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肝菌资源*
2014-01-23邓旺秋沈亚恒
张 明,黄 浩,邓旺秋,沈亚恒,宋 斌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070)
〈资源开发〉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肝菌资源*
张 明,黄 浩,邓旺秋,沈亚恒,宋 斌**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070)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牛肝菌资源丰富,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整理报道牛肝菌39种,隶属于4科、15属,包括1个新种和11个广东省新纪录种,并对其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进行简要的评述,旨在为合理开发应用这一资源提供依据。
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牛肝菌资源;新记录种
牛肝菌(Boletes)是菌物界中大型担子菌的重要类群,是热带、亚热带常见且种类繁多的类群之一,大多数为菌根菌,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自然界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资源,有许多种类是著名的食用菌和药用菌,也有部分有毒种类。牛肝菌中含有多种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活性多糖等营养物质[1,2],实验研究表明部分种类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3,4]。
广东省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1年7月,位于广东省始兴县的东南部,东经114°09'04"~114°16′46"、北纬24°40′29"~24°46′21",总面积75.45 km2,已知高等植物1 928种,隶属于290 科、925 属;野生动物共有1 558种,隶属于255科、968 属;大型真菌种类619种,隶属于63科、174属[5],是广东省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的富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天平架海拔1 256 m,最低处樟栋水海拔330 m,全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夏气流交替明显,雨量充沛。丰富的林木资源及优越的气候为野生牛肝菌资源的生长繁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 研究方法
通过对车八岭保护区的牛肝菌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生态调查和形态学研究,得出结果如下。
2 车八岭牛肝菌资源名录
●为新种,◆为广东省新纪录种。
2.1 南方牛肝菌属Austroboletus(Corner) Wolfe
2.1.1 网翼南方牛肝菌Austroboletusdictyotus(Boedijn) Wolfe
曾用名PorphyrellusdictyotusBoedijn,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阔叶林中地上,食毒不明。
2.1.2 ◆梭孢南方牛肝A.fusisporus(Kawam.ex Imazeki & Hongo) Wolfe
曾用名P.fusisporusKawam. ex Imazeki&Hongo, 夏秋季节生于栲、栎、松等针阔混交林中地上,食毒不明。
2.2 小牛肝菌属BoletinusKalchbr.(乳牛肝菌属SuillusGray.)
松林小牛肝菌Boletinuspinetorum(W.F.Chiu) Teng,曾用名B.punctatipesvar.pinetorumW.F.Chiu,夏秋季节生于栲、栎、松等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可食用,但也有记载会引起轻的中毒,中毒与胶粘外衣有关,采食应注意[6]。
2.3 条包牛肝菌属BoletellusMurrill
2.3.1 凤梨盖条孢牛肝菌Boletellusananaeceps(Berk.) Singer
曾用名BoletusananaecepsBerk.,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地上或长于马尾松等活树干上或腐木上,有毒,不易轻易采食[7]。
2.3.2 凤梨条孢牛肝菌B.ananas(M.A.Curtis) Murrill
曾用名B.ananasM.A.Curtis,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阔叶林中地上,毒菌,含有大麦芽碱[6,8,9]。
2.4 牛肝菌属BoletusL.
2.4.1 青木氏牛肝菌B.aokiiHongo
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壳斗科植物林下地上,食毒不明。
2.4.2 栗褐色牛肝菌B.castaneobrunneusZ.S.Bi
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针阔混交林下地上,食毒不明[10]。
2.4.3 兄弟牛肝菌B.fraternusPeck
夏秋季在阔叶树等林中地上,群生,有时2个柄基部连生一起,此菌日本记载可以食用,但也有记载该菌有毒,应谨慎采食[6,8,9]。
2.4.4 ◆皱盖牛肝菌B.hortoniiA.H.Sm.&Thiers
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橡树等阔叶林中地上,可食用。
2.4.5 ◆紫盖牛肝菌B.inedulis(Murrill) Murrill
曾用名CeriomycesinedulisMurrill,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橡树、栎树、铁杉等林中地上,毒菌[6]。
2.4.6 ◆橙黄牛肝菌B.laetissimusHongo
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壳斗科植物林中地上,食毒不明。
2.4.7 小橙黄牛肝菌B.miniatoaurantiacusC.S.Bi & Loh.
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壳斗科植物林中地上,食毒不明。
2.4.8 ◆血红牛肝菌B.rubellusKrombh.
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云杉、松、橡树、山毛榉等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可食用和药用。据报道,该菌含有抗癌物质,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90%[8,9]。
2.4.9 华美牛肝菌B.speciosusFrost
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阔叶林中地上,可食用,在我国西南地区普遍食用;但亦时有中毒发生,多表现为精神性疾病,出现幻觉等;该菌也可以药用,治疗消化不良、腹胀等[6,8,9]。
2.4.10 ◆红网柄牛肝菌B.satanasLenz
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橡树、山毛榉等林下地上,有毒,误食后主要引起胃肠道症状; 对小鼠肉瘤180和艾氏癌有抑制作用[6,9]。
2.4.11 近浅灰色牛肝菌B.subgriseusC.Z.Bi
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食毒不明[10]。
2.5 褐小牛肝菌属FuscoboletinusPomerl.& A.H.Sm.(乳牛肝菌属SuillusGray)
腺褐小牛肝菌Fuscoboletinusglandulosus(Peck) Pomerl.& A.H.Sm,曾用名B.glandulosusPeck,春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云杉、松树等林中地上,可食用[9]。
2.6 圆孔牛肝菌属GyroporusQuél.
2.6.1 褐圆孔牛肝菌Gyroporuscastaneus(Bull.) Quél.
曾用名B.castaneusBulL.,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可食用,亦有中毒的报道,采食应慎重;可药用,有抑制小白鼠瘤和艾氏癌的作用[6,9]。
2.6.2 蓝圆孔牛肝菌G.cyanescens(Bull.) Quél.
曾用名B.cyanescensBulL.,夏秋季节单生于山毛榉、榛、松等林下地上,多生于沙质土上,可食用[6,9]。
2.7 海氏牛肝菌属HeimioporusE.Horak(条包牛肝菌属BoletellusMurrill)
2.7.1 日本网孢牛肝菌Heimioporusjaponicus(Hongo) E.Horak
曾用名H.japonicaHongo,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松、桉树、橡树、白千层等林中地上,毒菌[8]。
2.7.2 网孢海氏牛肝菌H.retisporus(Pat.& C.F.Baker)E.
Horak
曾用名H.retispora(Pat.& C.F.Baker) Boedijn, 夏秋季节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毒菌。
2.8 疣柄牛肝菌属LeccinumGray
白疣柄牛肝菌Leccinumalbellum(Peck) Singer,曾用名B.albellusPeck,夏秋季节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食毒不明[8]。
2.9 褶孔牛肝菌属PhylloporusQuél.
美丽褶孔菌牛肝菌P.bellus(Massee) Corner,曾用名HygrophorusbellusMassee,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壳斗科植物或针阔混交林下地上,可食用[6,8]。
2.10 粉末牛肝菌属PulveroboletusMurrill
2.10.1 ◆金粒粉末牛肝菌Pulveroboletusauriflammeus(Berk.& M.A.Curtis) Singer
曾用名B.auriflammeusBerk.& M.A.Curtis,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壳斗科植物林下地上,食毒不明[6-8]。
2.10.2 黄粉末牛肝菌P.ravenelii(Berk.& M.A.Curtis) Murrill
曾用名B.raveneliiBerk.& M.A.Curtis,夏秋季节生于松树、云杉、铁杉等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毒菌,不能食用。误食后发病快,主要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可药用,是中药“舒筋丸”的成分之一[6,8,9]。
2.11 网柄牛肝菌属RetiboletusManfr. Binder & Bresinsky
2.11.1 灰褐牛肝菌Retiboletusgriseus(Frost) Manfr. Binder & Bresinsky
曾用名B.griseusFrost,夏秋季节生于橡树、栎树等阔叶树下林中地上,食用菌,味道较好[6,8,9]。
2.11.2 黑粉孢牛肝菌R.nigerrimus(R.Heim) Manfr. Binder & Bresinsky
曾用名B.nigerrimusR.Heim,Tylopilusnigerrimus(R.Heim) Hongo & M.Endo, 夏秋季节生于壳斗科等阔叶林下地上,毒菌,有至幻作用,采食时应注意区分[8,9]。
2.12 乳牛肝菌属SuillusGray
2.12.1 点柄粘盖牛肝菌Suillusgranulatus(L.) Roussel
曾用名B.granulatusL.,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针叶林下地上,可食用,味道较好;可药用,能抑制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细胞的生长[8,9]。
2.12.2 虎皮乳牛肝菌S.pictus(Peck) A.H.Sm.& Thiers
曾用名B.pictusPeck,夏秋季节生于五棵松林中地上,食用菌[9]。
2.12.3 琥珀乳牛肝菌S.placidus(Bonord.) Singer
曾用名B.placidusBonord.,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松林或青杠等林中地上,可食用,亦有中毒报道,可引起腹泻等,应慎食[6,8,9]。
2.13 粉孢牛肝菌属TylopilusP.Karst.
2.13.1 近圆孢粉孢牛肝菌Tylopilusballoui(Peck) Singer
曾用名B.ballouiPeck,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针叶林和壳斗科等阔叶林中地上,可食用[8,9]。
2.13.2 ◆栗色粉孢牛肝菌T.castaneicepsHongo
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食毒不明。
2.13.3 苦粉孢牛肝菌T.felleus(Bull.) P.Karst.
曾用名B.felleusBulL.,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毒菌[8,9]。
2.13.4 粗壮粉孢牛肝菌T.valens(Corner) Hongo & Nagas.
曾用名B.valensCorner,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栲、栎、槠、松等混交林中地上,食用菌[8]。
2.13.5 ◆绿盖粉孢牛肝菌T.virens(W.F.Chiu) Hongo
曾用名B.virensW.F.Chiu,夏秋季节生于松林和壳斗科植物等混交林中地上,可食用,亦有报道有毒,应慎食[8,9]。
2.14 桩菇属PaxillusFr.
黑毛桩菇Paxillusatrotomentosus(Batsch) Fr.,曾 用名A.atrotomentosusBatsch,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腐木或烂竹子根上,毒菌。
2.15 绒盖牛肝菌属XerocomusQuél. (BoletusL.)
2.15.1 ●灰绿绒盖牛肝菌XerocomusviridifuscusMing Zhang,T.-H.Li & T.Bau sp. nov. (另文发表)
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食毒不明。
2.15.2 ◆黑斑绒盖牛肝菌X.nigromaculatusHongo
夏秋季节生于针叶林下地上,可食用,采食时应注意区分[9]。
2.15.3 红绒盖牛肝菌X.subtomentosus(L.) Quél.
曾用名B.subtomentosusL.,夏秋季节单生或散生于栗、山杨、柳、榛、栎等林中地上,可食用[9]。
3 小结与讨论
3.1 车八岭牛肝菌资源丰富
调查研究显示,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的牛肝菌有4科、15属、40种,占中国牛肝菌已知存在种类的10%[11],在研究过程中发现1个新种和11个广东省新纪录种,显示了车八岭牛肝菌资源丰富。
3.2 车八岭牛肝菌资源具有重要开发利用价值
牛肝菌的许多种类都是著名的食(药)用菌,含有多种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等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和医药价值。在研究的种类中,可食药用种类占50%左右,显示加强对车八岭牛肝菌资源调查研究,对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牛肝菌资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3 牛肝菌资源反映了森林生态状况
牛肝菌大多数属于菌根菌,主要生于松科和壳斗科等植物林下地上,寄主的生长状况可能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近些年作者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保护区内的牛肝菌资源种类和数量都较之前些年大幅度减少,这可能与气候(降雨量等)、周围环境变化(土壤、空气污染、酸雨等)及2008年的粤北地区的冰雪灾害等各种综合因素有关。可见,大型真菌也是反映森林状况和自然环境变化的一个良好指标,如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1]邓百万,陈文强,李新生. 美味牛肝菌丝体与野生子实体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J]. 食品科学,2004,25(11):255-258.
[2]李涛,王元忠,虞泓,等. 黄褐牛肝菌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J]. 食用菌学报, 2006,13 (3):55-60.
[4]张明,闫文娟,李泰辉,等. 两种粤产粉孢牛肝菌抗氧化活性[J]. 食用菌学报,2012,9(2):91-94.
[5]李跃进.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 2011.
[6]卯晓岚. 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毕志树,李泰辉,章卫民,等. 海南伞菌初志[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黄年来. 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9]卯晓岚. 中国经济真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0]毕志树,郑国扬,李泰辉,等. 广东大型真菌志[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11]李泰辉,宋斌. 中国牛肝菌已知种类[J]. 贵州科学,2003,21(1-2):78-86.
食用菌产业首次获“973”计划支持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于2月15日开题。这是973计划首次支持食用菌产业的相关科学研究。
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2.8×107t万吨,占世界的75%以上,产值 1 700 亿元,从业 2 000 万人以上;2011年出口创汇24.6亿元,年消化秸秆皮壳4.0×107t。但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单产低、品质差、产业效益不断下降的困境。
该项目拟针对上述问题,以大宗栽培的木腐菌平菇、金针菇和草腐菌草菇、双孢蘑菇为材料,在已有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开展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研究。综合应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现代酶学、现代化学等研究手段,鉴定分析子实体形成的营养高效利用和遗传调控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机制,分析温度响应的关键基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解析食用菌活性物质及其合成调控途径,开展食用菌优异种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这些研究在国际上都具有开创性。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2014.03.05
The Resources of Boletes in Cheba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Guangdong Province
ZHANG Ming, HUANG Hao, DENG Wang-qiu, SHEN Ya-heng, SONG Bin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Culture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Microbiology/Southern China, Guangdong Open Laboratory of Applied Technology,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GuangzhouGuangdong510070)
Boletes resources were abundant in Chebaling Nature Reserve of Guangdong province. Basis on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39 Boletes species were reported which belong to 4 families and 15 genera. A new species (to be published separately) and 11 new records of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also listed among them. A brief review of their entironment and economic value were given, design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Boletes resources in the reserve.
Chebaling Nature Reserve of Guangdong province; Boletes; New species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3137007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广义绒盖牛肝菌物种多样性与分子系统分类学研究”(S2013010015544);广东省科学院野外台站项目“车八岭自然保护区野生牛肝菌资源研究”(sytz201008)。
张明(1985-),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型真菌资源与利用方向研究。
2014-01-17
S646.9
A
1003-8310(2014)02-0010-03
**通信作者: 宋斌,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型真菌资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