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农本草经·序录》译评

2014-01-23唐廷猷

中国现代中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药学毒性

唐廷猷

(四川省中药学校,四川峨眉山 614201)

中药文化

《神农本草经·序录》译评

唐廷猷

(四川省中药学校,四川峨眉山 614201)

《神农本草经·序录》是中医学第一篇全面、系统、纲领性的药学综合性论著,提出了中医药物学(本草学)的内容体系,包括药性理论和药物生产两大部分,总结了采制、炮制、治则、配伍、组方、剂型选择、毒性药用量及服药时间的临床药学八原则,突出了药学的核心问题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本文从精做译文入手,提出评议和讨论,与同行探讨交流。

神农本草经;序录;原文;译文;评议

《神农本草经》(下简称《本经》)是中医学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学界对它的研究很多,但对该书总论《序录》却关注很少。本文对其作专题研究。

《神农本草经·序录》(下简称《序录》),是中医学第一篇全面、系统、纲领性的药学综合性论著,奠定了中医药物学(本草学)的理论基础和内容框架。历代主流本草对《序录》全文都有转载,但名称、文字略有差异,如《本草纲目》称为“名例”等。本《序录》原文引自199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尚志钧、尚元胜辑校的《本草经集注》。辑校者谓:《本经·序录》原文,来自敦煌残卷本《本草经集注·序录》文中。[1]

1 原文与译文

1.1 原文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叶华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当视之。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治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

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食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若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什之,取去为度。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腹澼、下痢、大小便不通、贲豚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瘤,男子五痨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依端绪以取之。

1.2 译文

上品药120种为君药,用于保养生命以与天相应,这类药没有毒性,多服久服不伤害人体。如果想身体轻健有力,长生不老,就选用《本经》上品药。中品药120种为臣药,用于保养情志以与人相应,这类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应仔细斟酌选用。如果想遏制疾病,补虚救弱,就选用《本经》中品药。下品药125种为佐使药,用于治疗疾病以与地相应,这类药多毒,不可以久服。如果想祛除寒热病邪,消破包块愈疾,就选用《本经》下品药。

用药治病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以相互补充制约,使其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凡是配伍组方,宜用1味君药、2味臣药、5味佐(使)药,也可以用1味君药、3味臣药、9味佐(使)药配合使用。

药有属阴属阳的不同特性应配合使用,有像母子兄弟那样的互助与制约关系,有根、叶、花、果实、全草、矿石、骨、肉不同的来源和药用部位。用药治病有单味药使用,也有两味药合用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不同配伍,这七种配伍关系称为七情,配伍时要正确选择。应当选用增强疗效的相须、相使配伍,不要用降低疗效、产生毒性的相恶、相反配伍。如果药物有毒要进行制约,可用相畏、相杀的配伍来消除或降低毒性。不然,不要配合使用。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性,以及有毒或无毒,适宜阴干或晒干、何种采集加工季节、采嫩或者采老、何处土地所出,还有真品与伪品、新采药与陈久药的不同,全都各有自己的本来属性、加工方法与质量要求。

药物的使用剂型,有的适宜制成丸剂,有的适宜制成散剂或者汤剂、酒剂、滋膏剂,也有一种药物制成几种剂型都适宜的,也有不可以制成汤剂、酒剂的,都要根据药性来做出选择,不得违背这一原则。

凡是治病,应先查清疾病的原因,把握疾病的病理变化规律。只要五脏功能未虚,六腑功能未竭,血脉流通没有紊乱,精神尚在而未耗散,服药必然见效病能治愈。如果疾病已经形成,服药能取得一半效果。如果疾病已很严重,生命就难以挽救。

若用毒药治病,最初剂量如黄米、小米那样小,病去就立即停止用药。若病不去,可增加1倍剂量,若病还是不去,可再增大剂量,直到病去为止。

治疗寒证用温热性质的药,治疗热证用寒凉性质的药,饮食不消化用涌吐药或者泻下药,肺痨和寄生虫病用有一定毒性的药,痈肿疮瘤用外科疗疮药,风湿病用祛风除湿药,根据各自的病因选择有针对性的治法与用药。

病位在胸膈以上的,宜饭后服药;病位在心腹以下的,宜饭前服药;病位在四肢血脉的,宜早晨空腹时服药;病位在骨髓的,宜晚上加食后服药。

常见的主要大病,有中风、伤寒、寒热、疟疾、中恶、霍乱、腹水、腹泻、痢疾、便秘、尿闭、奔豚气、咳嗽、气喘、呕吐、黄疸、消渴、留饮、食积、癥瘕、惊风、癫痫、肺痨、喉痹、牙痛、耳聋、目盲、刀伤、骨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弱消瘦,女子带下、崩漏、经闭、阴痒,虫蛇咬伤和虫积臌胀。主要病证大概就是这些,另外还有一些次要病证,各种病证都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2 评议

2.1 突出药学核心问题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神农本草经·序录》仅752字,内容却十分丰富。它不仅独创了药物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中药药性理论体系,还确立了从产地采收到制剂使用的临床药学八原则。突出了从源头开始,层层把关,紧紧围绕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这一核心问题的严谨态度。序录还重申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另一重要原则:《黄帝内经》倡导的治病求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原则。此外,序录指出的三品分类依据,是按药物的主治与有无毒性相结合,也明白告诉医药人: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核心问题。

2.2 三品分类法体现整体观和类比思维的道家哲学思想

《本经》所创三品分类法,是将药物按上述依据分为上、中、下三类,并明确指出:上品药120种主养命为君应天,中品药120种主养性为臣应人,下品药125种主治病为佐使应地。

年轻人是旅游的主力军,年轻人有着极强的表达欲,他们通过拍摄上传短视频来吸引关注,相互比拼视频创意、内容、音乐、特效,全方位、动态化的展示景点,让更多的人通过线上短视频就了解到城市景区的全貌。观看视频的网友还可以在评论区实现与主播、观看者评论互动,对所拍摄内容进行点评、询问景点具体位置名称、旅游体验等。

君臣佐使是指国家官系有等级层次分工,只有各自发挥作用,才能构成完整有机的国家社会。而天地人之意,天地指自然界,人是其中最宝贵的生物。天地和人,各有其道。《周易·系辞下》[2]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即三者和谐相处,演化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素问·宝命全形论》[3]在阐述天地与人的关系时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天地就能养育人类)。”

本书序录作者,将三品药配君臣佐使的不同地位,与天地人相应进行的不同联系,是用中国古代哲学类比思维和整体观进行的推论。三品药分类与国家官系比配,自然是上品药为君,中品药为臣,下品药为佐使。三品药与天地人相应的原因,一般遵从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1]中的解释:上品药主养命,而天道仁育,故云应天;中品药主养性,而人怀性情,故云应人;下品药主治病,而地体收杀,故云应地。这种对三品药的类比推论和整体思维,不免牵强附会,但目的是要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用复方治病,选药组方应遵君臣佐使原则,使其分别发挥不同层次的药理作用。只有这样的彼此配合,发挥复方的综合作用与整体优势,才能确保达到安全有效的最佳效果。通常认为:君药的作用是针对病因和主证,有的改称为主药;臣药的作用是辅助君药针对病因和主证,有的改称为辅药;佐药是治疗兼证、抑制主辅药毒副作用、协助主辅药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使药是具有引经、调和、矫味、发挥次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诸药合用,自然能共奏安全有效的最佳效果。

这里还须说明,三品药分别为君、臣、佐使仅是个类比,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上品药就是针对病因和主证的君药,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原文也并无此意。实际应用是,凡从三品药里任选一二味药,如果是针对病因和主证,都是君药。例如,下品药中的大黄,医圣张仲景在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中,用来通便泻热,荡涤肠胃,是作君药。

二是人既然与天地相应才是常道,供人体服用的三品药也与天地相应,才能和人体相应,发挥出补虚祛邪的治疗作用。这种类比认识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思想。《序录》所强调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药性内容及临床药学八原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法自然思想,即认识药物、疾病的自身特性与规律,按照各自的特性与规律来合理采药、制药、用药,治病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是,如果结合三品分类的具体药物看,就会发现:分类太粗,药物的动植矿来源、根茎叶部位、主治及毒性大小,都界限不清,混杂一类;而且分类受道家神仙思想影响很深。书中将金、银、玉、石钟乳,甚至有毒的丹砂列为上品,将水银、雄黄列为中品,并说久服能轻身延年,神仙不死,显然是不对的。

另外,药物分类《周礼·医师章》已开先河:分为草木虫石谷五类,称为“五药”。草木谷代表植物药,虫代表动物药,石代表矿物药。这种按自然来源属性分类法,为后世广泛采用。《神农本草经》以主治与有无毒性相结合为分类依据,但为何独得上中下三品而不是其他,除了为与君臣佐使和天地人相类比对应外,还可能与汉代市场上药材和其他商品,都按上中下三等定价出售的影响有关。但《序录》的三品是上中下三类而不是上中下三等,因为古之医者早有告诫:药无贵贱,能愈疾者皆为良药。

2.3 总结疾病谱、本草学内容体系及临床药学八原则

《序录》中列出的40种主要大病,是一组常见疾病谱,反映东汉临床医学水平,已发展到一个更加准确地总结病证,给予针对性治疗的新高度。

《序录》明确了中医药物学的内容体系,包括药性理论(性味、有毒无毒、功能、主治、配伍)和药物生产知识(产地、采集、初加工、炮制、制剂)两大部分,总结了涉及采制、炮制、治则、配伍、组方、剂型选择、毒性药用量及服药时间的临床药学八原则,突出了药学的核心问题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从而奠定了中医药物学的理论基础,明确了内容框架。

总结的临床药学八原则是:阴干曝干,采治时月,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的采收加工原则;有毒宜制的炮制原则;治热以寒药,治寒以热药的治疗原则;七情合和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的剂型选择原则;先起如黍粟,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的毒性药用量原则。根据病情确定服药时间原则。

2.4 个别文字变化意义

辑校者注中,有一条注文特别有益,为不同本草中《序录》的某些文字差异作了原因说明。这条注文说:敦煌残卷本《序录》中,有6处用“治”字。唐《新修本草》收载《序录》时,因避唐高宗李治讳,1处改用为“造”字,5处改用为“疗”字。其后,宋代《大观本草》、《政和本草》,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沿袭。

3 子母兄弟有毒宜制不去什之讨论

药有“子母兄弟”如何理解,困扰学界很深很久。如有人引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名例》[4]之说为解:“韩保升曰……子母兄弟,若榆皮为母,厚朴为子之类是也。”结果一点都未说明白。笔者认为,子母兄弟是一种用药关系的类比表达,是说配伍组方用药,有像母子关系的相助,兄弟关系的相制,以达到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目的。

“有毒宜制”原则如何具体实施,《序录》是用相畏、相杀的配伍减毒法。而在此前后,已有水制、火制炮制减毒的成功实践,例如,《黄帝内经》半夏秫米汤中的“治半夏”、《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中的“洗半夏”、大黄附子汤中的“炮附子”等。《神农本草经》正文中,也使用了烧、酒煮、熬、炼、蒸5种炮制法。所以,《序录》的医家作者们,并非不知水制、火制可以减毒,而是突出配伍减毒法,因为它为医生所用之故。配伍减毒广泛应用,为后来辅料减毒提供了理论依据。到南朝,“炮炙”专用术语和炮制专书《雷公炮炙论》出现,对炮制认识加深,炮制减毒的三大传统原理——水制溶失毒性、火制破坏毒性、辅料制约毒性,已被大体认识。医药人形成共识,炮制减毒,才是实施有毒宜制原则的主要手段。

“若毒药治病”条中的“不去什之”,前述本草都改“什”为通用数词“十”,即“不去十之”,“什”与“十”相通。但无论是“什”还是“十”,除了指“十的定数”外,还有“更多”的意思。所以“不去什之”或“不去十之”,译为若病还是不去,“可再增大剂量”,于文义、于医理都较为合理。如果译为可再增加十倍剂量,对毒药来说是不妥当的。

[1]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22.

[2] 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朱熹注.周易本义·系辞下.[M]北京:中国书店,1984:68.

[3] 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八·宝命全形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7.

[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刘衡如点校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5.

10.13313/j.issn.1673-4890.2014.06.017

2014-04-18)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药学毒性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ERK1/2介导姜黄素抑制STS诱导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