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和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探讨

2014-01-22段启英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少阳运化情志

段启英

广南县中医院,云南文山州 66330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随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的病变。在我国发病率约10%左右[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等原因,IB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它不但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降低了生活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还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2]。

祖国医学并无“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名,根据粪便的性状和排便特点,IBS可分为IBS伴便秘(IBS-C)、IBS伴腹泻(IBS-D)和混合型IBS(IBS-M)三种亚型[1]。它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泄泻”、“腹痛”、“便秘”或“郁证”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阳亏虚是IBS的主要致病因素。《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外感寒邪凝滞于胃肠,使其传导失司,糟粕不行而成秘。《兰室秘藏·大便结燥论》[3]曰:“若饥饱失节,劳逸过度,损伤胃气,及含辛热厚味之物,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误食不洁饮食,或恣食肥甘辛辣,或饮食过量,都能使脾胃受伤,饮食停滞,化生寒、热、湿、食滞之邪,脾升降失司,清浊不分,发为泄或秘。在陈无择的《三因极·病症方论》中提出:“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景岳全书·泄泻》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素体脾阳亏虚,阳虚寒生,气血不足,寒凝不通则腹痛;阳虚不能运化食物,发为泄泻;阳虚肠道失于温煦,内生阴寒,更是便下无力,大便难。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肝藏血,调畅全身气机,调节情志,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忧思恼怒,情志失调,易致肝气郁结,不通而痛,气机不舒,大便推动乏力而秘;若久病肝气亏虚,疏泄不及,进而推动无力,大便结而不下;若肝血亏虚,肠道失于濡润,大便燥结不去。肝主疏泄,能够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胆汁的排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充足则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滋养而调达。“肝为起病之源,脾为传病之所”,肝脾二脏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4]。多数学者[5]认为其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脾、肾,并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密切相关,肝脾不和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因素。IBS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常是多种病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正是由于病因病机的复杂性,临床上常出现腹痛、腹泻和便秘等多种症状,甚或夹杂的现象。

中医治疗八法是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的总称。其中和法是指通过药物的精准配伍实现其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能够归于平复,以达到恢复健康之目的。和法的特点是作用缓和,非纯攻、纯补、纯温、纯清,在复杂病情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包括祛邪与扶正,疏肝与调脾,透表与清里,温里与清热等法兼施。和法的涵义更侧重于调中,可以说是在调中的基础上解郁、化痰、升阳、下气等[6]。

和法原为治疗伤寒邪入少阳而设,少阳病之病邪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枢机不利。邪居少阳可分为三证:一是寒热往来胸胁胀痛等邪在胆经之半表证;二是口苦咽干目眩心烦等热在胆腑之半里证;三是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胆气犯胃证。少阳病属半表半里之证,汗之不可,吐之不可,下之不可。因为汗、吐、下之法既不能祛少阳半表半里的邪气,又不能疏利少阳经腑之气,反而容易损伤正气,进而变生他证。后世医家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发展了针对肠胃不和、肝胆不和、肝脾不和等病症相对应的和法。戴天章认为广义的和法就是,“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临床常用的和法代表法则包括和解少阳、调和寒热、调和肝脾、调和肝胃、和解表里,其代表方剂分别是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逍遥散、左金丸、大柴胡汤。杨胜兰教授认为,和法既区别于汗、吐、下三种攻法,也不同于补法,它通过缓和、调和的方法祛除外邪,通过调盈济虚、平亢扶卑来治疗疾病,中医学提倡人与包括细菌、病毒微生物在内的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对微生物进行大规模灭活(比如Hp),从而维持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微妙的生理平衡,而这正是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肝脾不和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主要病机,和肝疏郁,健脾和营,予逍遥散方。逍遥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甘草、生姜和薄荷组成。方中柴胡为君药,解郁疏肝,以调达肝气,《药性论》谓其“主下气消食”;薄荷被视为“方眼”,其性疏散郁遏之气而透达,轻清上扬,和肝之性且不伐肝,不可或缺;生姜降逆和胃温中。柴胡、生姜、薄荷均为辛散之品,辛散疏舒,顺肝之性,使其不得郁,《内经》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当归性温味辛苦甘,养血活血,其气香可行气;芍药微寒味酸苦,养阴柔肝,二药与柴胡合用,既能养肝助肝用,又能防辛散太过。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祛湿益气,实土抑木,助脾之运化。诸药合用,肝脏得养,脾脏得运,肝脾协调。方中补药较多,不伐生生之气,使肝气得以舒展,为治肝郁证名方。若患者伴见乏力、易疲、嗜睡,可加用黄芪、薏苡仁、炒扁豆益气健脾;若大便干结,如羊屎状,甚至数日不行,可加用生首乌、火麻仁润肠通便;若失眠、易惊,可加用夜交藤、酸枣仁、茯神;若便后带血,可加用茜草炭、地榆炭;若患者泄泻时间长,甚脘腹冷痛,可加用炮姜、杜仲等。根据患者病症表现不同随症加减。

另外,随着国内外医学工作者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对本病的认识也不断提升,但其发病机制与直接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较受关注的有胃肠动力学异常、胃肠道激素、内脏感觉异常、肠道感染治愈后、精神心理障碍等。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锻炼、注意饮食及保暖、调节情志等[3]。

[1] 葛均波,徐永健,梅长林,等.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3-91.

[2] KHAN S,CHANG 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BS[J].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ogy,2010,7(10):565-581.

[3] 姚晓斌,刘力.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体会[J].中医学报,2012,27(3):370-371.

[4] 沈芸.蔡淦教授从肝脾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拾零[J].新中医,2002,34(4):12-13.

[5] 陈朝阳,刘文奇.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研究现状[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72-73.

[6] 任正建,李卫英.略论中医治疗八法的调中意识[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1997,7(3):40-42.

猜你喜欢

少阳运化情志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