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措施调查
2014-01-24沈生泉梁英香
沈生泉,梁英香
(杭州市余杭区畜牧兽医局,浙江余杭311100)
俗话说“猪粮安天下”,生猪养殖是杭州市余杭区的传统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在保障市场供给、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环境立区战略目标的实施,加上人民群众对生存环境和畜产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生猪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调整发展思路、实现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有关部门及养殖户共同关心的问题。
1 发展现状
1.1 生猪生产逐年下滑 据调查,2012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9.76 亿元。生猪存栏13.24 万头,年出栏26.78 万头,猪肉产量达到2.03 万t,实现生猪产值约4.5 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的46.11%,其中存栏生猪10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292 家,约占全区生猪存栏总量的85.73%,与2005年相比(当时全区年存栏生猪23.41 万头,年出栏生猪46.24 万头),存栏量下降43.4%,出栏量下降42.08%。
1.2 产品需求逐年上升 据调查,该区常住人口已达到80 多万人,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同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近年来该区生猪屠宰量已稳定在70 万头左右,由此可估计全年正常的猪肉需求量约在75 万头以上,远远超过该区生猪的实际出栏量。
1.3 外调量逐年增加 目前该区全年生猪饲养量为42 万头左右,而存栏能繁母猪只有1 万头左右,年繁殖苗猪约20 万头,而其余的22 万头苗猪需从外地调入,每头苗猪售价约800 元左右,投入资金1.76 亿元。另据全区生猪屠宰场的外调生猪数据显示,目前该区从境外调入的屠宰生猪量每年约为62.48 万头左右,每头生猪购价约1800 元,需投入资金11.25 亿元。
2 存在问题
2.1 对生猪产业发展的认知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美丽之洲”、“精品村”、“重点提升村”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生猪禁、限养区范围逐年扩大,从苕溪、运河流域发展到“精品村”、“重点提升村”等新农村建设,普遍认为畜禽养殖疫情风险大、环境污染严重,不少地区一律不予新、改、扩建,甚至一概禁养,生猪养殖空间越来越小,全区存栏生猪呈逐年下降趋势。
2.2 产品自给率严重不足 按省市相关要求,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必须有一定的自给率,其中生猪必须保持在70%。按照该标准,该区生猪年需求量应达到75 万头左右,但目前全区年出栏生猪仅28 万头左右,自给率不到40%,严重偏低。随着2013-2014年禁养范围的不断扩大,存栏规模500 头以下证照不齐的均要实施关停,年生猪出栏预计不到12万头,自给率将进一步下降。
2.3 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风险加大 目前公众都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如果该区的生猪产业没有了,动物疫病和畜禽产品的安全风险就相应消失了,现实正好相反,养殖量的减少,使外调生猪量明显增加,疫病传入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大,生猪产品的安全将更加得不到保障。目前该区所发生的动物疫病和问题畜产品,几乎都是区外传入的。全区生猪屠宰场2012年宰前检疫不合格生猪1060 头,宰后检出并销毁的病害动物产品8.07 万kg,其中95%来于外地。尽管开展了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等相关制度,但仍然防不胜防。同时,每年约有13 亿元牧业经济,因生猪调入而流向境外。
2.4 生态养猪模式得不到有效推广 近年来,为了有效解决生猪养殖产生的粪污、废水、废渣和恶臭等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该区通过考察省内外先进的生态养猪模式和经验,结合实际,认真抓典树样,成功探索出了“猪—沼—果(茶、稻、鱼)”等一批成熟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不少镇(街道)积极性明显不高,畜牧业用地及配套消纳粪污面积等得不到有效落实,使部分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态化的新型养殖项目不能及时建设,严重影响了生态养猪模式的推广和生猪产业的的发展。
3 对策措施
3.1 切实提高对畜牧业的认识 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对畜牧业的认识。畜牧业是该区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和技术积累。动物的多样性又是生态平衡链中的重要一环,是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基础。另外,畜牧业也是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产业链涉及饲料、兽药、交易市场、屠宰、加工等。畜牧业的发展还关系到疫病的防控和食品安全,相对在自己的监管下所产出的畜产品总比境外调入的更安全,所以对余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有关部门应适当加大扶持力度。
3.2 建立稳定的生猪生产基地 有关部门应重视产业的规划和落实,通过以下三方面以保障生猪自给率:一是在宜养区内有计划建设生态化、资源化利用的规模场。二是在限养区内对已建场在原址、原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提升改造。三是建议在成片的种植基地、园地和粮食功能区内,按照种植面积所能承载消纳的生猪排泄粪便相配套的原则,建立适度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形成“场中有园、园中有场”的景象。要把现有的禁养、限养改为禁排、限排,在增加生产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3 鼓励企业建立区外生产基地 鉴于目前该区因禁养而养殖空间日益缩小等原因,有关部门应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区外建立规范化的生猪生产基地,确保年供给量(出栏)达到10 万头以上,以保障安全有效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