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2014-01-22安洁
安洁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总医院营养科,063000)
肠内营养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安洁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总医院营养科,063000)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对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与对照组(肠外营养治疗)比较治疗之后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以及转铁蛋白(TF)值。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但治疗组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较对照组升高。结论 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具有简便、经济、安全、符合生理等特点,可作为营养支持治疗的首选途径。
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应用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之后,极易出现严重的全身代谢紊乱,表现为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机体对营养的需求发生很大变化。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为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从而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和降低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是临床营养支持的两个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这两种不同的营养治疗途径进行研究,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08-01—2012-12收治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65例,女33例;年龄27~68岁,平均46.68岁;行颅内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57例,颅血肿钻孔引流术27例,脑室引流保守治疗14例,进行了各种相关临床常规、实验室检查,另外排除了合并有心、肾、肝、肺功能不全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治疗,治疗组采用肠内营养治疗,具体如下:行手术治疗后,在患者肠蠕动正常、无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下给予患者鼻饲饮食。根据患者的体质量、胃排空时间、肠蠕动情况和临床检查结果来确定膳食配方所提供的热量和各种营养成分、鼻饲量。肠内营养以为患者提供足够热量为原则,各种营养成分均衡配比,先为患者经鼻饲管滴注500 mL生理盐水,没有不适后,开始滴注肠内营养液500 mL,滴注速度为30 mL/h,待患者可以耐受没有不良反应后,第2天输入量增加至1 000 mL,滴注速度为80 mL/h,术后第3天输入量增加至1 500 mL,滴注速度为150 mL/h,最大每日总量不应超过2 500 mL为宜,流体的选择可以是各种食物混合的匀浆膳,也可以是成品营养素,我科应用雀巢佳膳营养粉较多。在患者可经口进食后,每日的滴注量可逐渐减量,直至患者可正常进食。
1.3 疗效观察 观察两组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转铁蛋白(TF)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的情况比较,治疗组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较对照组升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增加,儿茶酚胺等应激性激素升高,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容易出现负氮平衡,导致患者疾病的预后较差,因此,早期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研究表明,持续缓慢滴入、循序渐进的方法能使大多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顺利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有助于肠道的机械、生物、免疫屏障功能的恢复,防治细菌易位,维护肠黏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降低感染发生率[1]。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2-3],它与肠外营养都是临床进行营养支持的有效途径,均能明显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功能,但若长时间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则可能会引起细菌易位、肠黏膜萎缩、肠源性感染或肠屏障功能减退等不良后果,因而在临床上更多是采用肠内营养支持[4-5],关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施行肠内营养的时机,文献报道不尽相同。有学者主张早期给予肠外营养,1周后再过渡到肠内营养[6]。但目前认为严重创伤后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所以只要患者胃肠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不能经口进食,都应该优先考虑为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支持具有以下几点优点:①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有利于消化道特别是肝脏对蛋白质的合成与调节,对肝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②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吸收所致的肠源性感染[7-8];③代谢营养物质所消耗能量较肠外营养低;④在供给同等热卡和氮量的前提下,体质量和氮储留高于肠外营养;⑤操作简单,价格相对低廉。肠内营养可以为机体的恢复提供足够的能量而且能有效的保护胃肠黏膜,降低胃肠道并发症,提高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
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也要做好鼻饲管的护理工作,保持管道通畅与在位,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折叠堵塞和非计划性拔管,肠内营养泵入前后[9-10],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鼻饲管,确保通畅防止堵塞,营养液要现配现用,输注时间不可超过6 h,对于已配好的营养液如暂不使用,需放在4℃的冰箱里保存,保质期为24 h,过期不可用,营养液的温度尽量保持在37℃左右,注意泵入营养液过程中的速度并观察询问患者是否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的症状,营养液泵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输液管需要每天更换,营养液的输注应根据患者耐受度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速度应由慢到快,浓度应由低到高,剂量由少到多,患者在输注营养液的过程中需要半坐卧位,输注完毕后,应保持此卧位30 min,防止营养液反流。
总而言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并给予细致周到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增强患者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1]黎景光,严拥军,龚高新,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28.
[2]郑晓君.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74-78.
[3]刘俊,夏强.胃癌术后膳食纤维和早期肠内营养与消化道并发症的关系[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321(8):223-225.
[4]龙谷仔,李观华,贺长春.术前肠内营养对胃底贲门癌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1,31(12):22-23.
[5]江志伟,李宁,刘福坤,等.肠内免疫营养对胃癌手术病人免疫功能和急性炎性反应的调理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7(4):202-203.
[6]何建新.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04.29(5):53.
[7]盛冬娟,王文强,张孝英,等.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输注速度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2(8):15.
[8]王斌,花天放.李继坤,等.营养支持对消化道肿瘤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影响[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7(1):25.
[9]蒋俊昌,王耀生.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1,11(11):1304.
[10]付红兵,朱振新,许超,等.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17):5079.
1005-619X(2014)01-0052-02
201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