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博物馆的困境与机遇:中国内地博物馆生存之路探究
2014-01-22高婷
高 婷
(瑞士维多利亚大学 亚太联络处,北京 10002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过程的推进,博物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博物馆作为一个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具有收藏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展示与教育等社会文化职能。如同20世纪强调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如今的现代博物馆渐渐形成了产业经营的特征,并注重与观众关系的建立。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要求现代博物馆对社会的需求与对博物馆自身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并以观众体验为核心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中国大陆于2008年1月发布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随后出现了博物馆相继免费开放的新局面,这种新局面将对博物馆的经营取向有着特殊的影响,并且将对社会公众人本理念的养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当然,转型的过程中虽然面临着固有的以及新增的难题,但必然获得新环境所提供的种种机遇。
一、中国内地博物馆面临的困境
(一)经费普遍不足
博物馆的经费通常由自营利润、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三部分组成,其中,绝大部分是由政府拨款或者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资助,其来源并不稳定。以往博物馆门票的收取,可以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为博物馆展览以及相关服务提供一个可持续性的保障。有学者认为,博物馆可以通过对门票的合理定价,控制最佳的参观人数与展览的规格[1]78。博物馆虽然属于非盈利机构,但门票收入对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显而易见,政府实施的完全免费开放政策,加重了博物馆行业的资金不足问题,一方面增加了中小型博物馆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令一些大型博物馆同其他机构合作的高质量展览难以收回投资成本,间接挫伤博物馆行业努力提高文化产品层次的积极性。正如黄大义在《如何加强新时期博物馆管理的新思路》一文中所指出:普遍的资金不足,使得内地大量的博物馆无力及时更新展览,藏品库房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更难以开展社会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2]78。
(二)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中国内地存在着博物馆盲目扩张的现象,数量上的急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多数博物馆缺乏对自身的科学认识与合理定位。众多新兴的博物馆更因管理经验不足,难以回收投资成本。这种情形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即“发达国家的非盈利组织往往拥有独立自主的运营与管理制度,并且具有经费来源多样化的特征。”[3]94由于中国内地博物馆基本上实行统一的行政化管理,缺少内部独立的管理结构。于是,相对僵化的博物馆管理,导致了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受挫。相对落后的管理运行体制使得博物馆的运营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权,限制了新的管理机制和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展览的水平也难以同国际接轨。值得关注的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则表明国家已将其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这就对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台湾博物馆学研究者所说,门票的取消使得博物馆过分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财权的减少也就间接地缩小了行政空间,而博物馆的资源利用率则受到了更大的考验[3]94。可以说,这种“更大的考验”首先是对博物馆管理体制的考验。
(三)藏品资源开发不足
藏品资源开发不足大体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则藏品数量和品种不充分;二则对藏品的诠释不充分。当前,中国内地的博物馆文化市场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即博物馆产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虽然数量众多,却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多方面不断上升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展览所陈列的大量藏品,由于资源开发不足而存在着较高的相似性与重复性,难以提高游客参观的积极性。并且,“展览是博物馆各项功能中最先被认定的工作,其意义在于博物馆在对所展示的文物与展品经过研究考据、综合分析之后,将专业人员对展品的诠释展现在观众面前。”[4]13观众观看展览就如同在与藏品对话,如若获取不到所需要的信息,观众就会失去耐性与信心。因此,对藏品的诠释是博物馆展览工作的重要内容,影响着观众与藏品之间的交流以及对展览的关注与兴趣。当然,展览工作中对展品的诠释体现了博物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这也是衡量展览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博物馆运营的成败。
(四)设备与设施落后
保持一个高质量的展览,需要对博物馆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目前中国内地博物馆发展状况极不均衡,加上政府全面推行免费开放政策,众多博物馆现有的场馆条件,难以满足人数突增的参观需求,更无法充分保护观众的这种自发高涨的参观热情。超出承载范围的观众量,使得对展厅的温度与湿度的控制日趋困难,这对展厅内空气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给博物馆内文物的保存带来了不利影响。这就不仅是对场馆工作人员有效管理工作的考验,当然也是对博物馆设施设备的考验。有学者认为:如何解决观众数量最大化与观众数量最佳化之间的矛盾平衡,成为我国博物馆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80。政府投入经费不足与免费开放的新规定,造成了博物馆设施落后、展览无力更新以及藏品开发不足的恶性循环。这不仅影响着博物馆服务大众的质量和效果,更关系到博物馆机构的持续生存。
(五)专业型人才短缺
博物馆工作内容复杂,涉及的专业知识门类众多,涵盖了考古、鉴定、陈列、保存、研究与数字化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并且,博物馆的正常运营更需要精通宣传、策划、市场营销的综合性人才。传统的博物馆展览仅仅是按部就班地陈列产品,并不十分注重对展品的诠释,包括展览环境的布置以及对展品的陈列方式选择等。实际上,展品价值的体现需要策展者确定展览理念后,由策划人员以展品为中心,构思对展品的最有效的解释和说明,以使观众充分地认知展品。当然,展品解释的正确性与藏品信息的传达效果,首先就对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学术能力、审美眼界有着较高的要求。正如台湾学者黄光男所说:展览工作中对藏品的诠释,往往因为研究人员学识不足或者过于主观等因素而受到局限[4]16。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由于普遍存在博物馆工作人员专业培训与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准确地揭示展品的本质以及对展品蕴藏的文化内涵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解释方面,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六)行业内外竞争激烈
较社会其它行业来说,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社会关注度相对低下。“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的文化产品挤压着博物馆行业的生存空间。”[5]75而博物馆又处于竞争的市场之中,同时承受着来自其他非营利性机构以及娱乐休闲业的竞争。如何吸引观众?如何获得观众的较高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以提高博物馆自身的竞争力?这是文化全球化对中国内地博物馆的严峻挑战。地方性的旅游资源在全球化的带动下不断扩张,虽然博物馆成为其中的一环,却因其正统性受到挑战而处于尴尬的境遇。加入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后,博物馆的旅游功能被不断增强,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娱乐休闲的行业竞争中来。内地博物馆数量的急剧扩张,无疑增加了博物馆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这将使那些展览类型较为单一、内容少有创新的博物馆,如同新兴的中小型博物馆一样,面临着难以争取到更多观众注意力的生存困境。
二、免费开放政策下中国内地博物馆的机遇
(一)博物馆的产业化
博物馆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具有原创性并拥有知识产权,不仅是展览陈列的资料照片,其工作环节中的考古记录、研究论文等都是知识文化的产物。众所周知,博物馆文化产品分为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两种,有形产品包含出版物与文物复制品;无形产品则由核心的展览、数字博物馆与影视节目延伸至专题讲座、文物鉴定与修复以及其他休闲娱乐服务等。在追求生产效益的社会环境中,博物馆所制造出的的文化产品同样需要面对市场规律的考验。可以肯定地说,加强对营销学的重视,选择性地开展经营性的服务项目与创收工作或活动,有助于减小博物馆对政府拨款的依赖。李金生在《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一文中指出:在博物馆产业化的环境下,可利用多种经营策略,通过产品与服务、广告宣传、品牌战略、合作竞争以及数字博物馆等多样化的手段,形成独有的产业链[6]44。通过技术转让、藏品出租、巡回展览活动、博物馆商店等企业化的经营,可以开辟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以保障博物馆的业务活动,使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运营模式的开发创新
由于新博物馆学被广泛应用于实践,尤其在博物馆加入国家公共文化体系之后,博物馆需要衍生出更多的文化产品以发挥其社会教育与娱乐审美的功能。应当说,管理经营的专业化、科学化是这个时代对博物馆文化产业的规范与要求。博物馆作为一个知识密集的文化场域,包含了众多需要专业化、科学化管理经营的环节,只有科学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才能协调好工作中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随着博物馆运营模式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对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意义将日渐突出,尽管新的博物馆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尚有待于实际应用和实践的检验。郭玉霞在《浅谈免费开放下博物馆的管理与创新》一文提出:从自身的定位出发,根据实情适当地借鉴其它国家的运营模式,并将积极因素整合到自身发展战略中,将会成为我国博物馆进一步现代化最重要的方式方法之一[7]220。
(三)社会文化需求的增加
博物馆传递文化的优势之一,即利用声音、图片、文字与实物陈列等,通过对展品的布置综合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感官去体会展品的文化内涵。在读图时代的接受环境下,博物馆传播文化的优势日趋凸显,并将与书本、课堂的作用相比肩。尤其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施行,大众自觉参与这一传播文化的需要被明显地激发出来,这就必将进一步提升博物馆传递文化的优势。众所周知:一场展览就如同博物馆研究人员成果的发表,不仅具有交流沟通的意义,也可以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4]14。令人欣慰的是,博物馆展览这一教育资源日趋为大众乐于接受。为了有效地满足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迫切需求,加强对大众日趋丰富的文化需求的调查,将有助于博物馆策划出受大众欢迎的展览,有效地举办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陈平原在《大英博物馆日记》中认为,内地的博物馆应该立足全球性的视野,注重收藏与陈列西方艺术展品,培养观众开阔的文化与艺术品位[8]74。显而易见,一旦在提升参观者的文化与艺术品位方面取得成效,也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到更多的注意力资源,以确保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四)评价体系的重建
门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对博物馆工作的认可,但并非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博物馆担负着社会职责并具有其行业特性,并不适宜以可量化的利润指标来衡量与评价其社会价值。 有学者认为,政府投入博物馆目的在于,以展览或其延伸的活动项目的形式向社会大众开放,获得其科研教育与审美娱乐的功能[1]79。门票的减免可以促使博物馆对其文化传播功能更为重视,以便全面提高博物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与量,进而获取广泛观众与社会各界对其工作的肯定。博物馆可利用舆论的社会功能,用高质量的展览与更广泛的文化交流项目取得观众的认可。可以说,门票收入新规是某种程度上对博物馆工作制约的解除,必将导致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建构。在新的行业发展环境下,通过面向观众的市场调查,真实地反映各界人士对博物馆工作的满意度,对博物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有学者认为:“现代性的展览除了对展品的选择与主题的斟酌外,还需要注重现场布置的艺术、灯光的设计以及音响对氛围的营造。”[4]18视听解说设备、仿真模型、数字高清画面等都将成为现代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手段与设备,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在博物馆行业的应用与发展。并且,现代新闻媒体媒介同样可以成为博物馆展开公共文化宣传与产品输出的手段。譬如博物馆开展的公众讲座、教育培训项目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都有待于充分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尤其通过互联网建立文化传播基地,以网上数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实体的延伸。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使现代博物馆由传统精英文化传播迅速转变到现代大众文化传播的阶段,现代博物馆日渐成为社区乃至城市的文化中心之一。
(六)交流合作的扩大化
数量的增加与行业的扩张,有利于中国内地博物馆之间资源的共享,行业间的协作在现代博物馆职能多样化的进程中成为重要的运营策略。而博物馆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则更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能力,并影响着博物馆收藏、展示与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学者认为:“学术研究成果是博物馆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建立与提升声誉的基础。”[4]77可以说,同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博物馆自我提升的需要,同时也是博物馆营运的重要手段。若就博物馆营运这一方面而言,它将随着博物馆文化旅游功能的不断增强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学者建议:博物馆可同地方旅游下的代理业、住宿餐饮业以及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形成合作关系,与景点、消费中心等形成聚集效应,这将有利于提供旅客更为丰富的服务体验[6]28。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同社会各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还可获取更多募款机会以开辟新的资金来源,进而保障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
结语
博物馆是一个能够带给观众美好记忆的地方,它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丰富的体验。不断现代化的博物馆需要在艺术、文化和科学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探索,以专业化、科技化、国际化新视野实现自我成长。在这个展览爆炸的时代,只有为社会大众提供所需求的文化产品,建立并维护一个积极良好的公众形象,才能够确保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市场竞争的全球化要求博物馆建构自身的产业经营模式,运用市场理论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以投入到提高服务质量与制作具有更高水平的陈列展览。中国内地博物馆需要更有效地保持博物馆的专业化与公益性的本质属性,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以及维持教育精神的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 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 黄大义.如何加强新时期博物馆管理的新思路[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5).
[3] 易丽丽.我国博物馆管理机制创新——基于湖南省博物馆的个案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4] 黄光男.新世纪的博物馆营运[M].台北: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2.
[5] 胡林玉.市场经济下的博物馆竞争[J].中国博物馆,2003(2).
[6] 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D].山东大学,2008.
[7] 郭玉霞.浅谈免费开放下博物馆的管理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2(15).
[8] 陈平原.大英博物馆日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