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4-01-23姜琳
姜琳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的临床研究
姜琳
目的研究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78例, 随机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胞磷胆碱治疗, 观察组同时使用神经节苷脂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及随访12个月后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6%,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5.1%, 对照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为20.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效果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的损伤, 能够有效的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应用前景广泛。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神经节苷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脑损伤的最重要原因, 通常是因为围生期出现窒息或者缺氧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性的损害, 表现为一系列的神经系统异常[1]。本科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78例, 随机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入院日龄:<1 d 9例、1~2 d 18例、>2 d 12例;窒息程度:轻度8例、中度17例、重度14例;足月儿16例、早产儿23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8例;入院日龄:<1 d 10例、1~2d 16例、>2d 13例;窒息程度:轻度9例、中度16例、重度14例;足月儿14例、早产儿25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有比较性。
1. 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氧气吸入、控制血糖血压、抗惊厥、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应用胞磷胆碱0.125 g, 1次/d, 疗程14 d;观察组在应用胞磷胆碱0.125 g, 静脉滴注、1次/d的同时, 应用神经节苷脂20 mg、1次/d, 疗程14 d。
1. 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率的表示使用%, 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5.7%,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 临床总有效率为74.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 观察组发生共济失调1例、脑瘫1例, 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为5.1%, 对照组发生智力低下2例、共济失调4例、脑瘫2例, 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为20.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缺血以及缺氧造成脑组织出现再灌注损伤、生成大量氧自由基、导致血液动力学变化、神经细胞内出现钙离子超载、引起脑组织细胞能量代谢发生异常, 引起脑细胞不可逆的损伤是导致新生儿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机制[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神经节苷脂是一种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新型药物, 其是神经细胞膜的有效成分之一, 其具有快速的通过人体的血脑屏障, 进而使得脑组织的神经元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加速, 使得神经细胞的呼吸功能得到加强, 进而将神经细胞膜进行有效的保护, 还可以通过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达到维护神经细胞膜完整性的作用, 也可以使得神经细胞膜上存在的多种酶的活性得到快速的恢复, 使得脑组织细胞对缺氧缺血状态的耐受性增强, 提高神经营养因子的功效, 有利于损伤后促进继发性神经细胞再生, 达到抑制已发生了缺氧缺血病灶周围神经细胞死亡的作用[3]。
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应用神经节苷脂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 同时观察组患者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张珍端等[4]的研究获得相同的研究结论, 表明神经节苷脂具有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快速的恢复、降低脑瘫、共济失调等后遗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效果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的损伤, 能够有效的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应用前景广泛。
[1] 李红梅, 吴静, 黄健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实施早期干预治疗的疗效与预后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23):3291-3293.
[2] 周雪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特点和治疗探讨.中外妇儿健康, 2011, 19(5):103-104.
[3] 陈淑香.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20例临床特点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5):452-453.
[4] 张珍端, 刘丽兰.神经节苷脂钠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当代医学, 2013, 19(30):67-68.
110015 沈阳市妇婴医院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