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48例护理分析
2014-01-23马静
马静
颅脑损伤48例护理分析
马静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48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好转31例, 治愈6例, 死亡11例。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临床护理及时准确反映病情, 防治颅脑损伤过程中的各种继发性损害和并发症, 促进神经功能及早康复, 提高颅脑损伤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颅脑损伤;护理
颅脑损伤具有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神经功能损伤后恢复困难、患者多昏迷、瘫痪及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等临床特点,使护理工作在颅脑损伤救治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1]。及时准确反映病情、防治颅脑损伤过程中的各种继发性损害和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及早康复、提高颅脑损伤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已成为临床专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选取2012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48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的4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男30例, 女18例;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 43岁。车祸伤25例, 打击伤13例,坠落伤10例,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其中脑挫裂伤33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 颅内血肿3例, 脑干损伤2例, 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骨折2例, 颅脑损伤伴胸部损伤1例。
2 护理
2.1观察与监护 颅脑损伤伤情观察和监护是护理中的首要工作, 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观察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瞳孔及眼球活动;观察体位、肢体活动、各种反射;颅内压监测;各种头部引流, 尤其脑室外引流;伤口敷料;24 h出入量;皮肤、口腔护理;应用脱水剂的效果;各种导管:静脉导管、气管套管、胃管和导尿管。
2.2血糖监测 高血糖在脑损伤24 h后发生较为常见, 它可进一步破坏脑细胞功能, 因此对高血糖的监测防治也是必需的。监测方法:应每日采血查血糖, 应用床边血糖监测仪和尿糖试纸监测血糖和尿糖4次/d, 如脑外伤后血糖升高可应用胰岛素12~24 U静脉滴注, 1次/d。
护理要点:①正确掌握血糖、尿糖测量方法。②掌握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浓度, 每500 ral液体中不超过12 U, 滴速<60滴/min。
2.3癫痫护理 凹陷骨折、急性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颅内压增高、高热等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应注意防止误吸与窒息, 有专人守护, 让患者头转向一侧, 上下牙之间加牙垫防舌咬伤。自动呼吸停止时, 应即行辅助呼吸。大发作频繁, 连续不止, 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造成脑缺氧而加重脑损伤及时通知医生做有效的处理。详细记录癫痫发作的形式与频度以及鲁米那用药剂量。癫痫持续状态时用药,常首选安定进行静脉注射或滴注。癫痫发作和发作后躁动不安的患者, 要注意防止坠床发生。
2.4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通常亚低温状态患者肛温一般维持在30~34℃, 持续3~10 d。目前临床常用半导体冷冻毯或其他自动降温设备降温与冬眠药物相结合方法, 使患者体温降至30~34℃。低温治疗状态下护理要点:低温状态下会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缓慢, 护理工作中应该严密观察伤员心率、心律、血压等, 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以及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应该重视, 采用床边监护仪连续监测。降温毯置于患者躯干部, 背部和臂部使局部皮肤温度较低, 血循环减慢, 容易发生褥疮, 因此每0.5~1小时翻身1次, 以免长时间压迫而发生褥疮。预防肺部感染, 低温状态下, 伤员自身抵抗力降低易发生肺部感染。应加强翻身叩背、吸痰, 呼吸道冲洗时应将冲洗液吸净。使用冰袋时, 要外加包布, 以防冻伤[2]。
2.5精神与心理护理 意识恢复患者, 不论伤情轻重, 都可能对脑损伤存在一定的忧虑, 担心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能否受影响, 为此, 护理中在给患者作解释时多给予安慰和鼓励,打消疑虑以增强自信心, 在饮食、看书、学习等方面不宜过分限制, 因器质性损伤引起失语、瘫痪者, 更宜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鼓励各种早期康复活动从心理上给予鼓励, 树立康复的信心。
2.6康复治疗的护理 目前认为颅脑伤患者伤后持续昏迷1个月以上称为长期昏迷, 尽管目前对采用昏迷促醒方法的疗效尚有争议, 但临床上仍采用催醒方法常规治疗昏迷患者。正规康复治疗包括早期和后期康复治疗, 一般认为早期康复治疗是指患者在伤后住院期间由医护人员所进行的康复治疗, 后期康复治疗是患者完成损伤急性和恢复早期治疗后转至康复中心或家庭中, 在康复体疗、心理医护人员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和治疗。
[1] 崔焱 .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5.
[2] 于桂花.临床神经外科护理细节.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86-589.
2014-07-21]
150000 黑龙江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