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法论治永久性房颤案2例
2014-01-23徐丽林
● 徐丽林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从临床实用观点出发,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持续性房颤是可以自动转复或者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的,而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复,治疗策略上以抗凝和控制心室率为主,防止血栓事件和心衰的发作。然而,笔者却运用中医理论及温阳法成功转复2例永久性房颤患者,如下。
1 案例
案一 郑某某,男,86岁,2013年4月 9日就诊,住院号190236004。患者30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当地医院急救,诊断为“冠心病,前壁心肌梗死”,其后长期口服冠心病治疗药物。2006年曾行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因年事已高拒绝行冠脉搭桥手术,坚持药物保守治疗。3年前出现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3年来多次因外感诱发房颤、心衰发作住院治疗。首诊,患者咳嗽,痰多色白,心悸,气促,胸闷,舌淡苔白厚,脉沉细结代,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心房颤动,频发多源室早,1阵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部分导联ST-T改变。辨证:心肾阳虚,水饮上泛,兼少阴外感。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麻黄 10g,炮附子 10g,细辛 10g,炒白术10g,白芍 15g,生姜(冲)9g,茯苓20g,沉香(冲)3g,姜半夏 10g,炙甘草 10g,姜厚朴 20g,苦杏仁20g,五味子 10g。3 剂,水煎服,每日2次。2013年4月12日次诊,患者咳嗽好转,仍有胸闷,心悸,气促。中医辨证:心肾阳虚,水饮凌心。处方:炮附子10g,肉桂(冲)6g,淮山药 50g,山茱萸 50g,茯苓20g,泽泻 30g,炒白术 10g,白芍15g,沉香(冲)3g,姜厚朴 20g,苦杏仁 20g,五味子 10g,砂仁 6g,龙骨 30,牡蛎 30g,紫石英 30g,4 剂。2013年4月25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复查示:窦性心律为主导心律,频发房性早搏,2785个/24h,偶发多源室早308个/24h,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部分导联T改变。
案二 陈某某,男,54岁,2013年 9月 4日就诊,门诊号D24584551。患者3年前体检发现心房颤动,无特殊不适,未予重视及诊治。患者偶有心悸,纳可,寐安,二便正常,舌淡暗有瘀斑苔白,脉结代。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全程心房颤动,最快心率164bmp,最慢心率50bmp,R-R间期≥2.0秒达8次/全天,最长R-R间期2.2秒,心率快时多数导联T波改变。辨证:心肾阳虚,瘀血内阻。处方李氏破格救心汤加减,药用:炮附子15g,干姜15g,炙甘草15g,龙骨 15g,牡蛎 15g,紫石英 15g,山萸肉 20g,白芷 6g,党参 15g,红花10g,桃仁 10g,琥珀粉 15g。2 剂,全方打粉,每次10g,1日2次,开水冲服。2013年10月5日次诊,偶有心悸,寐欠佳,舌脉同前,续用前方去白芷,加五味子15g,生地黄30g,柏子仁 15g,2 剂,服法同前。2013年10月31日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为主导心律,阵发性心房颤动(40分钟),频发房性早搏,5724次/全天,部分呈房性心动过速。
2 体会
房颤属中医“心悸、怔忡”等范畴,笔者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阳气不足,胸阳不振、心神失养为该病的主要病机;标实多为瘀血、水饮。治疗上以益气温阳、宁心安神为主要治法。方用已故山西老中医李可的李氏破格救心汤加减:方中附子、干姜、炙甘草为四逆汤方温补心肾之阳,龙骨、牡蛎、紫石英重镇安神,党参、山萸肉益气固脱,加入桃仁、红花、琥珀活血化瘀;合并有水饮凌心者合用真武汤。临床根据患者情况随证加减,取得显著疗效,打破西医“永久性房颤不可转复”观点。当然,本文属临床个案报道,尚无大样本临床观察数据,而且患者是否能真正痊愈,永不复发,目前尚不能得知,还需长期随访。另外,本文2例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中药是否对此类患者效果佳,而对其它类型心房颤动无效,仍需临床观察更多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