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韵》“某某读”讹误例释
2014-01-22岳利民
岳利民
(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湖南长沙,410114)
《集韵》“某某读”讹误例释
岳利民
(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湖南长沙,410114)
《集韵》中的“某某读”并不都是指前代经师的特异读音,为数不少的“某某读”是《集韵》编纂者错误地沿用前代经师音注中的特殊音切而造成的:一是误把“注非其字”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一是误把“非注音”的直音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直音。
集韵;读;讹误;例释
在《集韵》编纂者看来,前代经师音注的读音与中古音不合的,在《集韵》中常常标明“某某读”。根据笔者的统计,《集韵》中的“某某读”共357则,涉及注家50人。其中,徐邈118则、刘昌宗35则、郑康成24则、李轨21则、郭璞20则、沈重18则、郭象11则、施乾8则、王肃7则、刘伯庄7则、谢峤6则、郑司农5则、杜子春5则、陆德明5则、孙炎5则、郑氏4则、颜师古4则、向秀3则、戚衮3则、应劭3则、苏林3则、韦昭3则、马融3则、梁简文帝2则、孟康2则、范宣2则、徐广2则、沈旋2则、服虔2则、晋灼2则、宋惟干2则、丁公著2则、沈文阿1则、沈宣1则、皇侃1则、何休1则、何上公1则、陆绩1则、李舟1则、司马贞1则、郑兴1则、如淳1则、干宝1则、京房1则、高诱1则、萧该1则、宋衷1则、郑少赣1则、李颐1则、司马彪1则。
《集韵》中的有些“某某读”是前代经师的特异读音,与中古音不合。但是,为数不少的“某某读”是《集韵》编纂者错误地沿用前代经师音注中的特殊音切而造成的。笔者所说的特殊音切,一是指注非其字的音切,一是指不是用来注音的直音。下面就《集韵》中的部分“某某读”讹误分类考辨如下:
一、误注非其字为其字注音例
(1)《集韵》屋韵居六切:“鬻,稺也。《诗》:鬻子之闵斯。徐邈读。”[1]
按:《诗·豳风·鸱鴞》:“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释文》:“鬻子:由六反。徐居六反,稺也。一云卖也。”[2]《尔雅·释言》:“幼、鞠,稚也。”“居六反”是为“鬻”的同义字“鞠”字注音[3]。内部证据,《尚书·康诰》:“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释文》:“鞠:居六反。”另,《释文》为“鞠”字注“居六反”11次,“九六反”6次,“久六反”1次。《集韵》编纂者误认为“居六反”是为“鬻”字注音,故标明徐邈读。
(2)《集韵》江韵胡江切:“虹,溃也。《诗》:实虹小子。郑康成读。”
按:《诗·大雅·抑》:“彼童而角,实虹小子。”毛传:“童,羊之无角者也。而角,自用也。虹,溃也。”郑笺:“童羊,譬王后也,而角者,喻与政事有所害也。此人实溃乱小子之政。”《释文》:“实虹:户公反,溃也。郑户江反。”“溃败”和“投降”意义相关,“户江反”是为“降”字注音[4]。内部证据,《尔雅·释言》:“虹,溃也。”《释文》:“虹:音洪。顾作讧,音同。李本作降,下江反。”另,《释文》为“降”字注“户江反”35次,“下江反”4次,“胡江反”1次。《集韵》“胡江切”与《释文》“户江反”都是匣母江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户江反”是为“虹”字注音,故标明郑康成读。
(3)《集韵》感韵子感切:“簪疌,速也。《易》:朋盍簪。王肃读。或作疌。”
按:《易·豫》:“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释文》:“簪:徐侧林反,《子夏传》同。疾也,郑云速也,《埤苍》同,王肃又祖感反。”《说文》:“疌:疾也。”《广韵》:“寁:速也,子感切。”王筠句读:“‘疌:疾也。’加宀,义仍不异,古人偶增偏旁,不须深求。”“祖感反”是为“寁”字注音。内部证据,《尔雅·释诂》:“寁、骏、肃、亟、遄,速也。”《释文》:“寁:本或作疌,同。子感反。”《集韵》“子感切”与《释文》“祖感反”都是精母感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祖感反”是为“簪”字注音,故标明王肃读。
(4)《集韵》歌韵遭歌切:“嗟,《易》:大耊之嗟。王肃读。”
按:《易·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释文》:“之嗟:如字,王肃又遭哥反。”《广韵》:“磋:治象牙曰磋。七何切。”“遭哥反”是为“磋”字注音。内部证据,《释文》:“于差:郑初佳反,择也。王音嗟,《韩诗》作嗟。徐七何反。”《广雅·释诂》:“差,磨也。”王念孙疏证:“差之言磋也。”《集韵》“遭歌切”与《释文》“遭哥反”都是精母歌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遭哥反”是为“嗟”字注音,故标明李轨读。
(5)《集韵》江韵莫江切:“龙,黑白杂色也。《周礼》:龙勒。戚衮读。”
按:《周礼·春官·巾车》:“革路,龙勒。”郑注:“龙,駹也。”《释文》:“龙勒:如字,戚音尨。”《广韵》:“駹:黑马白面,莫江切。”“音尨”是为“駹”字注音。《集韵》“莫江切”与《释文》“音尨”都是明母江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尨”是为“龙”字注音,故标明戚衮读。
(6)《集韵》纸韵巨绮切:“倚,立也。《易》:参天两地而倚数。王肃读。”
按:《易·说》:“参天两地而倚数。”《释文》:“而倚:於绮反。马云:依也。王肃其绮反,云立也,虞同。蜀才作奇通。”《广韵》:“徛:立也。渠绮切。”“其绮反”疑是为“徛”字注音。《集韵》“巨绮切”与《释文》“其绮反”都是群母纸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其绮反”是为“倚”字注音,故标明王肃读。
(7)《集韵》屑韵徒结切:“突,蹔出也。《易》:突如其来如。王肃读。”
按:《易·离》:“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释文》:“突:徒忽反,王肃唐屑反,旧又汤骨反。《字林》同,云:暂出。”“轶”和“突”都有“突然而出”的意义,“唐屑反”是为“突”的同义字“轶”字注音。内部证据,《左传·隐公九年》:“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释文》:“侵轶:直结反,又音逸,突也。”《集韵》“徒结切”与《释文》“唐屑反”都是定母屑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唐屑反”是为“突”字注音,故标明王肃读。
(8)《集韵》虞韵匈于切:“纡,曲也。《周礼》:连行,纡行。李轨读。”
按:《周礼·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连行,纡行。”《释文》:“纡行:乙俱反,李又香于反。”“香于反”是为“盱”字注音。内部证据,《释文》:“盱:香于反,睢盱也。向云:睢盱,小人喜恱之貌。王肃云:盱,大也。郑云:夸也。《说文》云:张目也。《字林》火孤反,又火于反。子夏作纡。”《集韵》“匈于切”与《释文》“香于反”都是晓母虞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香于反”是为“纡”字注音,故标明李轨读。
(9)《集韵》尤韵陈留切:“酬,报也。《易》:是故可与酬酢。徐邈读。”
按:《易·系辞》:“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释文》:“酬:市由反,徐又音畴。”《广韵》:“稠:穊也,多也。直由切。”“又音畴”是为“稠“字注音。内部证据,《尚书·微子》:“降监殷民,用又雠敛,召敌雠不怠。”《释文》:“雠:如字,下同。徐云郑音畴,马本作稠,云:数也。”又,《释文》:“雠:字或作酬。”“音畴”是为“稠”字注音。《集韵》“陈留切”与《释文》“音畴”都是澄母尤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又音畴”是为“酬”字注音,故标明徐邈读。
(10)《集韵》支韵丘奇切:“巵,器名。《庄子》:巵言日出。李轨读。通作敧。”
按:《庄子·寓言》:“巵言日出。”《释文》:“巵言:音支。《字略》云:巵,圆酒器也。李起宜反。王云:夫巵器,满即倾,空则仰,随物而变,非执一守故者也;施之于言,而随人从变,已无常主者也。司马云:谓支离无首尾言也。”《广韵》:“攲:去奇切。”由《集韵》“通作敧”可知,“起冝反”是为“攲”字注音。《集韵》“丘奇切”与《释文》“起宜反”都是溪母支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起冝反”是为“巵”字注音,故标明李轨读。
(11)《集韵》屋韵余六切:“翌,明也。《书》:翌日乙丑。刘昌宗读。”
按:《周礼·春官·司几筵》:“凡吉事变几,凶事仍几。” 郑注:“《书·顾命》曰:翌日乙丑,成王崩。”《释文》:“翌日:音翼,刘音育。”《说文》:“昱:明日也。”段玉裁注:“凡经传子史,翌日字皆昱日之叚借,翌与昱同立声,故相叚借。”“音育”是为“昱”字注音。《集韵》“余六切”与《释文》“音育”都是以母屋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育”是为“翌”字注音,故标明刘昌宗读。
(12)《集韵》模韵汪胡切:“弧,曲也。《周礼》:无弧深。杜子春读。”
按:《周礼·考工记·辀人》:“凡揉辀,欲其孙而无弧深。”郑注:“杜子春云:‘弧读为净而不污之污。’”《释文》:“无弧:音胡,杜音乌。”“音乌”是陆德明据杜子春的读为为“污”字注音。《集韵》“汪胡切”与《释文》“音乌”都是影母模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乌”是为“弧”字注音,故标明杜子春读。
(13)《集韵》登韵居曽切:“恒,弦也。《诗》:如月之恒。沈重读。通作縆。”
按:《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释文》:“之恒:本亦作縆,同,古邓反,沈古恒反,弦也。”《广韵》:“縆:大索,古恒切。”《说文》:“縆:大索也。一曰急也。”据《说文》,“縆”有“绷急琴弦”的意义,“古恒反”疑是为“縆”字注音。《集韵》“居曾切”与《释文》“古恒反”都是见母登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古恒反”是为“恒”字注音,故标明沈重读。
(14)《集韵》御韵牛据切:“迓,迎也。《书》:迓衡。郑康成读。”
按:《尚书·洛诰》:“旁作穆穆迓衡。”《释文》:“迓:五嫁反。马、郑、王皆音鱼据反。”“鱼据反”是为“御”字注音。内部证据,“御之:五嫁反。本亦作讶,又作迓,同,迎也。王肃鱼据反,云侍也。”《集韵》“牛据切”与《释文》“鱼据反”都是疑母御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鱼据反”是为“迓”字注音,故标明郑康成读。
(15)《集韵》谆韵松伦切:“殉,贪也。《尚书》:殉于货色。徐邈读。”
按:《尚书·伊训》“敢有殉于货色。”《释文》:“殉:辞俊反,徐辞荀反。”“辞荀反”疑是为“循”字注音。内部证据,《释文》:“环人殉环:徐音循,或辞俊反。”又,“殉:辞俊反,徐辞伦反。司马云:营也。崔云:杀身从之曰殉。”《集韵》“松伦切”与《释文》“辞荀反”都是邪母谆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辞荀反”是为“殉”字注的音,故标明徐邈读。
(16)《集韵》东韵沽红切:“讧,讼言相陷也。《诗》:蟊贼内讧。郑康成读。”
按:“《诗·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毛传:“讧,溃也。”郑笺:“讧,争讼相陷入之言也。”《释文》:“内讧:户工反,溃也。徐云郑音工,争讼相陷入之言。《说文》:“攻,击也。”“音工”不是为“讧”字注音,疑是徐邈据郑义为“攻”字注音。《集韵》“沽红切”与《释文》“音工”都是见母东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工”是为“讧”字注的音,故标明郑康成读。
(17)《集韵》:东韵敷冯切“蘴葑,《方言》:蘴荛,芜菁也。陈楚之郊谓之蘴。或作葑。《诗》:采葑采菲。徐邈读。”
按:《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释文》:“采葑:孚容反,徐音丰,须也。《字书》作蘴,孚容反。《草木□》云:芜菁也。郭璞云:今菘菜也。案江南有菘,江北有蔓菁,相似而异。菘,音嵩。”《广韵》:“葑:菜名。府容切。”又,“蘴:菜名,又音丰。敷容切。”“音蘴”不是为“葑”字注音,而是为“蘴”字注音。《集韵》“敷冯切”与《释文》“音丰”都是敷母东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丰”是为“葑”字注的音,故标明徐邈读。
(18)《集韵》厚韵许后切:“呺,风声。《庄子》:万窍怒呺。徐邈读。”
按:《庄子·齐物论》:“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释文》:“怒呺:胡刀反,徐又许口反,又胡到反。”《广韵》:“吼:牛鸣,呼后切。”“许口反”疑是为“吼”字注音。《集韵》“许后切”与《释文》“许口反”都是晓母厚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许口反”是为“呺”字注的音,故标明徐邈读。
(19)《集韵》阳韵余章切:“将,杂名。《周礼》:伯用将。刘昌宗读。”
按:《周礼·冬官·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释文》:“伯用将:如字,刘音阳。”《广韵》:“玉名,与章切。”“音阳”疑是为“玚”字注音。《集韵》“余章切”与《释文》“音阳”都是以母阳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阳”是为“将”字注的音,故标明刘昌宗读。
(20)《集韵》锺韵居容切:“珙、拱,大璧也。《春秋传》:与我其珙璧。徐邈读。或作拱。”
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与我其拱璧。”《释文》:“拱璧:居勇反,徐音恭。”据《集韵》,“音恭”是为“珙”字注音。“珙”,《广韵》除收了“居悚切”一读之外,还收了“九容切”一读。“珙”在《广韵》时代,应是同义异读字。《集韵》时代,“珙” 已无“九容切”一读,故标明徐邈读。《集韵》“居容切”与《释文》“音恭”都是见母锺韵。
二、误非注音为注音例
(21)《集韵》屑韵昨结切:“札,疫疠也。《周礼》:大札则不举行。徐邈读。”
按:《周礼·天官·膳夫》:“大札则不举。”《释文》:“大札:侧八反,徐音截,疫疠也。杜注《左传》:夭死曰札。”“音截”不是为“札”字注音,而是易字,是以本字易借字。内部证据,《周礼·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郑注:“札读为截,截谓疫厉。”《释文》:“凶札:如字,又音截。”依郑注“札读为截”可知,“音截”当是易字。据《释文》,“如字”和“音截”对照出现,也可推知“音截”是用来辨析字形而不是用来注音的。《集韵》“昨结切”与《释文》“音截”都是从母屑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截”是为“札”字注的音,故标明徐邈读。
(22)《集韵》谆韵松伦切:“训,道也。《周礼》:士训。郑司农读。”
按:《周礼·地官·叙官》:“土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郑注:“郑司农云:‘训读为驯。’玄谓能训说土地善恶之势。”《释文》:“土训:如字,司农音驯。”“音驯”是陆德明据郑注中引司农的训释直接改“读为”为直音,以“驯”易“训”。《集韵》“松伦切”与《释文》“音驯”都是邪母谆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驯”是为“训”字注的音,故标明郑司农读。
(23)《集韵》轸韵美陨切:“渳,浴尸也。《周礼》:大渳。杜子春读。”
按:《周礼·春官·小宗伯》:“王崩,大肆,以秬鬯渳。”郑注:“杜子春读渳为泯。”《释文》:“鬯渳:亡婢反。杜音泯,亡忍反。李亡辨反。”“音泯”是陆德明据郑注中引杜子春的训释直接改“读为”为直音,以“泯”易“渳”。《集韵》“美陨切”与《释文》“音泯”都是明母轸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泯”是为“渳”字注的音,故标明杜子春读。
(24)《集韵》阮韵纪偃切:“楗,马行不利也。《考工记》:终日驰骋,左不楗。杜子春读。”
按:《周礼·考工记·辀人》:“终日驰骋,左不楗。”郑注:“杜子春云:‘楗读为蹇。’”《释文》:“不楗:杜音蹇,郑音倦。”“音蹇”是陆德明据郑注中引杜子春的训释直接改“读为”为直音,以“蹇”易“楗”。《集韵》“纪偃切”与《释文》“音蹇”都是见母阮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蹇”是为“楗”字注的音,故标明杜子春读。
(25)《集韵》潸韵补绾切:“胖,夹脊肉,一曰半体也。《周礼》:膴胖。杜子春读。”
按:《周礼·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荐脯、膴、胖,凡腊物。”郑注:“脯非豆实,豆当为羞,声之误也。郑司农云:‘膴膺肉。’郑大夫云:‘胖读为判。’杜子春读胖为版。”《释文》:“胖:普半反,杜音版。”“音版”是陆德明据郑注中引杜子春的训释直接改“读为”为直音,以“版”易“胖”。”《集韵》“补绾切”与《释文》“音版”都是帮母潸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版”是为“胖”字注的音,故标明杜子春读。
(26)《集韵》祭韵子例切:“瘵,接也。《诗》:无自瘵焉。郑康成读。”
按:《诗·小雅·菀柳》:“上帝甚蹈,无自瘵焉。”毛传:“瘵,病也。”郑笺:“瘵,接也。”孔颖达疏:“毛依《释诂》云‘瘵,病也’。郑以上暱类之,读为交际之际,故言接也。”《释文》:“自瘵:侧界反,毛:病也。郑音际,际,接也。”“瘵”是借字,“际”是本字。“音际”不是为“瘵”字注音,而是易字,是以本字易借字。《集韵》“子例切”与《释文》“音际”都是精母祭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际”是为“瘵”字注的音,故标明郑康成读。
(27)《集韵》咸韵胡谗切:“涵,同也。《诗》:僭始既涵。郑康成读。”
按:《诗·小雅·巧言》:“乱之初生,僭始既涵。”郑笺:“涵,同也。”《释文》:“旣涵:毛音含,容也。郑音咸,同也。《韩诗》作减,减,少也。”“音咸”不是为“涵”字注音,当是易字,以“咸”易“涵”。内部证据,《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郑笺:“咸,同也。”《集韵》“胡谗切”与《释文》“音咸”都是匣母咸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咸”是为“涵”字注的音,故标明郑康成读。
(28)《集韵》东韵枯公切:“窾,空也。《庄子》:导大窾。向秀读。”
按:《庄子·养生主》:“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释文》:“大窾:徐苦管反,又苦禾反。崔、郭、司马云:空也。向音空。”成玄英疏:“窾,空也,骨节空处。”“音空”不是为“窾”字注音,而是解释“窾”的意义。《集韵》“枯公切”与《释文》“音空”都是溪母东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空”是为“窾”字注的音,故标明向秀读。
(29)《集韵》纸韵丈尒切:“鸠,解也。《春秋传》:庶有鸠乎。徐邈读。通作豸。”
按:《左传·宣公十七年》:“余将老,使郄子逞其志,庶有豸乎!”《释文》:“鸠乎:徐音豸,直是反,解也。本又作豸,注同。或音居牛反,非也。”“音豸”不是为“鸠”字注音,而是易字。《集韵》“丈尒切”与《释文》“音豸”都是澄母纸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豸”是为“鸠”字注的音,故标明徐邈读。
(30)《集韵》阳韵诸良切:“商,度也。《尚书》:我商赉汝。徐邈读。”
按:《尚书·费誓》:“只复之,我商赉尔。”《释文》:“商:如字,徐音章。”“商”是借字,“章”是本字。“商”通“章”,篇章。“音章”不是为“商”字注音,而是易字,是以本字易借字。《荀子·王制》:“审诗商,禁淫声。”王先谦集解引王引之曰:“商读为章,章与商古字通。”《集韵》“诸良切”与《释文》“音章”都是章母阳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章”是为“商”字注的音,故标明徐邈读。
(31)《集韵》暮韵苏故切:“索,求也。《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徐邈读。”
按:《尚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释文》:“八索:所白反,下同,求也。徐音素。本或作素。”“音素”不是为“索”字注音,而是易字。《集韵》“苏故切”与《释文》“音素”都是心母暮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素”是为“索”字注的音,故标明郑康成读。
(32)《集韵》模韵同都切:“杜,姓也。晋有杜蒯。刘昌宗读。通作屠。”
按:《周礼·春官·叙官》:“大师,下大夫二人。”郑注:“晋杜蒯云:旷,大师也。”《释文》:“杜蒯:如字,刘音屠。下苦怪反。”由《集韵》“通作屠”可知,“音屠”不是为“杜”字注音,而是易字。内部证据,《左传·昭公九年》:“膳宰屠蒯趋入,请佐公使尊。”《释文》“屠:音徒。《礼记》作杜。”《集韵》“同都切”与《释文》“音屠”都是定母模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屠”是为“杜”字注的音,故标明刘昌宗读。
(33)《集韵》虞韵斤於切:“倨,傲也。《春秋传》:直而不倨。徐邈读。”
按:《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直而不倨。”《释文》:“不倨:音據,徐音居。”“音居”不是爲“倨”字注音,而是易字,是以借字易本字。内部证据,《释文》:“倨:本亦作居,同,紀慮反。”《集韵》“斤於切”与《释文》“音居”都是见母鱼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居”是为“倨”字注的音,故标明徐邈读。
(34)《集韵》虞韵山於切:“苏,木名。《诗》:山有扶苏。徐邈读。”
按:《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毛传:“扶苏、扶胥,小木也。”《释文》:“山有扶苏:如字,徐又音踈。扶苏,扶胥木也。”“音踈”不是为“苏”字注音,而是易字。内部证据,《释文》:“扶胥:音踈,又相如反。”“音踈”亦不是为“胥”字注音,而是易字。“踈”同“疏”。马瑞辰通释:“胥、疏、苏叠韵,古通用。”《集韵》“山於切”与《释文》“音踈”都是生母鱼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踈”是为“苏”字注的音,故标明徐邈读。
(35)《集韵》支韵才支切:“訾:毁也。《庄子》:无誉无訾。徐邈读。”
按:《庄子·山木》:“无誉无訾。”《释文》:“无訾:音紫,毁也。徐音疵。”《说文》:“疵:病也。”“音疵”不是为“訾”字注音,而是易字,是以本字易借字。《集韵》“才支切”与《释文》“音疵”都是从母支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疵”是为“訾”字注的音,故标明徐邈读。
(36)《集韵》支韵旬为切:“遗,谦以下人也。《诗》:莫肻下遗。郑康成读。”
按:《诗·小雅·角弓》:“莫肯下遗,式居娄骄。”郑笺:“郑读曰随。”高亨注:“随,顺从也。”《释文》:“遗:王申毛如字,郑读曰随。”“读曰随”不是为“遗”字注音,而是易字,是以本字易借字。《集韵》“旬为切”与《释文》“读曰随”都是邪母支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读曰随”是为“遗”字注的音,故标明徐邈读。
(37)《集韵》虞韵恭于切:“救,禁也。《周官》有司救。刘昌宗读。”
按:《周礼·地官·司救》:“司救掌万民之衺恶、过失。”《释文》:“司救:如字,刘音拘。”《说文》:“救:止也。”又,《说文》:“拘:止也。”“救”“拘”同义。“音拘”不是为“救”字注音,而是易字。《集韵》“恭于切”与《释文》“音拘”都是见母虞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拘”是为“救”字注的音,故标明刘昌宗读。
(38)《集韵》元韵愚袁切:“愿,悫慎也。《周礼》:上愿纠暴。刘昌宗读。”
按:《周礼·秋官·大司寇》:“五曰国刑,上愿纠暴。”《释文》:“上愿:音願,刘又音原。”“原”是“愿”的古字。“音原”不是为“愿”字注音,而是易字,是以古字易今字。《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朱熹集注:“原,同愿。”《集韵》“愚袁切”与《释文》“音原”都是疑母元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原”是为“愿”字注的音,故标明刘昌宗读。
(39)《集韵》删韵谟还切:“蔓:蔓菁,蔬名。徐邈读。”
按:《礼记·坊记》:“《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郑注:“葑,蔓菁也。”《释文》:“蔓:音万,徐音蛮。”“音蛮”不是为“蔓”字注音,而是易字。内部证据,《释文》:“戎曼:音蛮,又音万。二传作戎蛮,哀四年同。”《集韵》“谟还切”与《释文》“音蛮”都是明母删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蛮”是为“蔓”字注的音,故标明徐邈读。
(40)《集韵》微韵於希切:“扆,《尔雅》:牖户间谓之扆。郭璞读。”
按:《尔雅·释宫》:“牖户之间谓之扆。”《释文》:“扆:於岂反,郭音依,又意尾反。”“音依”不是为“扆”字注音,而是易字,是以借字易本字。内部证据,《释文》:“依前:於岂反。本又作扆。”《集韵》“於希切”与《释文》“音依”都是影母微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依”是为“扆”字注的音,故标明郭璞读。
(41)《集韵》真韵卑民切:“嫔,妇也。《周礼》:嫔贡。郑司农读。”
按:《周礼·天官·大宰》:“一曰祀贡,二曰嫔贡。”郑注:“嫔故书作宾。郑司农云:‘祀贡,牺牲包茅之属。宾贡,皮帛之属。’”《释文》:“嫔贡:郑音频,司农音宾。”“音宾”不是为“嫔”字注音,而是陆德明据郑注中引司农的训释以“宾”易“嫔”。《集韵》“卑民切”与《释文》“音宾”都是帮母真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宾”是为“嫔”字注的音,故标明郑司农读。
(42)《集韵》支韵鱼羁切:“献,仪也。《周礼》:献酌。郑司农读。”
按:《周礼·春官·司尊彝》“凡六彝六尊之酌,郁齐献酌。”郑注:“郑司农云:‘献读为仪。仪酌,有威仪多也。’”《释文》:“献酌:素何反,司农音仪。”“音仪”是陆德明据郑注中引司农的训释直接改“读为”为直音,以“仪”易“献”。《集韵》“鱼羁切”与《释文》“音仪”都是疑母支韵。《集韵》编纂者误认为“音仪”是为“献”字注的音,故标明郑司农读。
[1] 丁度. 集韵[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 陆德明. 经典释文[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3] 岳利民. 《徐邈音切研究》音义匹配失误例释[J]. 语言研究, 2014(1): 78.
[4] 岳利民. 《经典释文》中的字头和音义匹配[J]. 语言研究, 2008(3): 44.
[5]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6] 陈彭年, 邱雍. 广韵[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An analysis of some du inJinYun
YUE Lim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Law,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China)
Not all Du inJinYunare special pronunciation of teacher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previous dynasties. Non-Some Du result from continuing to use some special yinqie of teachers of Confucian classics. The first is to mistake non-labeling phonetics for the prefixes, or labeling phonetics for the prefixes, mistake zhiyin of no-phonetic-notation for zhiyin of phonetic-notation. The second is to mistake zhiyin of no-phonetic-notation for zhiyin of phonetic-notation.
JinYun; Du; errors; analysis
H113.4
A
1672-3104(2014)06-0307-06
[编辑: 胡兴华]
2014-04-17;
2014-09-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典释文》音切的音义匹配研究”(12BYY06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经典释文》引音的音义匹配和六朝音研究”(12YJA740101);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经典释文》所引诸家音切研究”(07YBB318)
岳利民(1962-),男,湖南邵阳人,文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