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2014-01-21陈华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策略

陈华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主要形式。有效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36-2

我认为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朝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不懈努力,那么提问就能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提高课堂提问效率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目标明确,精心设问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问题的清晰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向的定位,影响学生是否能回答问题及回答问题的水平。因此,教师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为促使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所提问题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实际问题引出,也可以用数学问题引出;可以由旧知识引出,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能由学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师给出;能由实际问题引出的,最好就不用数学问题引出;能由旧知识引出的,最好就不开门见山。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少一些提示;制造悬念是设置问题的一种技巧,对学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内容,对那些可能产生迁移,可能发生错误的新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悬念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二、深题浅问,难易适度

教师在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即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的着。教师所提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吸引力,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三、面向全体,因人而异

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提问时应有意识地将问题分层次在全体学生中平稳分布,教室内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要鼓励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愿望。提问涉及面要广,要合理分配被问对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提简单的问题,照顾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对中等生提一些稍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激励上进;对特长生可合理提高难度,提一些专门的创新性的问题,鼓励创新。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新课:“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提问:1.过一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提出这些问题并得到解决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问: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A、B、C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又要过B、C,圆心在哪里?若同时经过A、B、C,圆心又在哪里?4.这样的圆可画多少个?这样,分层设疑提问,学生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逐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学得轻松,记得也牢。

四、留空思考,鼓励探索

例如,在我校去年11月开展的一节45分钟的数学课例研修课上,某教师提问43次,而学生沉默了27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65%,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62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课堂提问应重视分析学生信息反馈。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安排合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五、诱导思维,多样提问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的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教师还应设计富有启发、诱导、思维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提些不经思考就回答的“是不是”、“对不对”。只要教师心中有“课标”,目中有“人”(学生情况),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来,从而学生的“脑袋”将被启动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去思考,去揣摩。如在某一重要环节或一堂课结束之前,向学生提一些有利于归纳总结的问题,“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适当补充说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特别的,在诱导新知识的过程中的思维启发可使用“五何提问法”,具体的说包括以下五种类型:(1)由何(where):问题有何而来,说明情境的导入与任务的布置;(2)是何(what):通过知识的回忆来再现回答的问题;(3)为何(why):需要加以解释或推理的问题;(4)如何(how):需要将知识用于具体情境的问题;(5)若何(if—then):诸如“如果情境发生变化,其结果如何?”的问题。

另外,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逐渐缩小范围的提问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具体而言,这种启发过程可以有以下四个层次:(1)一般性启发提问:使学生思考解题的大致方向,认识问题的类型,与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匹配;(2)功能性启发提问:使学生思考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策略;(3)特殊性启发提问:使学生思考某个具体解题步骤的具体方法;(4)反思性提问:回顾解题过程,提升解题策略。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互动的过程,互动需要交流,交流需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提问。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教师也可以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在教师指导下,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让问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插上翅膀,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与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课堂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如何构建快乐的初中数学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的探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如何充分发挥留守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