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病原特征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2014-01-24李传新
李传新
(江苏省滨海县畜牧兽医站,江苏滨海224500)
羊痘是由羊的一种痘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症状和重要性等多方面均类似于人类的“天花”,主要病变是全身皮肤和肺部出现大量痘疹,病羊高热不退,鼻腔分泌物增多。
羊痘早在13 世纪英国、15 世纪法国、17 世纪意大利就有报道,目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欧洲部分地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需申报类动物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年来,该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呈暴发性流行[1]。
羊痘是所有动物痘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发病率达50% ~80%,有较高的病死率(达20% ~75%),可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国际贸易和养羊业的发展[2]。
1 病原特征
羊痘病毒是一种亲上皮性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羊的皮肤和粘膜脓疱及痂皮中,适合于羊的睾丸、肾、肺和甲状腺单层细胞上培养繁殖,能使细胞产生病变,在发育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亦可繁殖。
病毒的抵抗力表现对热敏感,50℃以上很快使其失去感染力,在3%石炭酸、5%甲醛、2% ~3%硫酸、10%高锰酸钾溶液中数分钟即可杀灭。本病毒对10%漂白粉、2%硫酸锌溶液有一定抵抗力,在干燥环境中可生存数月或数年。
2 流行病学
2.1 流行特点 据文献资料介绍,我国甘肃、青海、宁夏,云南,湖南和福建等地是报告疫情较多的省份;华北地区报道疫情较多的是内蒙、山西、河北等地。羊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1、2、3、4、5、11 和12月多发,6、7、8、9 和10月相对少发[3]。
赫春杰(2004)[4]对庆阳山羊痘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999 ~2003年该地累计发生羊痘18543例,其中4 ~5月发病10521 例,占发病总数的56.7%,10 ~11月发病4250 例,占发病总数的22.9%。总之,羊痘在冬春季节更易流行,夏秋季节则相对少发。
3 诊断技术
3.1 临床诊断 该病潜伏期平均为6 ~8d,发病初期,体温升高至41℃~42℃,呼吸和脉搏次数增多,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结膜潮红,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1 ~4d 后出现特征性症状和病变,即多在眼周、唇、鼻、颊、四肢、尾内侧及阴唇、乳房、阴囊和包皮处出现痘疹。
开始出现局部红色或紫红色红斑,随后红斑凸起肿大变成丘疹,质地坚硬、边缘整齐,数日后丘疹形成水泡,后扩大成为顶端扁平的水疱,继而发展成出血性大疱或脓疱,大小约3 ~5cm,24 ~48h 内疱疹破溃后表面覆盖淡褐色结痂,结痂四周有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红色晕,后变成乳头瘤样结节。最后变平、干燥、结痂自愈。病程一般为3 周左右,最长可达5 ~6 周。疱疹多发于面部、尾部、胸腹部等无毛部位。一般成年羊病情较轻,羔羊或体弱病羊病情严重,怀孕母羊发生本病后可引起流产。
剖检病死羊可见,前胃和第四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结节,部分融合在一起形成糜烂或溃疡。咽和支气管黏膜常出现痘疹,肺部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炎症变化。气管黏膜及其他实质器官,如心脏、肾脏等黏膜或包膜下形成灰白色扁平或半球形结节。
3.2 实验室诊断 主要采用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荧光试验、免疫印迹试验和ELISA 等方法检测该病。琼脂扩散试验简单易行但敏感性不高,间接荧光试验与其他痘病毒存在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差[5]。免疫印迹试验利用羊痘病毒的P32 抗原与待检血清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费用昂贵,操作难度较大。ELISA 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性,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羊痘诊断的理想方法。
目前,我国对羊痘的实验室诊断主要采用病毒细胞中和试验、电子显微镜检查和光学显微镜检查包涵体等方法。细胞中和试验采用羊睾丸原代细胞,因该细胞来源有限,现一般接种于BHK 细胞,接毒后4 ~6d 才产生病变,耗时较长[6];另两种试验需显微镜等特殊检测设备,检出率较低,在基层很难实行。
实际生产中,建立操作简易、可靠的免疫检测方法是有效控制羊痘流行的重要措施。除ELISA 方法检测羊痘外,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已将目光转到PCR 检测病原方面。使用PCR 检测过程中,主要基于P32 基因、末端反向重复序列、A29L 基因设计引物,PCR 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高等特点,可作为实验室快速诊断羊痘病毒的有效方法。
4 病因分析
4.1 饲养管理不善 患病或病愈羊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等,如果不注意隔离预防,病羊与健康羊同群放牧,互相接触,共同饮食,呼吸污染空气,该病极易传播感染。羊舍狭窄,羊群拥挤,通风不良,不及时清除粪污;饲料不足,营养不全,以致羊群抵抗力下降,病原就会侵袭羊体,感染发病。
4.2 季节因素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不同季节该病的发病率不同。羊痘病毒对寒冷和干燥环境抵抗力很强,故该病一般以寒冷的冬末春初季节多发。
4.3 疫苗因素 疫苗贮存有一定的要求,羊痘疫苗要求在0℃以下保存,如果保存温度过高,容易失效,达不到免疫效果。
4.4 寄生虫因素 寄生虫是本病毒的携带者,如果养殖场未能及时驱虫或搞好灭虫工作,则可导致羊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
4.5 人员素质因素 防疫人员不能正确使用疫苗、消毒不严、注射部位或方法不当均可影响预防效果,使该病迅速蔓延。
5 防控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充足饲料,改善饲养环境,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灭源。污物、粪便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严格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 16518-2006)及时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切断传播途径,提高羊体抗病力,防止疫病扩散传播。
5.2 加强检疫监管 强化疫情测报网络体系建设,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强化产地检疫,严禁从疫区引进病羊或阴性带病羊。从非疫区引进种羊必须经过严格检疫,运至目的地后隔离观察45d,证实无疫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5.3 加强预防免疫 疫区应实行强制免疫计划,每年春秋两季严格实施羊痘疫苗免疫注射,确保方法准、部位准、剂量准,提高免疫质量(尾内面或股内侧皮内注射)。
5.4 普及羊痘预防知识 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培训,重点宣传羊痘的危害和科学防控措施,增强养羊农户的自觉防控意识。
5.5 落实综合防控措施 应将羊痘纳入县乡两级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之中,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增强防控责任。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养殖风险基金和扑杀处理病羊补偿长效机制,确保羊只扑杀后经济补偿落实到户,减少养殖场(户)损失。
[1]许乐仁,周碧君.山羊痘的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2003,24(4):13-15.
[2]颜新敏,张强.羊痘病毒免疫学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9,30(12)67-70.
[3]颜新敏,吴国华,李健,等.羊痘在中国的流行现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6-9.
[4]赫春杰.庆阳市山羊痘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D].甘肃:甘肃农业大学,2004:24-29.
[5]王开功,虞天德,何光志,等.应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山羊痘病毒抗原[J].山西农业生物学报,2005,24(1):29-32.
[6]周碧君,岳筠,徐春志,等.山羊痘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7,29(9):661-664.
[7]刘廷彦,孔祥英.羊痘防控难点及对策[J].甘肃畜牧兽医,2013,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