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地区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4-01-23张光秀
张光秀
(周口市种子管理站,河南 周口 466000)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粮油兼用作物,黄淮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25%~40%,仅次于东北,为第二大豆主产区。
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系统全面掌握大豆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发展、危害规律,做到对症防治。对主要的病虫害,应以准确的预测预报为防治前提,以农业防治为防治基础,强化农业技术措施,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诸项技术措施,达到主次兼顾、病虫害兼治,即经济、安全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现将黄淮地区大豆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 大豆霜霉病
1.1 症状
大豆霜霉病危害大豆幼苗、叶片和籽粒,主要表现在叶片和豆粒上。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期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病斑,后期病斑变褐色。空气潮湿时,叶背生灰白色霜霉层,叶片最后干枯死亡。豆荚表面无明显症状,豆荚内豆粒表面附着一层白色菌丝层,其中含有大量病菌卵孢子。
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是发病盛期,多雨年份发病严重。
1.2 防治方法
1.2.1 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严格选种,清除病粒,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晾干后播种。
1.2.2 药剂防治 落花后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也可用75%百菌清,或用80%克霉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3kg,对水喷雾。以上药剂每隔7~10d喷一次,喷2~3次。
2 大豆灰斑病
2.1 症状
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主要危害大豆叶片和籽粒。带病幼苗子叶上现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天旱时病情扩展缓慢,低温多雨时,病害扩展到生长点,病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圆斑,后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椭圆或不规则形蛙眼斑。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中间生出密集灰色霉层,发病重的病斑布满整个叶片,造成叶片过早脱落。豆粒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暗褐色,形成蛙眼。
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盛发期。7~8月份遇高温多雨发病重。
2.2 防治方法
2.2.1 选用抗病品种并进行种子处理 清除病粒种子,播种时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
2.2.2 耕作栽培防治 免重茬、迎茬,合理轮作,清除病残体,收获后及时翻耕,减少越冬菌量。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
2.2.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大豆花荚期是施药关键时期,每公顷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kg,稀释成500倍液喷雾防治。
3 大豆花叶病毒病
3.1 症状
又称大豆花叶病,其症状有多种,常见的有重花叶型、皱缩花叶型和轻花叶型。典型症状为植株矮化,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并皱缩,叶缘向下卷或叶片扭曲,质地变硬脆,叶脉变褐,沿叶脉两侧有许多疱状突起。发病严重的植株不结实或很少结实,病株种子常出现褐色或黑色斑驳,以种脐为中心呈放射状。
该病在嫩叶上症状较明显,老叶常不表现症状;种子带毒植株矮化较重,后期由蚜虫传毒感病的植株矮化现象不明显;高感品种症状严重,抗病品种症状较轻。蚜虫发生早、数量大的年份病害易流行。
3.2 防治方法
3.2.1 选用无毒种子 播种前严格筛选种子,人工仔细挑选出感病大豆粒,清除褐(黑)斑粒。
3.2.2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并适期播种,使大豆开花期在蚜盛发期前,减少早期传毒侵染。
3.2.3 治蚜防蚜 侵染大豆的病毒在田间流行主要通过蚜虫传播,因此做好虫情调查和预测,及时喷药灭蚜,将蚜虫消灭在点、片阶段是防治大豆花叶病的关键。可选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或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增效抗蚜威液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10%溴氟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应注意药剂交替使用,防止多次使用一种药剂,使蚜虫产生抗药性。
3.2.4 药剂防治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2%菌克毒克水剂25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4 大豆孢囊线虫病
4.1 症状
主要危害根部,受害植株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明显矮小,节间短,叶片发黄早落,田间常见成片植株变黄萎缩,又称“烧地火”或“火龙秧子”。荚和种子萎缩瘪小,甚至不结荚。拔出病株见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须根上着生有白色或黄白色肉质小颗粒(雌虫和胞囊)。
大豆胞囊线虫病为土传病害,连作地发病重,偏酸性土壤或中性土壤适宜线虫生育,沙质土壤或瘠薄地块利于线虫病发。
4.2 防治方法
4.2.1 选用抗病品种,耕作裁培防治 适当免耕,可减少病源传播,从而减轻发病。避免连作、重茬,合理轮作。
4.2.2 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1%~0.2%的1.5%菌线威颗粒剂,对过筛湿润细土100~200倍拌种播种。
4.2.3 土壤处理 将药剂施于表层20cm的土壤中,与种子分层施用。每公顷可用5%甲基乙柳磷颗粒剂120kg,或15%涕灭威颗粒剂10.5~15kg,或5%甲拌磷颗粒剂120kg,或10%涕灭威颗粒剂37.5~75kg,于播前15~20d,用细土拌均后沟施。
以上农药毒性较大,使用时严禁加水制成悬浮液直接喷洒,并严格控制施药量,以免产生药害。
5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5.1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幼苗、叶柄、茎、荚和籽粒。最初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小斑点,呈褪绿色,后扩大并转变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间深褐色至黑褐色,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天气潮湿时,叶被溢出白色粘液,干燥后为膜状。严重时病斑汇合为枯死大斑,中央破落,病叶呈破碎状,造成下部叶片早期脱落。
天气多雨、低温时有利于病害发生,8月下旬以后达到高峰期。
5.2 防治方法
5.2.1 选用抗病品种并进行种子处理 用大豆种衣剂对种子包衣,或用1g农用链霉素加水5~10kg浸种30~60min。也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100kg种子用药量为0.3kg。
5.2.2 合理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三年以上,收获后及时深翻,促使病残体加速腐烂。
5.2.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1∶1∶160倍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液400倍液,视病情防治一次或两次;或在大豆初花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每隔7~10d喷一次,共喷2~3次。喷药时间在上午10点之前,下午3点之后。
6 大豆银纹夜蛾(造桥虫)
6.1 发生特点
大豆造桥虫主要危害大豆叶片。成虫多伏夜出,趋光性较强。成虫多在植株茂密的豆田内产卵,卵多产在豆株中上部叶背面。幼虫在夜间危害,白天少活动。初龄幼虫隐蔽在叶背面食叶,幼虫3龄后主要危害上部叶片。幼虫2~3龄期为施药适期。
6.2 防治方法
6.2.1 诱杀成虫 从成虫始发期开始,用黑光灯诱杀。
6.2.2 药剂防治 在幼虫3龄以前,百株有幼虫50头时,用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每公顷用2.5%的敌百虫粉剂或2%的西维因粉剂37.5kg,喷雾防治。
7 豆天蛾(豆虫)
7.1 发生特点
豆天蛾幼虫咬食叶片,轻的叶片被咬成孔洞、缺刻,严重时仅留叶柄,不能结荚。成虫傍晚开始活动,有较强趋光性;幼虫白天潜伏叶背,夜间取食,阴天整日危害大豆。
雨水对豆天蛾的发生影响很大,若6~8月份雨量适中,分布均匀,有利于其发生。
7.2 防治方法
7.2.1 农业措施 秋季深翻耕,消灭越冬虫源;合理轮作,避免连作;选用抗虫品种。
7.2.2 诱杀成虫 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
7.2.3 药剂防治 幼虫3龄前施药。每公顷可用90%晶体敌百虫700~1000倍液,或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剂3000倍液1125kg,喷雾防治。由于幼虫有昼伏夜出习惯,喷药时间应选在下午五点以后。
7.2.4 生物防治 用杀螟杆菌或青虫菌稀释500~700倍液,喷雾防治,每公顷用药液750kg。
8 大豆食心虫
8.1 发生特点
大豆食心虫是黄淮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虫害之一,一般年份虫食率5%~10%,严重年份达30%~60%。受害豆粒不但产量降低,而且品质变劣。大豆食心虫每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地下结茧越冬。第二年7月下旬向土表移动化蛹,7月下旬至8月初开始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为羽化盛期。7~8月份雨量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成虫喜产卵于有毛豆荚上,卵经6~7d孵化为幼虫,幼虫在荚上爬行数小时即入荚危害。幼虫期20~30d,9月份开始脱荚入土越冬。
8.2 防治方法
8.2.1 农业防治 选种抗虫品种,抗虫品种一般为豆荚毛少、早熟的大豆品种;及时秋翻秋耙,破坏幼虫越冬场所,减少越冬虫源基数;合理轮作,尽量避免连作。
8.2.2 药剂防治 用5%甲拌磷颗粒剂750~1000g拌土10kg,8月10日前后撒于田间,每4垄撒1垄。也可在封垄好的地块,每公顷用80%敌敌畏乳油1.5~2.25L,用玉米秆两节,一端去皮蘸药,另一端插入土内,每5垄插一行,每5m插一根,熏杀防治;封垄不好的地块,在成虫羽化盛期,每公顷用25%快杀灵乳油450mL,或4.5%高效氯氰菊脂525mL、或2.5%敌杀死450mL,对水300kg,喷雾防治。
8.2.3 生物防治 利用白僵菌防治脱荚幼虫。于幼虫脱荚前,用白僵菌拌细土或草木灰均匀撒在豆田垄台上,落地幼虫接触白僵菌孢子后,遇适宜湿度便发病死亡。
9 大豆蚜虫
9.1 发生特点
大豆蚜虫俗称腻虫、蜜虫,多聚集在大豆幼嫩部位,刺吸汁液危害。造成叶片卷缩、植株矮化、结荚率低,还可传播病毒病。受害严重时大豆整株枯死。大豆开花盛期是危害高峰期,7月上旬进行防治最为适宜,尽量将大豆蚜虫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
9.2 防治方法
9.2.1 农业防治 及时铲除田边、沟边、塘边杂草,减少虫源。
9.2.2 药剂防治 应在苗期或蚜虫盛发前防治。一是用乐果毒土撒施。每公顷用40%的乐果乳油750mL,对150~225kg潮湿细沙,均匀撒于田间。二是喷粉。每公顷用1.5%的乐果粉,或5%西维因粉剂30~37.5kg喷施,防治效果较好。三是根施。每公顷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30kg根施,可兼治大豆苗期害虫。四是喷雾。可每公顷选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或10%溴氟菊酯乳油225~300mL,对水600~750kg,喷雾防治。
10 地下害虫(小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
用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敌百虫晶体600~1000倍液灌根,或拌麦麸,撒于害虫出没的地方。
[1] 张富厚,王黎明,郑跃进,等.不同种植密度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7(12):44-45.
[2] 罗凤莲,夏延斌,欧阳建勋,等.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321-324.
[3] 王虎群,朱国旺.夏大豆“三防”促增产[J].种业导刊,2011(8):10.
[4] 雷珂.河南省优质双高大豆品比试验总结[J].种业导刊,2007(3):24-25.
[5] 姚卫华.大豆叶面肥应用效果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7):108-109.
[6] 王芳,李传仁.大豆单株荚数与主要农艺性状关系的分析 [J].种业导刊,2008(11):24-25.
[7] 张玉喜.大豆田间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2008(5):26.
[8] 吴娟,吴彦玲.大豆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64.
[9] 韦凤珍,孙凤云.优质夏大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7):16-17.
[10] 吴新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10(8):38-39.
[11] 张照新.中国大豆生产与需求分析及展望[J].种业导刊,2006(5):13-17.
[12] 袁文先,张东勤,张琪,等.夏大豆高产栽培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2010(1):12.
[13] 何志鸿,刘忠堂.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及农艺对策[J].现代农业,1998(10):18-19.
[14] 王廷波.大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