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中口疮的中医病机研究
2014-01-23周志虹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科杭州310005
冉 冉 周志虹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科 杭州 310005
古代文献中口疮的中医病机研究
冉 冉 周志虹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科 杭州 310005
口疮;中医;病机;文献研究
口疮,又名“口破”,其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1],以口腔内唇、舌、颊部、上颚及软腭等处黏膜发生溃疡、灼热疼痛为特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口腔溃疡病,是一种常见且易反复发作的疾病,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现将其中医病机总结如下。
1 实热证
“火热”是口疮形成的基本病理因素[2],初发口疮实热证多见,包括外感风热及脏腑内生火热,而脏腑内生火热又以心脾火热上炎为主,另外还包括肺热、三焦热盛等。如《医方考·口病方论》说:“口糜本于湿热”。《丹溪心法》言:“凡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
1.1 心脾热盛 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脾主口”、“心主舌”理论,多数医家认为口疮是由于心脾热盛,火热之邪沿心脾二经上冲于口舌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说:“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诊其脉,浮则为阳,阳数者,口生疮。”《医学入门》指出:“心热口舌生疮”。《太平圣惠方》说:“夫口者,脾脉之所通,舌者,心气之所主。若经络否涩,气血壅滞,则生于热,热毒之气,在于脏腑,搏于心脾,蕴热积蓄,日久不能消散,上攻于口舌,故生疮久不瘥也。”《圣济总录》说:“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盖口属脾,舌属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积热,传之脾土,二脏俱蓄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上焦,故令口舌之间生疮肿痛。”杨士赢《仁斋直指方》说:“唇舌焦燥,口破生疮者,盖心脾受热所致也”。王肯堂《证治准绳》说:“心脉布于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口舌生疮。脾脉布于舌下,若脾热生痰,痰热相搏,从相火上炎,亦生疮者,尤多。”《丹台玉案·口门》指出:“脾开窍于口,饮食厚味,则脾气凝滞,加之七情烦扰过度,则心火炎盛,而口疮生矣。”
1.2 脾气凝滞 外感风热 《黄帝内经》指出外感四时六淫之邪可导致口疮形成,《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阳之复,大热将至……火气内发,上为口糜”。“脾主口”,故后世医家提出脾气凝滞是口疮发病的内因,而外感风热是其诱因的病机理论。《奇效良方》及《寿世保元》均指出:“口疮者,脾气凝滞,加之风热而然”。清代医家高秉均认为:“夫口疮与口糜者,乃心脾气滞,更外感风热所致。”
2 虚火上炎
“火热”是口疮形成的基本病理因素,但又分虚实二端。《景岳全书》云:“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其虚火产生的机制包括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肾虚等。《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指出:“脏腑积热则口糜……中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服凉药不效;阴亏火旺亦口糜”。《景岳全书》说:“口舌生疮……有酒色劳倦过度,脉虚而中气不足者,非寒凉可治,故虽久用清凉终不见效。此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文献还指出虚火与实火所致口疮的不同表现。《外科正宗》记载:“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
2.1 中气不足 执此观点的医家以朱丹溪为代表。《丹溪心法》言:“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古今医统大全》亦说:“口疮有虚实之热,……酒色过度之人服凉药久而不愈者,乃中气不足。”《万病回春》指出“脉虚”为此类患者的脉象特点。其与《脾胃论》“气虚生大热”的理论有相似之处,脾胃损伤,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而导致阴火偏亢,上炎引起口疮。
另外有医家认为,中气不足,可导致肾水上逆,从而引起脾胃虚火上炎,导致口疮。赵献可《医贯》言:“盖用胃虚谷少,则所胜者肾水之气,逆而乘之,反为中寒,脾胃衰微之火,被迫炎上,作为口疮”。
2.2 气血亏虚 血虚生热多见于产后病,《寿世保元》认为血虚亦可引起口疮,指出:“上焦虚热,发热作渴,饮食劳役则体倦,此内伤气血,而作口舌生疮。”
2.3 肾 虚 《圣济总论》指出:“又有肾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提出肾阴虚和肾阳虚均可导致口疮。肾阴虚则虚热内生,虚火上炎口舌;肾阳虚则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故均可产生口疮。《金匮翼》对《圣济总录》关于肾虚口疮的病机及治法进行了总结:“《圣济》论口疮,有实有虚,实则清之,虚则温之,最为明晰。然二者之外,又有肾虚火动一症。而肾虚之候,又有二端,一者肾脏阴虚,阳无所附,而游行于上者,宜六味之属,壮水恋火;一者脏内寒,阳气不安其宅,而飞越于上者,宜七味、八味之属,温脏敛阳也。”《景岳全书·口舌》亦谓:“凡口疮六脉虚弱,或用寒凉不效者,此系无根之火。宜理阴煎之类反治之。”
3 寒邪致病
有文献指出,脏腑内寒可导致口疮形成。如龚廷贤《寿世保元》谓:“口疮白,脾脏冷”。《医学摘粹》曰:“脾胃湿寒,胆火上炎,而生口疮。”指寒湿郁而化热,湿热上蒸而导致口疮。而外感寒邪导致口疮,古代文献中亦有提及。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说:“口疮,一曰热……二曰寒,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阴厥乃格,阳反上行,民病口疮是也。”指出外感寒邪亦可造成阳气上越,从而导致口疮形成。
4 下虚上盛
明代《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十·口舌》记载:“下虚上盛,致口舌生疮”。指出下虚上盛是口疮发病的机制,其中上盛指上焦气盛,阳热盛;下虚是指肾阳不足。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中关于口疮的病机论述主要包括实热、虚火上炎、寒邪致病、下虚上盛等。其中虚火致口疮的机理包括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肾阴虚、肾阳虚等。临床上,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引起者多属实证,而劳累、久病后发作,或反复发作者多属虚证。古代文献中有关口疮病机的论述为口疮特别是反复发作的难治性口疮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
[1]王雅君.“治从中焦”在口腔溃疡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304-305.
[2]赵小青,罗云坚,邓芳柏.口疮的中医认识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14-115.
2014-06-05
修回日期:2014-07-27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No.2012ZA067)
周志虹(1966-),Tel:0571-8839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