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14-01-22赵玉姝

关键词:农技技术推广导向

焦 源 赵玉姝 高 强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266100)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对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角色进行了准确定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农业技术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农技推广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农技推广方法和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推广理念落后、农技供需契合度不高、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等方面。[1]此外,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农村要素市场的不断形成,使得传统农户逐步分化成了小规模农户、专业种植户、合作经营户等异质类农户,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趋势开始显现,不同农户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交易方式、供给主体、生产目标、生产原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面对异质类农户差异化的农技需求特征,如何将匹配度高、适应性强的农业技术传递到农户手中,将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针对传统“自上而下”的供给型推广模式,强调农户需求在推广过程中的基础作用,重视农业技术的供需契合与农户关于技术信息的回馈,准确把握异质类农户的技术需求特征。这种创新性的农技推广模式更好地适应了农户分化背景下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有利于协调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同时,匹配度高的农技服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农户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并形成持续性的学习状态,培育职业性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纵观已有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对象涉及推广方法、机制构成要素与运行、可行性分析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研究视角大多从异质类农户技术需求为主体出发,基于推广组织供给与农户需求这一矛盾,提供开展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方案。但就其研究内容而言,大多停留在概念上,局限于农户农技需求表象,特别是对农技推广体系重构、推广机制创新的影响激励及作用途径的研究则鲜有涉及。本文依照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内容,通过整理和归纳,将该领域文献分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内涵

需求导向(demand-driven)这一概念在国外文献和著作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众多学者对这一模式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如Sulaiman指出,强调需求导向技术推广的原因是由于国内外农业环境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以及农民对农业技术信息的需求逐渐增加。此外,新型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信息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给农户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Esman认为政府推广人员承担着技术推广和沟通交流的任务,但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广大农户真实的技术诉求得不到有效满足。[3]Roling认为许多推广人员接受的培训太少,而且仅仅关注农业技术本身。[4]这一方面使得推广人员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推广活动,推广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无法同农户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真正需要的技术服务。从这些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各国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大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推广组织和人员忽视农业生产者的技术需求,在推广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上依然遵循自上而下的模式,推广效率较低。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作为一种创新性推广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Scarborough等认为,当人们把农业推广作为一种学术准则和实践方法时,就将需求导向作为一种概念进行研究。[5]Garforth将需求导向农技推广描述为推广人员所提供技术信息、建议和其他服务必须满足广大农户的真实需求,这种“需求”并不是像政府组织、推广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描述的需求,而是农户所表达出来的需求。[6]Birner认为需求导向的概念涉及到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的含义,而需求导向型技术推广强调一种能够满足农户需求的理念,即使市场机制不能保证推广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符合农户期望,但“农户主导”或“农户驱动”的推广模式可以更好的解决市场失灵对农业推广进程的影响。[7]Klerkx在论述农业推广服务私有化中提到“需求导向”是指推广人员为农户在知识和信息之间寻找最优的匹配服务,这与传统自上而下的推广途径存有较大差异。[8]

此外,国内外学者使用不同案例,总结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的方法和经验,为各国推进农技推广机制改革,增加农业收入提供了借鉴和支持。[9-12]

二、农业技术推广中农技的供需契合研究

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依然遵循自上而下的推广途径,政府在推广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政府推广的技术与农户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政府推广的并不是农户想要的,因而导致农业技术供需契合度不高,推广效率低下。许多学者发现并指出这种推广模式的弊端,从传统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维度,尝试构建创新性的农技推广模式。如陈涛通过深入分析调查地区农户的需求行为和政府供给行为发现:一方面农户技术需求意愿强烈,技术施用效果明显;另一方面指出政府提供的农业技术存在理论性强而实用性差,推广的目的性不强,受众范围较小等缺点。从根源上讲,农技供需矛盾存在的原因在于没有把握目前种田农民的实际需求。[13]谈存峰等通过对甘肃省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从农户视角论述欠发达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需求状况并指出:政府及相关推广组织与农户利益关系不紧密;农业社会化供给内容和环节存在片面性和不稳定性;农户对技术的需求受到家庭、个人等具体条件和交通、国家政策等一般条件的制约,农技供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14]蒋参等通过研究江苏省农户农业技术服务供给、需求及供给主体、需求主体的现状,着重强调农技人员的缺位是现阶段中国农户技术服务环节的突出矛盾,最后提出整合、优化农技推广机构,改善组织经营职能,转变技术推广方式等解决对策。[15]

三、农户对技术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深入研究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中农户诉求和技术需求状况,国内外学者从微观角度出发,将农户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作为研究重点,研究成果丰硕。就当前学术界对农户技术采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及不同地区农户需求的对比研究。例如王志宏分析了我国农村对技术需求的三种层次,即传统技术改造型应用层次、成熟适用技术应用型层次和现代技术开发型层次,并提出技术适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是农村技术市场对需求技术的选择原则。[16]李艳华以寿光和蔚县两地为例,论述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农户对农业技术需求的不同。其中发达地区农户对高新技术需求较为强烈,对技术的采用主要受预期收益和市场风险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户依然停留在对化肥、农药等传统农业技术的需求上,资金是影响该地区使用农业技术的制约条件。二是研究农户对技术需求的优先顺序及影响因素。[17]廖西元等通过研究8个省10个县(市)农户对10种不同水稻科技需求情况,提出农户对水稻科技需求的优先顺序。研究表明,水稻新品种是不同地区、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的首要选择。[18]杨传喜等以山东、河南等11个省食用菌种植户的调查数据为例,分析农户在不同生产环节对农业技术需求的不同,通过定量分析进一步得出农户文化素质、生产经验对农户采纳技术有正影响。[19]三是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一般性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他们从农户需求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农户采用农业技术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农户在技术使用时的动机和心理,提出预期收益是影响农户是否采用农业技术最根 本的原因,[20-22]这同 Pindyck 和 Roberts认为农户新技术采纳决策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在于技术的增值潜力,或者说是技术获利性的观点相一致。[23-24]另一种是农户对某些具体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新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等的采用行为。[25-27]四是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庄丽娟等利用数理模型对我国荔枝主要产区农户选择技术服务时的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农户对产前产中技术较为偏好,而农户自身的特征影响其农业技术选择的结论。[28]王景旭等以湖北省三市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不同需求,并以病虫害防治技术需求为例研究影响该技术使用的各项因素,其中家庭收入、种植面积、信息来源渠道等对农户是否采纳农技具有显著影响。[29]

四、参与式农技推广模式研究

参与式农技推广模式与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相比,在理念内涵、制度保障、运行环境等方面较为相似,但两者在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方面又存在一定差距。马志国等认为,参与式农技推广是指使用参与式理念对农业技术进行创新、研发和推广,强调农户参与技术决策、开发、实施和监督的过程,通过提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和农户素质实现农业技术进步。[30]同海梅通过总结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的工作步骤、目标对象、项目选择和管理等方面,探究参与式农业推广的运行机制,同时对推广模式的管理机制进行论述,强调推广项目双向传递沟通机制的重要性。[31]雷锦霞认为参与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是参与式农技推广机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构建这一推广机制的重要意义。[32]高启杰针对我国发展实情和世界农技推广经验,从政策与机制、经验与资源、新模式自身限制等方面总结参与式农技推广在我国推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33](P56-59)在归纳参与式农技推广方法的应用原则时,他认为这种新型推广模式必须重视过程而不能只看结果;重视乡土知识、群众的技术与技能;需以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张丽等介绍了国外农作系统发展、农民田间学校和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等三种参与式农业推广的目标、特征及起源,为我国农技推广机制改革提供了一定经验。[34]

五、农户分化与兼业行为研究

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比较收益的下降,使得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加,农户兼业行为和分化趋势开始显现。秦宏以经济社会动态发展的视角,提出沿海地区农户分化的原因在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该区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5]丁慧媛提出农户分化是由于农户兼业经营行为而导致的农户改变传统农业高度同质化的局面并逐渐分解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特征群体并不断演变的过程。[36]高强等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将农户划分为专业农户、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并分别总结了各类农户生产目标、数量、收入来源、社会地位等特征。[37]国内外学者在探究农户分化和兼业过程的同时,也利用调研数据和数理模型分析农户分化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修孟源利用丹东市前阳镇农户水稻种植的调研数据,分析不同程度兼业化水平下,农户对水稻种植技术的采用意愿和行为。研究表明,兼业化程度低的农户希望使用提高作物产量的技术以增加家庭收入,而且这类农户大多选择转租他人土地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专业化种植农户;兼业化程度高的农户倾向于选择改善水稻质量和节约劳动力的技术。[38]对于农户兼业是否阻碍了农技的应用,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展进涛等指出农户兼业化程度越高,对农业技术的兴趣和需求越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户对技术的采纳。[39]张海霞等从实证角度分析四川省雅安市农户技术推广现状及影响因素,认为逐渐加强的农业兼业化是该区域良种推广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40]然而部分学者认为农户兼业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整体进步,如向国成指出农户兼业化在本质上是家庭成员个体层面与家庭整体层面专业化的统一,农户兼业导致生产迂回化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和劳动生产力。[41]通过总结发现,农户兼业及分化行为对农户技术采用的正反影响尚不明确,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众学者使用的不同地区调研数据不尽相同,采用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差距。

六、现有研究成果评价

纵观国内外有关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的文献和著作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和方法创新的研究,深刻认识到现阶段农技推广机制集中于自上而下的供给推动型,对农户技术需求因素考虑不足等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不同专业领域和角度分析了构建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的背景、原因、过程、方法等研究内容,采用大量案例分析和多种定量模型,寻找最优农技推广模式。通过总结现有学术成果发现国内外学者在论述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的主体研究逻辑思路是:剖析研究区域或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论述农户技术需求在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数理模型分析农户对技术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提出在构建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方法大致包括数理模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总体而言,对需求导向视角下农技推广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和扩展,研究方法逐步更新,但从目前来看,关于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研究视野不够开阔

在现有需求导向农技推广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将需求导向作为一种理念寓于推广过程中,注重需求导向的方法和实践操作并对农户技术需求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以期实现农业技术供给和需求的高度契合,提高农技推广效率。但将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作为完整体系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尚未出现。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多局限于从农技推广机制某一方面、某一环节中出现同农户需求特征相互矛盾而导致的问题出发,开展农技推广机制创新研究,而对于农技推广机制中其他相关行为主体及实施环节的论证则相对缺乏,特别是对农技推广体系重构及推广机制创新的影响激励及作用途径的研究鲜有涉及。此外,大量研究成果对农户分化和兼业化的影响分析不够全面,对异质类农户的划分标准、技术需求、供给方式及与异质类农户需求特征相适应的差异化农技推广模式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二)研究方法缺乏新意

国内外学者在探究不同区域农户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多数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依据调研数据进行论述,鲜有针对异质类农户不同技术需求的定量实证研究和农户分化视角下农技供给需求契合度评价研究,更缺乏对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的作用机制、运行环境、保障机制的新型研究思路、理念及方案设计。此外,众多学者使用的调研数据多数不够全面,无法全景反映特定地区农户技术需求的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的结果针对性不强,多数流于形式,对农业推广人员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甚至出现误导的情况。

(三)研究内容较为单一

当前,自上而下的供给型农技推广机制仍占主导地位,农业技术研究和生产需求无法进行对接,大大降低了农业推广的效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尽管从农户需求视角开展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已得到诸多关注,且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就其研究内容而言,多数停留在基本概念上,局限于农户农技需求表象,在更深层次上系统探究农户农技需求的差异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少。此外,多数研究成果忽略了农户技术信息的反馈及农户与推广人员的双向互动,农村通讯设施和交流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建议和对策在深层次上存在一定欠缺。

总之,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视野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但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全世界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并在一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由于农技推广模式的实践性较强,而且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各地区在应用该推广模式时应当注意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抄照搬。

[1]简小鹰.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推广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44-46.

[2]Sulaiman and A.J.Hill.Beyond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Reinvent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J].Outlook on Agriculture 2002(4):225-233.

[3]World Bank.1983.Paraprofessionals in Rural Development-Issues in Field-level Staffing for Agricultural Projects[R].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

[4]Roling,N.1982.Extension Science-information System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M].New York: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Scarborough,V.S.Killough,D.A.Johnson,and J.Farrington.1997.Farmer-led Extension:concepts and Practices[M].London: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6]World Bank.2004.Demand-Driven Approaches to Agriculture Extension[R].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

[7]IFPRI.2007.How to Make Agriculture Extension Demand-Driven?[R].Washington,DC:The IFPRI.

[8]Laurens Klerkx,Karin de Grip,and Cees Leeuwis.2006.Hands off but strings attached:the contradictions of policy-induced demand-driven agricultural extension[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3(11):189-204.

[9]胡瑞法,李立秋,张真和等.农户需求性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50-56.

[10]简小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框架[J].科学管理研究,2006,(6):79-82.

[11]World Bank.2004.Benin:Faster and Less Costly Community Development[R].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

[12]World Bank.2004.Catalytic Action for the Emergence of Farmer Empowerment for “Demand-Driven”Extension[R].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

[13]陈涛.农业技术“需求—供给”矛盾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4):41-42.

[14]谈存峰,李双奎,陈强强.欠发达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需求及农户意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3):1-8.

[15]姜参,靖飞.江苏农业技术服务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基于2010年和2011年农户调查数据[J].江苏农业科学,2012,(7):18-20.

[16]王志宏.浅谈农业技术市场的技术需求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1998,(4):53-54.

[17]李艳华,骆江玲,奉公.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农户农业和技术需求比较分析——以山东寿光和河北蔚县两村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9,(8):120-125.

[18]廖西元,陈庆根,王磊等.农户对水稻科技需求优先序[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36-43.

[19]杨传喜,张俊飚,徐卫涛.农户技术需求的优先序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山东等食用菌主产区种植户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1):41-47.

[20]韦志扬.我国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9714-9716.

[21]吴敬学,杨巍,张扬.中国农户的技术需求行为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4):421-425.

[22]杨丽.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5):18-21.

[23]Robert S.Pindyck,Daniel L.Rubinfeld.1998.Econometric models and economic forecasts [M].4thEd.New York:McGraw-hill,201-204.

[24]Roberts,R.K.2000.Evaluating the returns to variable rate nitrogen applic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Applied Economics,133-143.

[25]刘红梅,王克强,黄智俊.影响中国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行为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08,(4):44-54.

[26]王克强,黄智俊,张永良.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研究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06,(7):180-184.

[27]齐振宏,梁凡丽,周慧等.农户水稻新品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2):164-170.

[28]庄丽娟,贺梅英.我国荔枝主产区农户技术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61-66.

[29]王景旭,齐振宏,杨凡等.农户对水稻主要技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0,(10):32-36.

[30]马志国,刘晓艳.试论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J].安徽农业科学,2008,(16):7014-7015.

[31]同海梅.我国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32]雷锦霞.试论建立参与式农业技术推进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6):475-477.

[33]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4]张丽,刘玉花,齐顾波.国外参与式农业推广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08,(7):74-76.

[35]秦宏.当前我国沿海地区农户分化的特征分析及启示[J].财经论丛,2007,(9):7-12.

[36]丁慧媛.农户分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微观组织发育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37]高强,雷海章.农户分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结构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1998,(8):4-8.

[38]梦修源.兼业化程度对农户水稻种植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以丹东市前阳镇为例[D].西南大学,2012.

[39]展进涛,陈超.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基于全国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3):75-84.

[40]张海霞,庄天慧,付新红.农业兼业化地区农作物良种推广现状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7,(10):105-107.

[41]向国成,韩绍凤.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8):4-16.

猜你喜欢

农技技术推广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偏向”不是好导向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运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创建农技推广新模式助推产业扶贫见成效①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