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我国糖料生产形势及后市展望

2014-01-23

中国糖料 2014年4期
关键词:糖料食糖甘蔗

徐 雪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2014年我国糖料生产形势及后市展望

徐 雪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对入世以来我国食糖的生产、消费、贸易形势和主要特点做了简要回顾和归纳,针对2014年食糖价格走势对糖料生产的影响做出分析,对2014/2015榨季的食糖产需形势和价格走势做出预测,在分析我国食糖生产面临的主要困境和问题基础上,提出增强我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加强对食糖产业的保护和支持的政策建议。

糖料生产;食糖;展望

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农产品之一。当前全球食糖产量为1.7亿t,贸易量为5000万t,贸易量的一半为各国长期稳定的双边贸易协定,自由贸易量2000多万t。从国际贸易的实践看,食糖价格极具波动性。如2011年初纽约11号原糖期货价格上涨到历史最高的35美分/磅,2014年初又跌到15美分/磅,3年间波幅达57%。为了应对国际食糖价格的剧烈波动,目前130多个产糖国均没有因为国际糖价低于本国的生产成本而放弃自己国内的食糖生产。为了保证本国的制糖业不受国际糖价波动的影响,各国政府一方面对食糖贸易采取了高关税政策,如泰国90%、印度110%、日本280%、美国86%、欧盟88%、俄罗斯50%;另一方面通过税率调整、直接补贴和金融支持等系列措施对本国产业提供支持。如果中国放弃食糖生产转而依赖国际市场,将对食糖国际贸易的格局产生重大冲击,导致国际糖价大幅飚升。

我国糖料生产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甘蔗基本种植在旱坡地上,缺乏灌溉条件,品种单一老化,灾害频发,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严重落后,是粮、棉、油、糖四大作物中生产率水平最低的农作物,也是获得国家生产扶持和保护最少的重要农产品。目前我国食糖产业发展的方针依然是要坚持“以国产食糖为主,适当进口食糖补充不足”的原则,国产糖的自给率力争稳定在85%左右。面对目前我国糖料生产遭遇的困境,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支持我国糖料生产、提升我国食糖产业竞争力,未来我国食糖自给率还将继续下降。

1 入世以来我国食糖产需形势及特点

1.1 生产周期性波动增长,集中度明显提高

入世后,我国食糖生产呈波动性增长。糖料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165.4万hm2增长到2013年的203万hm2,增长23%,年均增长1.9%;食糖产量由1064万t增长到1307万t,增长23%,年均增长1.9%。目前我国是世界第四大食糖生产国。同时,我国食糖产量的波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往往是2~3年增产、2~3年减产,每5~6年为一个变动周期(简称“增3年、减3年”)。预计还未结束的2013/2014榨季产糖1330万t,同比增1.7%,是增产周期的最后一年。入世后我国糖料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53万hm2~200万hm2。从区域布局来看,入世之后我国糖料生产呈现两种变化:一是“蔗多菜少”,甘蔗产量占糖料的比例和蔗糖占食糖产量的比例均在90%以上。二是区域布局上呈现“东蔗西移”,糖料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随着传统种蔗大省广东和福建的劳动力及土地成本的不断提高,甘蔗生产已向西南优势区域不断迁移,形成了广西、云南、广东3个优势甘蔗产区,三大产区食糖总量占87%以上。

1.2 产不足需渐成常态

总体上看,入世以来我国食糖消费量呈波动中持续增长态势。消费量从10年前2002/2003榨季的1020万t增长到2012/2013榨季的1390万t,增长36.3%,年均增长率3.3%,工业消费已占食糖总消费的60%以上。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费国,但人均食糖消费量仅为10.3kg,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入世以来,我国食糖供需基本维持紧平衡状态。除2002/2003和2007/2008榨季外,其余年份均呈现明显产不足需态势。受糖料生产收益不稳定的影响,我国食糖生产波动较大,而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产需缺口在2009/2010榨季最高达到305万t,自给率下降为78%。

1.3 国内外食糖价格倒挂,进口迅猛增长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食糖配额内(194.5万t)进口关税15%,配额外关税50%,远低于世界食糖97%的平均关税水平。2011年之前的大多数年份,国际食糖(泰国食糖)到岸完税价都高于我国食糖产区批发价格,食糖进口起到调节供需、补充缺口的作用,进口量都维持在200万t以内。但自2011年以来,全球食糖供

大于求加剧,国际糖价进入持续下跌通道,而我国缺乏关税保护,大量低价进口糖和走私糖不断涌入,2013年我国进口食糖455万t,占全球食糖总贸易量8%以上,超过欧盟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食糖进口国。

1.4 食糖价格波动剧烈,近3年低于成本线运行

由于我国食糖生产波动较大,食糖价格亦波动剧烈,2002年国内糖价在2800元/t左右,之后波动中上涨,2011年曾高涨到8000元/t,是2002年的2.8倍。近3年国际低价糖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国内产需缺口,导致2012年以来国内糖价连续3年下跌,国家频频进行临时收储,仍无法阻止跌跌不休的糖市继续下滑。2012年平均糖价每吨6480元,全行业39%企业亏损;2013年平均糖价每吨为5500左右,低于全国制糖成本线,造成食糖行业亏损31亿元,广西亏损15.25亿元,亏损面80%以上。2014年国内糖价继续下跌且跌幅加大,4月份均价每吨4600元,大幅低于5300元/t的全国平均制糖成本,比2011年跌了43%,预计2014年制糖全行业亏损将达到100亿元。目前国储糖库存接近600万t,库容严重不足,财政压力巨大,食糖总剩余量已占国内总需求量的62%,属于历史最高水平。庞大的库存压制国内糖价低位运行,缺乏回暖动力。

1.5 甘蔗种植收益极不稳定,近3年大幅下降

入世后我国甘蔗收购价格基本平稳上涨。总体看,我国甘蔗生产收益要高于粮食作物,但受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影响,收益极不稳定。2010年由于国内糖价高涨,广西甘蔗价格也从上年的每吨358元大幅上涨到499元,每667m2甘蔗平均净利润达875元;2011年广西开始连续两年下调甘蔗收购保底价格,同时随着化肥和人工成本的快速上涨,糖农种蔗收益大幅下滑;2013年广西甘蔗收购价格从上年的每吨475元下降到440元,种蔗每667m2净利润仅为351元,比2012年下降39%,比最高的2010年下降60%。

22014 年糖料生产形势及后市展望

2.1 糖料面积连续两年下降,2014/2015榨季食糖减产

由于糖厂连续两年亏损,兑付农民糖料款困难,广西再次出现糖厂给糖农打白条现象。目前国内糖价每吨只有4600元,庞大的库存和不断增加的进口使国内糖市异常低迷,缺乏回暖动力。连续下调甘蔗收购价格严重挫伤糖农生产积极性,糖农对后期糖市普遍缺乏信心,预计2014年糖料面积将明显缩减,其中广西(减少6.7万hm2~10万hm2)、广东、海南甘蔗种植面积明显减少,甜菜面积变化不大,全国糖料面积将从2013年的200万hm2减少到187万hm2,减少13万hm2,减幅6.2%;由于最大糖料产区广西2014年2—4月份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天气,对甘蔗生长非常不利。据5月份对广西甘蔗生产监测,甘蔗出苗数减少4.8%,平均株高下降31%,均为4年来最低水平。同时,近期广西空气湿度偏大,病虫害发生率增加,对甘蔗后期生长带来挑战。面积减少和单产的下降将导致2014/2015榨季食糖减产到1200万t左右,比2013/2014榨季的1330万t减产130万t,减9.8%,国内食糖进入减产周期;食糖总需求1490万t,产需缺口290万t。

2.2 全球食糖库存高企,气候因素决定国际糖价走势

全球糖市已经连续4年供大于求,预计2014/2015榨季巴西干旱和印度的减产将使全球糖市产需基本平衡,甚至出现200万t~300万t的产需缺口。但多年来全球食糖库存持续增加,目前已高达近7780万t,库存消费比升至44%的历史高位。这种格局不仅可以应为未来数年的产不足需,而且还将对中短期的国际糖价继续形成不小的压力。从气候方面来看,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气象机构均强调2014年后期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增大,市场方面也强调天气因素可能会对全球食糖生产以及国际糖价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然而迄今为止,除巴西遭遇干旱天气外,全球主要产糖国的天气并没有出现异常,厄尔尼诺气候对国际糖市的影响仍停留在心理层面。除非未来一段时间气候突变,才可能带来全球食糖大幅减产。

受全球食糖库存持续增加影响,国际食糖价格也一路下跌,近一年来都在18美分/磅的巴西制糖成本线附近运行,2014年1月份以来更是下探至15美分/磅以下,国际食糖到岸价与中国甘蔗糖批发价格的价差明显。2014年1—4月我国已累计进口食糖113.6万t,同比增28%,占进口关税配额的58.4%。但由于近3个月国外食糖出现小幅上涨,国内外食糖价差缩小到200元/t上下,2014年后期进口压力可能得到一定的缓解。预计2014年进口食糖400万t,比上年减少55万t。控制食糖进口是国内糖企普遍期盼的“救市”政策之一。糖协称,从2014年4月17日至9月30日,除已签订的合同之外,所有食糖加工企业不得签订新的进口加工合同,同时建立原糖进口加工企业的月报和事前事后报,但预计此项措施很难对白糖进口产生大的影响。

2.3 国内外食糖库存高企,国内糖价短期难涨

2013/2014榨季我国食糖库存消费比继续上升到60%以上。2014年国家安排了中央贴息的地方临时储备300万t,不过此收储并非以前的国家收储,实质是给糖厂提供优惠的贴息贷款以缓解资金压力,预期不会对供需产生实质影响。目前各地还未正式启动临时收储,对糖市的作用还未可知。

2014/2015榨季我国进入减产周期,全国食糖减产至1200万t左右,减幅9.8%,对国内糖市是利好消息,但全球和国内外庞大的库存仍压制国内外糖价在中短期内难以走高。由于我国食糖开放度高,目前国内外糖价联动非常明显。全球食糖减产或许在未来对国际糖价有小幅提振作用,如果国际糖价在17~20美分/磅区间浮动,我国进口配额内关税(15%)巴西食糖到岸完税价为4400~5000元/t,配额外关税(50%)为5500~6300元/t,这也可以看作我国食糖价格的波动区间。虽然未来国内外糖市均进入减产周期,逐渐开始一个价格上行的大周期,但国内外庞大的库存需要几年来逐步消化,糖市的春天还未到来。

2.4 糖农收益可能继续下降,农民种植意愿低

目前,广西出现糖厂兑付糖料款困难。往年农民都在交售甘蔗15d后拿到糖厂的甘蔗收购款,但由于2014年糖价异常低迷,糖厂经营亏损,截止4月底还有60亿元甘蔗款未兑付给糖农。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糖农生产积极性。按照当前糖料蔗收购价格水平,广西部分主产市糖料蔗种植调减意向已达到5%~10%。目前糖厂亏损,兑付糖料款困难,如果国家没有补贴措施出台,糖厂将通过进一步压低农民的甘蔗价格来降低成本,减少损失。预计2014/2015榨季甘蔗收购价格(每年9—10月出台)可能还会继续下调,如果从目前的440元/t下调到420元t,农民种蔗每667m2收益将下降到260元;如果下调到400元/t,667m2收益将下降到170元。农民种蔗积极性将严重受挫,甘蔗面积将进一步缩减。

3 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

我国食糖竞争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糖料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目前我国糖料生产基本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甘蔗大多种植在旱坡地,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状态,灌溉和机械化水平严重落后,物质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糖料生产成本(占制糖成本近70%)比世界主要产糖国巴西、印度、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均高出1倍,其中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近50%。全球最大食糖生产国巴西的制糖成本只有15.6美分/磅,约合人民币2500元/t,不到我国制糖成本的50%。高昂的制糖成本导致我国食糖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极易受到国际低价糖倾销的威胁。要稳定我国食糖产业的发展基础,保障我国食糖产业安全,就要从根本上重视糖料生产发展,保障原料的稳定有效供给。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 土地细碎分散严重影响糖料蔗规模化生产,建议加快推进蔗区土地整治工作

人工砍蔗是导致我国糖料生产成本畸高的主要原因。目前广西砍收甘蔗的价格120~150元/t,而且“砍工荒”现象严重,在目前的甘蔗收益条件下,许多农民将放弃甘蔗种植。要改变人工收割的落后生产方式,就是要实现连片种植、机械化收割。土地整合是推进蔗区机械化的重要前提。目前,广西蔗区大多数地区仍然是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地块小而分散、田埂多,不利于铺设喷灌、滴灌等水利设施,也不利于机械化的开展,成为制约广西甘蔗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加快推进蔗区土地整治工作。国土、财政、水利、农业等部门应联合出台蔗区土地整治规划,对糖料蔗高产创建基地及主要种植地区的土地整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政府要制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进行土地整合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可以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并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土地整合,引导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推动蔗区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3.2 加强甘蔗收获机械研发和推广,加大对机械化的补贴力度

加快推进对国产甘蔗收割机械的研发投入,以发展适宜于坡地生产的小型机械为主;鼓励以制糖企业和农业种植公司为经营主体发展蔗糖一体化经营模式;在广西自治区已经开展试点的甘蔗农机作业补贴的基础上,将补贴范围扩大到全部主产区,增加补贴额度至60元/t,其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30元;放宽机械类型的补贴范围,提高补贴额度,使补贴额度达到农机销售价格的60%以上;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农机服务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甘蔗全程机械化服务。

3.3 借鉴国外农产品补贴政策,出台适合我国糖料生产的支持保护制度、政策

补贴方式可以考虑我国种粮直接补贴,即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糖料实际种植面积或产量,对农户直接补贴;或考虑糖料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在榨季前确定当前糖料目标价格,当榨季期间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根据两者的差价按照产量或面积直接补贴给糖农;当市场价格等于或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再启动目标价格补贴机制;另外,还可以考虑糖料目标价格保险制度,这属于WTO的绿箱政策,是其他国家运用越来越多的农民收入保障制度,也应是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方向。可以参考泰国糖业支持政策,成立糖业发展基金。另外,可以考虑在目前国外低价糖大量涌入而造成我国食糖全行业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发动贸易救济措施,对国外食糖进行反倾销诉讼抵制。同时综合运用临储政策、国家储备制度、进出口制度等手段对食糖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要进一步完善中央、地方与企业相结合的食糖储备调控体系,增强整体调控能力。

S566;TS24

B

2014-06-03

徐雪(1967-),女,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市场监测分析研究。

1007-2624(2014)04-0090-03

10.13570/j.cnki.scc.2014.04.033

猜你喜欢

糖料食糖甘蔗
广西崇左大力推动糖料蔗产业集群发展
2022年广西糖业工作要点
——加快提升糖料蔗生产现代化水平
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研究
巴西食糖产量在加速下降预期正得以实现
甘蔗的问题
甜甜的甘蔗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黑熊吃甘蔗
2015/2016种植季菲律宾预计食糖产量215万—219万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