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48例临床分析

2014-01-24丁恒一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期
关键词:存活率原发性肝癌

丁恒一

肝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复发率及致死率较高,对人类健康形成严重威胁。原发性肝癌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或症状不具特异性,发现时通常已到晚期。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手段,治愈率较高,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术后5年生存率最高可达50%。本文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探讨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肝穿刺活检、AFP、磁共振、B 超、CT等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男28例,女20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32.4±3.9)岁。肝癌直径为3~15 cm。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术治疗。采用手术刀进行被膜斜切,向内部推进刀柄,然后对管道进行结扎处理,若出现管道断裂情况,应立即进行管道缝扎,并尽可能保留侧肝。对于细小管道,可用手指触探管道,并根据触觉找出肝内管道。除切除肝局部及规则性肝切缘外,其他切缘应尽量靠近肿瘤,两者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2 cm内。其中,7例左半肝切除,12例右后叶规则性切除,19例阻断肝门切除,10例局部非规则性切除。经病例证实,5例为胆管细胞癌,其余43例为肝细胞癌。

2 结果

4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2例出现肝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及腹腔出血各1例,2例胆漏,4例膈下积液,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26例AFP由阳转阴,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并定期进行化疗治疗。随访发现,术后1~3年存活率分别为72.9%(35/48)、58.3%(28/48)、45.8%(22/48),26例复发患者全部死亡。

3 讨论

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疾病,死亡率较高,容易复发,采用手术方式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式。目前肝癌手术治疗效果已逐渐提高[1]。对于原发性肝癌,应在术前进行准确诊断,充分了解患者手术禁忌,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定期进行化疗和复查,防止术后复发。对于无法明确诊断但出现肝实质病变情况,临床特征不具典型性的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应进行开腹探查,根据病理活检进行诊断,确保诊断准确性,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若患者肿瘤过大,且多处病灶,边界模糊,肿瘤伴胆管癌栓或门脉主干癌栓患者不适宜采取手术治疗方式[2];若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胆红素>30μmol/L、A/G<1.0、白蛋白<35 g/L、总蛋白<65 g/L,出现肝腹水现象,且存在严重肝萎缩、肝硬化等肝功能障碍,也不宜采取手术切除治疗;若患者存在严重代谢性功能障碍,或肾、肺、心等重要脏器发生损害,身体虚弱、年龄较大患者也不适宜进行手术。

术后复发是导致原发性肝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对于复发患者,可采取原发性肝癌治疗方式,如全切除、局部切除等,包括免疫治疗、生物治疗、肝移植等治疗方式,也可采用综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3]。在本研究中,48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9/48),AFP转阴率为54.2%(26/48),术后1~3年存活率分别为72.9%(35/48)、58.3%(28/48)、45.8%(22/48),26例复发患者全部死亡。由此可见,采取手术切除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时,充分掌握手术适应证,了解手术禁忌,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可采取手术切除治疗,若术后复发,可再行手术切除,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总之,在进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

[1] 林华德.原发性肝癌98例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吉林医学,2011,10(12):124-125.

[2] 顾永珍.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与临床分析.吉林医学,2011,08(03):162-163.

[3] 何军强,苏兴桂.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癌42例疗效分析.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1,14(04):216-217.

猜你喜欢

存活率原发性肝癌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隐源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癌临床特征比较
损耗率高达30%,保命就是保收益!这条70万吨的鱼要如何破存活率困局?
水产小白养蛙2年,10亩塘预计年产3.5万斤,亩纯利15000元!存活率90%,他是怎样做到的?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