多问一句话、多进行一次关注,可有效地唤起相互间的有意注意,弥补工作中的缺陷或漏洞[2],以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精神科护理工作高风险性,因此需要认真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措施,不断制定和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才能保证优质的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 魏方艳,周爱英.浅谈精神科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民康医学,2008,20(5):476-478.

[2]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猜你喜欢

安全事件精神科病房
淮安市加强安全事件管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2020年度区块链领域安全事件达555起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换病房
病房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