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肺复苏术在我国的普及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2014-01-22刘一琪张先庚

中国疗养医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特殊人群心肺普及

刘一琪 张先庚

(成都中医药大学,611137)

心肺复苏术在我国的普及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刘一琪 张先庚

(成都中医药大学,611137)

对心肺复苏术在我国公众及特殊行业普及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普及措施,对提高我国市民的急救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心肺复苏术;普及;现状;影响因素

心肺复苏术(CPR),亦称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是针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在4~6 min内必须采取的急救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尽快挽救脑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坏死(4 min以上造成脑损伤,10 min以上即造成脑部不可逆之伤害),因此施救时机越快越好。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意识昏迷并有呼吸及心跳停止的状态。呼吸心脏骤停起病突然、预后凶险,心搏骤停每年发生的人数数以万计,然而仅极少数患者能获得复苏成活,即使复苏成功其长期生存质量也相对较差[1]。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针对循环骤停提出“生存链”的概念,强调早期现场心肺复苏的重要性,特别是有效的心肺复苏与患者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有研究指出,对心脏骤停的患者施行有效的现场心肺复苏,能使生存率提高4倍[2],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生活质量。而全民普及心肺复苏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先进和文明程度[3],在一些发达国家,绝大多数人都具备现场急救技能。美国在机场和比较大的公共场所都设立了心肺复苏器,用于猝死病人的抢救。近几年美国用心肺复苏器已抢救了190多例猝死的病人。日本从幼儿园起至高中,不间断地对在校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

目前我国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不高,社会中一般服务人员的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4-5]。

1 影响因素

查阅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影响现场心肺复苏质量和普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取决于现场心肺复苏技能本身,还涉及到操作者的情感、态度、心理、生理以及对心肺复苏术理论、技能细节的把握等诸多因素,我们将之称为对现场心肺复苏的“感知状况”。其影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对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调查显示[3],公众对突发意外灾害事故现场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需求程度低,其需求程度与公众的年龄、学历呈负相关。公众对开展突发意外灾害事故现场自救互救知识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这些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发生这种灾害事故的概率很小,灾害事故现场自救呼救意识缺乏、能力不足。

同时,有若干研究[6-7]表明,呼吸心脏骤停现场目击者由于其与患者关系不同、担心接触感染性疾病、顾虑后续责任以及自身身体条件等原因,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现场心肺复苏的实施和复苏效果。国外资料显示,担心口对口呼吸感染传染病和出于对自己知识掌握不够、操作技能不准确的担心是对他人实施CPR的两个最大障碍因素[8]。

1.2 救护不及时 在我国,急救通道环节是目前相对薄弱的环节。有关资料显示[9],在美国,医疗机构到达城市急救现场的时间是3~4 min。在我国上海,医疗机构到达现场的时间是10~12 min。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影响了抢救的成功率。

大众素质因素也是导致救护不及时的重要因素,如未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在拨打电话等待救护车期间,不懂得如何处理患者等。而猝死大多数时间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场所,如行车途中、娱乐场所、居家环境,多数场合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在场,只有第一目击者在现场施以及时正确的抢救,才能为复苏成功奠定基础。

1.3 心肺复苏技能的技术难点 就现场心肺复苏技能特点本身来讲,更细化的关键技术也直接决定了心肺复苏的质量,比如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压力、深度、频率以及按压通气比例等技术细节与复苏成功率显著相关[10-11]。

2 对公众尤其是服务行业普及急救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多发的时期,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突然发作疾病和遭遇天灾人祸,身体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每年的春夏交替、秋冬交替时期,气温突变,中老年人极易突发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进入夏季,溺水、触电、中暑、烧烫伤等意外事故率上升,猝死危险性增加。而学会急救于己于人都是极为重要的生存技能,因此,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技能刻不容缓,尤其是一些服务业的特殊人群,如消防武警、公安巡警、司机等。急救专家多次呼吁应在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CPR和包扎、止血、固定、搬运四大急救技术,以提高社会人群对突发灾害事故和疾病的应急能力[12]。如日本司机在取得驾驶执照之前,必须先通过现场救护技术的考试,考试合格才能拿到驾照;美国在5年前就开始对警察进行培训,现在90%多的警察都会一些简单的救护。司机、消防武警、交巡警是事故中最常接触的见证者,如果他们有着丰富的院前急救知识和经验,那么他们在面临自身或别人的事故中,就会沉着冷静并且快速的作出应对措施,在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在等待救护车间隙就可以发挥自己第一目击者的作用,给自己或别人必要的初步抢救,以缓解伤情,保住了生命体征最起码的等待能力,为进一步救治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3 方法

鉴于心肺复苏的普及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逐步推广和普及,如首先对各级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心肺复苏术培训,再举办各级心肺复苏培训班,培训社区医护人员,再由他们做老师培训警察、学生、公务员等,以此方法由点带面,逐渐在全社会普及基本生命支持技术,使社会上逐渐形成“我会救人,人也会救我”的氛围[13]。另外,不同人群因其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行业特征,同样会导致现场心肺复苏术应用的差异。例如交巡警队伍,其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面对的需要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的患者有很大部分是创伤或外伤性患者;而大型场所工作人员又可能面对的多是老年人,其基础疾病多以心脏疾病为主;这样的不同特点导致对现场心肺复苏术的特殊性要求[14-15]。这就要求在进行培训时要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高各行业及社会各行业的参与积极性,达到普及心肺复苏术的目的。

4 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场急救具有较大的风险很有可能产生法律问题,因此即使急救知识得到了较高程度的普及,如果无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护,特殊人群作为第一目击者实施现场急救的积极性仍会受到影响。关于特殊人群作为第一目击者实施现场急救时的法律责任问题,有研究提示[16],特殊人群必须在取得了急救员证书后才可以实施现场急救,为了避免影响特殊人群进行现场急救的积极性,急救相关法律、法规中应规定取得资质的特殊人群实施急救行为应受到法律保护,如果因急救效果不好或方法不当出现不良后果时,不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特殊人群的现场救护应该属于自愿行为,取得资质的特殊人群在急救现场应该实施施救却未实施时,只能对其进行道德谴责,不能对其采取法律措施。

综上,对心肺复苏术在我国的普及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宣传、普及该技术奠定了基础,对提高我国市民的急救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VaillancourtC,StiellIG,Canadian CardiovascularOutcomes Research Team.Cardiac arrest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 Canada[J].Can J Cardiol,2004,20(11):1081-1090.

[2]StiellIG,WellsGA,Field B,etal.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N Engl J Med,2004,351(7):647-656.

[3]李红霞,冯占春.公众现场急救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1):45-47.

[4]李春盛.目前心肺复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5):262-263.

[5]王玉,李学惠,刘玉珍,等.公众对徒手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21):69-70.

[6]Vaillancourt C,Grimshaw J,Brehaut JC,etal.A survey of attitude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knowledge transfer in an older population most likely to witness cardiac arrest:design and methodology[J].BMC Emerg Med,2008,8:13.

[7]Aufderheide TP,Pirrallo RG,Yannopoulos D,etal.Incomplete chest wall decompression:a clinical evaluation of CPR performance by EMS personnel and assessment of alternative manual chest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techniques[J].Resuscitation,2005,64(3):353-362.

[8]张军根,王红妹,章天乔,等.大学生实施急救技能的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50-352.

[9]徐秀芝.普及现场急救知识 提高现场急救技能[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7):36.

[10]Haque IU,UdassiJP,UdassiS,etal.Chestcompression quality and rescuerfatigue with increased compression to ventilation ratio during single rescuer pediatric CPR[J].Resuscitation,2008,79(1):82-89.

[11]Hamilton R.Nurses'knowledge and skillretention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Adv Nurs,2005,51(3):288-297.

[12]唐兆芳,童本沁,陆士奇.驾驶员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A):67-68.

[13]李春盛.目前心肺复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5):262-263.

[14]Hopstock LA.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use,training and self-confidence in skills.A self-report study among hospital personnel[J].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2008,16(1):18.

[15]赵永春,张雁,李航,等.北京市民急救意识和培训需求现况调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8):883-884.

[16]彭迎春,梁万年,王亚东,等.北京市特殊人群的急救知识及能力要求的定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479-481.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opularization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in our public and special industry,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popularize CPR.It has profound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ublic emergency technical level in China.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Popularization;Current status;Influence factors

1005-619X(2014)01-0060-02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资助(2012SZ0071)

张先庚

2013-08-21)

猜你喜欢

特殊人群心肺普及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成人高校开展特殊教育的可行性
设计多元化与通用设计的研究
浅谈特殊人群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