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视域中亚当·斯密的经济情操

2014-01-24宫敬才黄云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斯密情操亚当

宫敬才 黄云明

正如在中国思想史中孔子的思想形象不断变换一样,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史中亚当·斯密的思想形象也是如此。他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几度被改装,然后是被吹捧和神化,一位英国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就其最终的影响来看,斯密的著作也许是包括 《圣经》在内的所有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种。[1](P12)被装扮后的亚当·斯密思想形象还是原生态的思想形象吗?原生态的亚当·斯密思想形象是什么样子?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回答上述问题需要考察亚当·斯密思想的方方面面,也需要一篇学术论文所无法容纳的理论逻辑空间,限于篇幅,本文拟以亚当·斯密原生态经济情操的具体内容为核心来回答上述问题。

何谓经济情操?按照 《经济情操论》的作者艾玛·罗斯柴尔德的界定:“情操是一种能为人所感知并对它作出反应的感觉。情操也是将个人联系到他 (她)所生活的更庞大的关系 (如社会、家庭或国家)中的那些事件。”[2](P4)这位作者的界定略显抽象,但为我们理解经济情操概念指明了方向。所谓经济情操,是指人基于经济生活而来的意识状态和倾向,它由经济心理、经济伦理和经济理智甚至经济美感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经济情操源自经济生活,是经济理论的内生变量。人秉有七情六欲,经济情操便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断言经济生活中的人是纯粹的理性经济人,没有经济情操,不仅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人性自私论的逻辑前提相冲突[3](P63),而且与经济学的创立者亚当·斯密的根本思想相违背。

个人对私利的追逐是亚当·斯密经常谈论的主题之一。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亚当·斯密围绕追逐私利而来的观点大加赞赏、肆意发挥和人为拔高。就此而言,可举两个例证。例证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C·莫顿在与人合写的教材 《金融学》中说:“一般说来,金融创新并没有任何权威机构在做计划,而是产生于企业家和公司的单独行为。金融创新背后的基本经济动力与一般创新的动力是一致的。正如本章引用的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中所说的那样,通过追求个人自己的利益,他不断地提高社会的利益,而且比他真的力图这样去做时的效率还高。”[4](P30)例证二:“乔治·斯蒂格勒称斯密的竞争性自由企业模型是 《国富论》 ‘皇冠上的明珠’,是 ‘全部经济学最重要、最有实质意义的命题。’他说:‘斯密获得了极为重要的胜利:他将在竞争条件下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行为的系统分析放在了经济学的中心。’概括地说,一个允许男男女女在 ‘天赋自由’和竞争的条件下追求自我利益的经济体将是一个自我调节、高度繁荣的经济体。”[5](P18)虽然上述例证中提到的两个人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但亚当·斯密如果地下有知,见了如此 “吹捧”自己的话后一定会说: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例证一与亚当·斯密的相关论述针锋相对。关于金融创新,亚当·斯密恰恰说了相反的话:“也许有人说,银行钞票无论数额大小,只要私人愿意,就应在许可之列。政府禁止其领受,取缔其发行,实在是侵犯天然的自由。不是法律应有的。因为法律不应妨害天然的自由,而应予以扶持。从某观点说,这限制诚然是侵犯天然的自由。但会危害全社会安全的少数人的天然自由,却要受而且应受一切政府的法律制裁,无论政府是最民主的政府或是最专制的政府,法律强迫人民建筑隔墙,以预防大灾蔓延,其侵犯天然的自由,无异于我们这里主张以法律限制银行活动。”[6](P299)从亚当·斯密的话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创新活动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少数人的“天然自由”不能以 “危害全社会安全”为代价。超出这一底线,如华尔街 “金融创新天才”们所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比较亚当·斯密被装扮的思想形象和原生态的思想形象可以发现,亚当·斯密在私利追逐问题上的经济情操远不是如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刻意打扮出来的那么庸俗和邪恶,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真正关心的是社会的安全和人民的冷暖。

例证二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它并不是明目张胆地歪曲亚当·斯密的经济情操,而是从亚当·斯密有关个人追逐私利的经济情操中抓取一点,然后是人为拔高,至于其他经济情操,不仅内容则被抛入视野黑洞之中。实际上,亚当·斯密围绕追逐私利问题而表达出来的经济情操,不仅内容极为丰富,而且很有创造性,绝非西方主流经济学涉及的那点少得可怜的内容。

(一)同情他人也是人的本性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语境中,追逐私利的动力是人的自私本性。事实上,亚当·斯密原生态的经济情操与此有别,他在承认人性自私的同时还承认,同情他人同样是人的本性:“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不需要用什么实例来证明。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他的原始感情一样,决不只是高尚的人才具备,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7](P5)同情他人的含义到底何谓?亚当·斯密对此有相对确定和完整的解释:“在天性推荐给我们宜于关心的那些基本的对象之中,有我们家庭的、亲戚的、朋友的、国家的、人类的和整个宇宙的幸福。天性也教导我们,由于两个人的幸福比一个人的更可取,所以许多人的或者一切人的幸福必然是无限重要的。我们自己只是一个人,所以,无论什么地方我们自己的幸福与整体的或者整体中某一重大部分的幸福不相一致时,应当——甚至由我们自己来作出选择的话也是这样——使个人的幸福服从于如此广泛地为人所看重的整体的幸福。”[8](P360)

由亚当·斯密的论述我们得知,他在人性论问题上是二元论者,认为人性中存在着自私和同情他人这两种倾向。两种倾向的同时并存不免会使个人陷于两难境地,亚当·斯密给出的解救之道是小我服从于大我,在追求自我幸福的同时不应忘记他人的幸福,在有的情况下,他人的幸福更重要。仅凭此就可以说,亚当·斯密的经济情操是高尚和美好的,而被装扮出来的所谓亚当·斯密思想形象则显得褊狭和鄙陋。

(二)个人追逐私利既恰当又正确,但只是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

亚当·斯密承认个人追逐私利的正当性:“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因为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8](P101)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大加赞赏和任意拔高的观点。但是,他们在这样做时,对亚当·斯密为追逐私利过程设置的约束条件避而不谈或是有意排斥,致使我们见到的是被肢解因而残缺不全的亚当·斯密思想形象。亚当·斯密设置的约束条件主要有:第一,个人私利不能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 “在追求财富、名誉和显赫职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以尽其所能和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和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他们不允许作出不光明正大的行为。”[9](P103)第二,个人在追逐私利时不能伤害或损害他人。“个人决不应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要,以致为了私利而伤害或损害他人,即使前者的利益可能比后者的伤害或损害大得多。”[10](P166)第三,追逐私利时要以尊重一般原则为前提。“在所有平常的、不重要的和普通的情况下,以私人利益作为目标的追逐,应当来自对指导这种行为的一般准则的尊重,而不是来自这些目标本身所引起的任何激情。”[11](P211)第四,为了公共利益应当牺牲个人利益。“有智慧和有美德的人乐意在一切时候为了他那阶层或社会团体的公共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私人利益。”[12](P304)

亚当·斯密的论述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了他在个人追逐私利问题上所持守的经济情操。个人追逐自己的私利确实具有天然合理性,但这种追逐往往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在为个人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产生一时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必须为个人追逐私利的行为设置约束条件。在这些约束条件中,禁止性条件和倡导性条件同时并举。这说明亚当·斯密并不像例证中提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所理解的那样偏执地一味颂扬个人对私利的追逐,而是用心地观察和辩证地解说。

细心思考上述对比性内容,作出如下结论不能被认为是唐突之举。一是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以亚当·斯密之名行歪曲亚当·斯密真实思想形象之实。二是在个人追逐私利的问题上,亚当·斯密的经济情操对个人、他人和社会更具有建设性作用,同时也说明对个人追逐私利的行为进行法律约束和道德教化的绝对必要性。亚当·斯密以正义之名对这种必要性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证:“社会不可能存在于那些老是相互损伤和伤害的人中间。每当那种伤害开始的时候,每当相互之间产生愤恨和敌意的时候,一切社会纽带就被扯断,它所维系的不同成员似乎由于他们之间的感情极不和谐甚至对立而变得疏远……因此,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远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 崩 瓦 解。”[13](P106)对个人 私 利的追逐必须以正义为前提和基础,这样的社会才是正义、和谐的社会,这样的个人才是正常且可持续生存的个人。

(三)追逐私利带来的效用远不如改进增加效用的手段更重要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亚当·斯密的名义讲出来的道理中,有一个道理处于核心地位:追逐私利的唯一目标是效用。实际上,这恰好是亚当·斯密反对的观点。他以钟表爱好者为例证提出问题。一只表走时不准会使钟表爱好者不高兴,“但是,我们并不常常看到这个如此讲究这种机械的人比别人更加认真地严守时刻,也不常常看到他比别人更加急切地为了其他什么理由而想精确地知道每天的时间。吸引他的不是掌握时间,而是有助于掌握时间的机械的完美性……它往往是有关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最严肃和最重要事务的隐秘动机”。[14](P224)这个 “最严肃和最重要事务的隐秘动机”的揭示无异于一种伟大发现,这个发现告诉世人,效用的获得和欲望的满足确实是人们追逐私利的动机之一,但这种动机并不能掩盖或排除另一种动机的客观存在,即获得新的或改进旧的增加效用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动机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借用亚当·斯密的比喻表达这一思想就是,这同样是一只 “看不见的手”。

就后一种追逐私利的动机而言,它往往不表露于外,而是让直接获得效用的动机演独角戏,在亚当·斯密看来,这是一种 “蒙骗”。但是,“正是这种蒙骗不断地唤起和保持人类勤劳的动机。正是这种蒙骗,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些科学和艺术,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完全改变了世界面貌,使自然界的原始森林变成适宜于耕种的平原,把沉睡荒凉的海洋变成新的粮库,变成通达大陆上各个国家的行车大道。土地因为人类的这些劳动而加倍地肥沃,维 持着成千 上 万 人的 生 存。”[15](P229)亚当·斯密构筑的语境表明,他更看重的是后一种同样可称之为 “看不见的手”的动机。这种动机指称的内容是什么?用现代流行的语言说是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综观西方主流经济学说史可以发现,亚当·斯密发现的第二只 “看不见的手”被人们遗忘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极力反对脱离第二只“看不见的手”而把逐利动机孤立化和绝对化,并称这样的动机论 “可鄙和无聊”:“我们为宫中盛行的便利设施具有的美和显贵的安排所深深吸引;欣羡所有的设施是如何被用来向其主人提供舒适,防止匮乏,满足需要和在他们百无聊赖之际供他们消遣。如果我们考虑一下所有这些东西所能提供的实际满足,仅凭这种满足本身而脱离用来增进这种满足的安排所具有的美感,它就总是会显得可鄙和无聊。”[16](P228)

(四)个人追逐私利的主观动机是自我满足,但客观效果惠及他人和社会

“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经济情操理论的重要方面。就像手段论的 “看不见的手”思想被亚当·斯密所看重一样,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辩证关系论的 “看不见的手”思想同样为他所看重。能够证明这一点的证据是,在两部著作中,他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一思想,至于不用“看不见的手”的提法而径直论述这一思想的地方就更多了。

人们耳熟能详的是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从生产角度所作的论述:“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17](P27)

人们较不熟悉但内容更为丰满的是亚当·斯密在 《道德情操论》中从消费角度所作的论述:“骄傲而冷酷的地主眺望自己的大片土地,却并不想到自己同胞们的需要,而只想独自消费从土地上得到的一切收获物,是徒劳的。眼睛大于肚子,这句朴实而又通俗的谚语,用到他身上最为合适。他的胃容量同无底的欲壑不相适应,而且容纳的东西绝不会超过一个最普通的农民的胃。他不得不把自己所消费不了的东西分给用最好的方法来烹制他自己享用的那点东西的那些人;分给建造他要在其中消费自己的那一小部分收成的宫殿的那些人;分给提供和整理显贵所使用的各种不同的小玩意儿和小摆设的那些人;就这样,所有这些人由于他生活奢华和具有怪癖而分得生活必需品,如果他们期待他的友善心和公平待人,是不可能得到这些东西的。在任何时候,土地产品供养的人数都接近于它所能供养的居民人数。富人只是从这大量的产品中选用了最贵重和最中意的东西。他们的消费量比穷人少,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的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18](P229)

细心品读亚当·斯密针对同一主题的两种不同的论述,我们能发现其中共同的主题思想,追逐私利的个人动机是发财致富 (此为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或个人消费的效用最大化 (此为拥有大片土地的地主),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追逐私利的个人未必愿意见到的结果肯定会出现,即他人和社会从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原因何在?亚当·斯密认为是一只 “看不见的手”在鬼使神差般地发挥作用。这只神秘的“看不见的手”到底指什么呢?西方主流经济学给出的解释是价格的信号机制,这样的解释离题远了一点。亚当·斯密给出的答案是人人都有交往以互通有无的天性,正是在交往中,个人私利的逐得以他人或社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为手段,没有这一手段,个人私利就不能变为现实。从哲学的层面看问题,这既是一个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又是一个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问题,主观动机的实现必须以客观效果的出现为前提。这里的客观效果相对于三种行为主体而言,即追逐私利的个人、被作为手段使用的他人和社会。由此看来,“看不见的手”指称的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是特定的人的行为关系机制,正是这一机制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捕捉、理解这一语境中的个人追逐私利活动时,确实表达出了比理论模型更加感性的经济情操性内容,即把工业资本家理想化和英雄化。从萨伊开始,中经马克斯·韦伯、熊彼特和马歇尔,到美国经济学家海尔布罗纳和米尔博格的笔下,工业资本家已被神化为“新人类”。[19](P63)两位作者的新提法确实 吸人眼球,但客观事实是他们在公然地篡改历史。“新人类”指称产业无产阶级,这一提法最早出现于1808年,通过这一提法,不同的人表达了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情操,但绝对没有颂扬工业资本家的含义。[20](P20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当·斯密感性层面的经济情操。我们只要列出他针对地主的一些修饰性用语就可看出其对地主的经济情操:“骄傲而冷酷的地主”,地主的“胃容量同无底的欲壑不相适应”,地主 “生活奢华而具有怪癖”,地主 “是自私的和贪婪的”,地主具有 “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等等。在这里,西方主流经济学刻意装扮出来的亚当·斯密的经济情操又一次与其原生态的经济情操尖锐对立,对立的结果是亚当·斯密原生态的经济情操被掩盖,他成了 “贫困民众的冷酷敌人”和“现代的商业英雄”。[21](P66)

由以上的引述和分析可以看出,亚当·斯密围绕个人追逐私利而阐发的经济情操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人的本性具有二元性质,自私和同情他人同时并存。其次,人的自私本性展现于外具有天然的破坏性,对这一破坏性进行法律和道德两方面的约束具有绝对的必要性。再次,人的自私本性表露于外,有时和有的情况下的直接动机并非是逐利,而是逐利手段的改进,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探索和创新。此为亚当·斯密发现的第二只 “看不见的手”。最后,绝大多数人自私本性的表露于外确实是逐一己之利,但这种主观动机无法避免的客观后果是同时惠及他人和社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所阐发的亚当·斯密的经济情操。就第一项内容而言,亚当·斯密由人性二元论的主张者变成了一元论的主张者,经济情操中没有同情他人的容身之地。就第二项内容来说,亚当·斯密约束个人逐利行为的法律和道德性条件已经消失不见,似乎亚当·斯密的经济情操只不过是原始丛林中弱肉强食原则的经济学表述。就第三项内容来说,亚当·斯密的学术命运悲惨至极,作为第二只 “看不见的手”的探索和创新思想,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忽略乃至有意掩盖了。第四项内容的情况稍为复杂一些,但有一点明显可见,亚当·斯密蕴涵理智和情感 (包括法学、伦理学、经济学、美学、哲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内容)的 “看不见的手”理论,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变成了干瘪乏味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模型。

笔者认为对劳动者和资本家的看法更能体现亚当·斯密的经济情操理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对中下层人民和有权势及财富者的经济情操的对比

亚当·斯密对劳动者和资本家的经济情操虽然主要体现在 《道德情操论》中,但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情操性质。

针对中下等阶层的人,亚当·斯密如是说:“很幸运,在中等和低等的阶层中,取得美德的道路和取得财富……的道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极其相近的。”[22](P74)与取得财富 “极其相近的美德”是什么?有哪些?“他必须培养如下美德:他必须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十分勤勉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他必须吃苦耐劳,面对危险坚定不移,在痛苦中毫不动摇。他必须通过事业的艰难和重要,以及对事业的良好判断,通过经营事业所需要的刻苦和不懈的勤奋努力,来使公众看到这些才能。正直和明智,慷慨和直率,必然被用来描述他在所有普通场合的行为的特征。”[23](P66)

针对上等阶层的人,亚当·斯密认为:“不幸的是,在较高的阶层中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在宫廷里,在大人物的客厅里,成功和提升并不依靠博学多才、见闻广博的同自己地位相等的人的尊敬,而是依靠无知、专横和傲慢的上司们的怪诞、愚蠢的偏心;阿谀奉承和虚伪欺诈也经常比美德和才能更有用。”[24](P74)具体地说,上等社会的人 “在舞会上出风头,是他的巨大胜利。在风流韵事中取得成功,是他的最大成就……但是,当他想到某种需要连续和长久努力保持耐性、勤勉、刚毅和操心的境遇时,就会害怕得战栗起来。在出身高贵的那些人身上几乎见不到这些美德。”[25](P67)

从上述亚当·斯密对比强烈的话语中可以看出:第一,当讲到中下等阶层的人所具有的美德时,亚当·斯密开头的话是 “很幸运”,而当讲到上等阶层的人美德全无时,亚当·斯密开头的话则为 “不幸的是”。这样的用语表明,亚当·斯密论述问题时心里早已有了基本的判断,这个判断我们称之经济情操是合适的。第二,亚当·斯密经济情操的具体化是中下阶层的人获取财富时所需美德清单的列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上等阶层的人并无清单所列出的美德。第三,亚当·斯密的结论会让上等阶层的人火冒三丈:在中下等阶层的人那里,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财富的道路 “极其相近”;上等阶层的人通往美德的道路与通往财富的道路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是“截然相反”。三项对比性内容客观地存在于亚当·斯密的论述中,由此我们不难明白亚当·斯密的经济情操是什么和意味着什么。

(二)对劳动者和资本家的经济情操的对比

亚当·斯密对中下等阶层人和上等阶层人的经济情操作为其思想前提,必然会具体化到更为精细的目标上,表现出来的是对劳动者和资本家的经济情操。这样的经济情操鲜活地展示于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

第一,对劳动者懒惰论的批判。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历史上,有一种像阴魂一样挥之不去的论调始终发挥作用,借以为有财产者极力克扣劳动者本已少得可怜的工资行为辩护,这就是劳动者懒惰论。这种论调在早期以赤裸裸的形式表达出来。亚当·斯密时代一位名叫汤森的人的论述可为典型:“饥饿可以驯服最凶猛的野兽,它会把礼节和谦恭、恭顺和服从教给最顽固的人。一般而言,只有饥饿可以激使 (穷人)去工作。”[26](P214)这套穷人懒惰因而不饥饿便不劳动的逻辑是视劳动者为野兽思想的必然结果。亚当·斯密如何看待如此荒谬的观点呢? “有人说,在物价低廉的年度,劳动者大抵较平常懒惰;在物价高昂的年度,则较平常勤勉。他们由此得到结论:生活资料丰富,劳动者的工作就弥缓起来;生活资料不足,劳动者的工作就紧张起来。说生活资料略较平常丰富,也许使一部分劳动者偷闲,那是无可置疑的,但若说大多数劳动者都会因此怠于作业,或者说,一般人在吃得不好时比吃得好时工作更好,在意志消沉时比兴致勃勃时工作更好,在疾病时比健康时工作更好,那似乎是不大可靠的说法。”[27](P76)亚当·斯密的批判以温和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其中基于常识而来的逻辑力量则是无法抗拒的。我们由此看到了亚当·斯密仗义执言为劳动者申辩的态度,态度背后则是他视劳动者为兄弟的经济情操。

第二,提出 “人道的工资标准”。自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来,劳动者的工资问题便是各种理论观点和政策观点争论的战场之一。亚当·斯密没有站在资本家立场上看待劳动者工资问题,而是提出了 “人道的工资标准”理论。他说:“需要靠劳动过活的人,其工资至少必须足够维持其生活,在大多数场合,工资还得稍稍超过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否则劳动者就不能赡养家室而传宗接代了……很明显,上述工资是符合一般人道标准的最低工资。”[28](P62)亚当·斯密论述中的 “人道”是指什么呢?“人道仅仅存在于旁观者对主要当事人的情感所怀有的强烈的同情之中,致使旁观者为当事人所受的痛苦而感到伤心,为他们所受到的伤害而感到愤怒,为他们的幸福而感到高兴。”[29](P237)亚当·斯密的观点很明确,看待劳动者工资问题的出发点是人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如前面述及的汤森的 “野兽”。这个出发点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亚当·斯密经济情操中的核心性内容。不幸的是,后继的经济学家恰恰是在这一点上以亚当·斯密之名不断地扭曲甚至歪曲亚当·斯密的经济情操。

第三,劳动者具有 “活泼、勤勉和敏捷”的天然权利,但这必须以高工资为前提。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诬蔑劳动者天生懒惰的观点相反,亚当·斯密认为,劳动者勤勉的前提不是因低工资而来的饥饿,而是高工资。 “充足的劳动报酬,鼓励普通人民增殖,因而鼓励他们勤勉。劳动工资是勤勉的奖励。勤勉像人类其他品质一样,越受奖励越发勤奋。丰富的生活资料,使劳动者体力增进,而生活改善和晚景优裕的愉快希望,使他们益加努力。所以,高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总是比低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活泼、勤勉和敏捷。”[30](P75)在亚当·斯密的精神世界中, “活泼、勤勉和敏捷”是劳动者的天然权利,这一权利变为现实则有赖于高工资作为前提。何谓高工资?当然是超出 “人道的工资标准”以上的工资。在这里,亚当·斯密经济情操的特点明显可见,劳动者首先是人,其次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工具。这样的人像其他人一样,因工资而来的充裕的生活资料保障是其勤勉的客观基础,没有这一客观基础却要劳动者勤勉,只有资本家才想得到如此无理的所谓理论。

第四,只有劳动者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的社会才是好社会。一个社会的好与坏,其判断标准是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让劳动者苦不堪言、担惊受怕、瞻念前途、不寒而栗的社会,无论如何不能被说成是好社会。提出这样的判断标准者正是亚当·斯密:“下层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是对社会有利呢,或是对社会不利呢?一看就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极为明显。各种佣人、劳动者和职工,在任何大政治社会中,都占最大部分。社会最大部分成员境遇的改善,决不能视为对社会全体不利。有大部分成员陷于贫困悲惨状况的社会,决不能说是繁荣幸福的社会。而且,供给全社会的衣食住的人,在自身劳动生产物中分享一部分,使自己得到过得去的衣食住条件,才算是公正。”[31](P72)令人遗憾的是,亚当·斯密这样温暖人心的美好经济情操却受到了主流经济学家的攻击,如熊彼特在其名著 《经济分析史》中说,亚当·斯密 “时常把讲台变为审判台,对各种事物大加褒贬……他的经济社会学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平均主义倾向,显然含有适当稀释了的卢梭主义”。[32](P282)

那么,亚当·斯密对资本家的经济情操又是什么呢?他指出:“我国商人和制造者,对于高工资提高物价、从而减少国内外销路的恶果,大发牢骚;但对于高利润的恶果,他们却只字不谈。关于由自己得利而产生的恶果他们保持沉默。他们只对由他人得利而产生的恶果,大喊大叫。”[33](P91)“其实,不论在哪一种商业或制造业上,商人的利益在若干方面往往和公众利益不同,有时甚至相反。扩张市场,缩小竞争,无疑是一般商人的利益。可是前者虽然往往对于公众有利,后者却总是和公众利益相反。缩小竞争,只会使商人的利益提高到自然的程度以上,而其余市民则为了他们的利益而承受不合理的负担。因此,这一阶级所建议的任何新商业法规,都应当十分小心地加以考察……一般地说,他们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在于压迫公众。事实上,公众亦常为他们所欺骗所压迫。”[34](P293)

上述所引逼真恰切地反映了亚当·斯密对资本家的经济情操。第一,在客观存在的经济生活中,资本家的利益与公众的利益之间绝对不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而是不一致为常态,有时甚至会尖锐冲突。第二,由于资本家是经济生活中的强者,政府往往是他们的后盾,所以,利益不一致甚至冲突的结果是劳动者被欺骗和被压迫。第三,为了达到欺骗和压迫劳动者的目的,资本家会不惜钱财、动用一切合法甚至非法手段操纵法律,借助全民公意的物质化——国家机器为自己欺骗和压迫劳动者的行为 “保驾护航”。

(三)在分工问题上表现出的对劳动者的经济情操

亚当·斯密非常重视分工问题,他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开篇对分工效率论作了深入阐发,以至于分工效率论的观点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基本内容。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早在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中就已相对完整地表达出来了。例如,亚当·斯密认为,“促进国家的富裕的正是分工”,“因实行分工而作出的工作量,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而大大增加:(1)熟练程度的提高;(2)从做一种工作改为做另一种工作所造成的时间损失的减少;(3)机器的发明”。[35](P179)

在亚当·斯密那里,劳动者是核心,至于因分工而来的效率和国家富裕则处于次要地位。他谈及了分工给劳动者带来的有害性影响:“当一个人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一只扣针的十七分之一或一只扣纽的十八分之一的时候,见识必然更有限。扣针和扣纽制造的分工,已经细到这样的程度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切商业国,下层阶级人民都非常愚笨。荷兰平民特别愚笨,英格兰人的愚笨,更有甚于苏格兰人。这是普遍的规律;城市居民的知识不及乡村人,富裕国家人民的知识不及贫穷国家的人民。”[36](P262)“值得注意”的“普遍规律”让亚当·斯密放心不下,因为分工在带来高效率和国家富裕后果的同时,有害后果也随之而来,劳动人民因分工而变得 “愚笨”。

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亚当·斯密对分工的有害后果细加分析,使我们见到了分工对劳动人民有害的相对完整的意象世界:“分工进步,依劳动为生者的大部分的职业,也就是大多数人民的职业,就局限于少数极单纯的操作,往往单纯到只有一两种操作。可是人类大部分智力的养成,必由于其日常职业。一个人如果把他一生全消磨于少数单纯的操作,而且这些操作所产生的影响,又是相同的或极其相同的,那末,他就没有机会来发挥他的智力或运用他的发明才能来寻找解除困难的方法,因为他永远不会碰到困难。这样一来,他自然要失掉努力的习惯,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他精神上这种无感觉的状态,不但使他不能领会或参加一切合理的谈话,而且使他不能怀抱一切宽宏的、高尚的、温顺的情感。其结果,对于许多私人日常生活上的平常义务,他也没有能力来做适当的判断……这样看来,他对自身特定职业所掌握的技巧和熟练,可以说是由牺牲他的智能、他的交际能力、他的尚武品德而获得的。但是,在一切改良、文明的社会,政府如不费点力量加以防止,劳动贫民,即大多数人民,就必然会陷入这种状态。”[37](P339)

亚当·斯密的论述为我们再现了分工有害论相对完整的思想逻辑。第一,分工的有害性影响与大多数靠劳动为生的人民处于生命攸关的关系中,此为看待问题的出发点。第二,分工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亚当·斯密称其为 “分工进步”。这是亚当·斯密思考和分析的对象。第三,分析的结果触目惊心,分工对劳动者的有害性影响广泛地表现出来,如智力退化、发明才能丧失、丢失了接人待物的好情操等,尤为重要的是,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几乎全部丧失。第四,这是靠劳动为生的大多数人民为分工的进步及其带来的效率做出的 “牺牲”。第五,正是由于分工有害性影响严重和广泛的客观存在,致使国民素质退化并侵及整个国家的国脉根基。基于劳动人民和国脉根基两个方面的考虑,国家的责任是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变这种状态。

亚当·斯密的洞察能力令人佩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他生活的时代,分工刚刚成为经济生活中重要和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便捕捉到了这一现象。其二,他对分工后果的辩证性分析精细、深刻。正是在这种辩证、精细和深刻的分析中,分工对劳动者的有害性影响被揭示出来,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亚当·斯密对劳动者情真意切的经济情操。

(一)亚当·斯密经济情操的全面性

在如上的引述和分析中,我们相对集中地展示了亚当·斯密两个方面的经济情操:有关个人对私利的竞逐和对劳动者与资本家的态度。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只能被作为例证看待,因为亚当·斯密的经济情操具有全面性,为了说明这一点,再举两个例证。其一是勤劳实际是生产目的方面的经济情操:“勤劳的目的,如果不在于生产可供人享用的东西,或可增进人类生活上的方便或舒适的东西,还在于什么呢?如果我们不把勤劳的果实拿来享用,如果勤劳不能使我们有力量养活更多的人和给人更美满的生活,勤劳究竟有什么利益呢?”[38](P216)其二是针对童工现象表达出来的经济情操:“做父母的人觉得让小孩早些去做活对自己有利,这样就把小孩的教育忽略掉。诚然,下层阶级人民所受的教育,无论如何不会很高深,但对他们却有很大的好处,没有受这教育无疑是他们终身的大不幸。通过这种教育,他们学会读书,而这就给予他们和宗教接触的利益。这个利益是很大的利益,不但使他们变成虔诚的人,而且给他们提供冥思默想的东西。我们可由此看到乡村学校的好处,不管人们怎样轻视它,我们不能不承认它是非常好的机构。让儿童很早就去做活,除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外,还带来另一个大损失。儿童开始感到父亲受他之惠,因此不服从父亲的命令。到了长大成人之后,他没有可借以自娱的知识。因此,在工作完之后,只有去闹饮以消磨时光。”[39](P263)两个例证不算多,但它们能告诉我们亚当·斯密思想体系中经济情操的丰富性。第一个例证涉及生产目的问题,其中的经济情操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为利润而生产的经济情操,甚至与为GDP而生产的经济情操,形成了尖锐对立。第二个例证涉及童工问题。这一问题是英国历史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因为到马克思的时代情况不仅依然如故,而且更加严重。有兴趣的读者可拜读 《资本论》第一卷,由此可以发现,马克思与亚当·斯密的经济情操有着多么惊人的共通之处。

(二)经济情操是经济学的内生变量

以上论述的旨趣之一是力图证明,在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中经济情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样的事实给我们提出了问题,经济情操是经济理论的内生变量还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赘余物?亚当·斯密以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历史是不断清除这一赘余物的历史,这一历史以不自觉的形式开始于李嘉图,到西尼尔1836年出版的 《政治经济学大纲》中,这个问题便被自觉地提出来,经济学是科学因而不能作道德劝诫的主张成为主流。[40](P12)这种倾向发展到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普遍认为经济学是像物理学一样的科学。[41](P19)这样的历史表明,西方主流经济学离亚当·斯密原生态的思想世界越来越远。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在清除经济情操后就真能成为像物理学一样的科学,同样也不意味着经济情操不是经济学的内生变量。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历史以特有的形式告诉我们,它不是没有经济情操,只不过被 “科学”地掩饰起来,我们难以发现而已。它真正的经济情操是企业主经济利益的心意表达,学理化甚至数学化并不能把这种心意表达完全掩盖起来。正反两个方面的事实表明,经济情操是经济学的内生变量,剥离了经济情操的经济学就不是它自身。这里的问题不在于经济学中有无经济情操,而在于有什么样的经济情操。

(三)经济情操在经济学中具有灵魂性地位

经济学是经济生活智慧的理论表达,这样的理论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经济事实内在本质的揭示、对经济事实的情操性感悟和应对经济事实未来性趋向的政策性建议。亚当·斯密经济学的情况就是如此。西方主流经济学认可第一点,并把这一点孤立化和绝对化,对于其他两个方面的内容则抛弃了。例如,被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痛批的西尼尔告诉我们:“作为政治经济学家,我们所关怀的是财富而不是幸福。我们只是要说明事实……而不是要为立法者设定条规,对其举措进行指导。”[42](P229)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罗宾斯则更绝对:“经济学涉及的是可以确定的事实;伦理学涉及的是估价与义务。这两个研究领域风马牛不相及。”[43](P120)就经济学的实际存在状态而言,经济情操内在地包融于其他两个组成部分之中,发挥着灵魂性作用。为什么要揭示经济事实的内在本质?根本目的是经邦济世或者说经世济民。这样的目的本身就是经济情操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学家研究人类的经济生活,其政策性建议指向未来,正是这里的未来性质为经济情操提供了用武之地,使经济情操成为思考问题的前提。不包含经济情操的经济政策性建议难以想象,至于此处的经济情操是什么,则是依建议者的考量而定。

[1][5]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2][21]艾玛·罗斯柴尔德:《经济情操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宫敬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伦理性质》,载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1)。

[4]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17][27][28][30][31][33][34][3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7][8][9][10][11][12][13][14][15][16][18][22][23][24][25][29]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9]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威廉·米尔博格:《经济社会的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0]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6]卡尔·波兰尼:《巨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5][36][38][39]坎南编:《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0][42]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4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3]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猜你喜欢

斯密情操亚当
亚当·卡罗拉的十大珍藏
语言层次
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严复与亚当·斯密税收思想比较研究
开车时别发短信
亚当·斯密传记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