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和谐教育的价值诉求
2014-01-21辜伟节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烈地呼唤学校和谐教育。中小学和谐教育需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的求真精神,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的求善、求美精神,和谐而健康地育人,以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伦理价值、引领价值、创新价值。
关键词: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和谐教育;价值诉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8-3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教育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小学教育普及化进程加速、素质教育全面展开、新课程实施逐步深入,应该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无论质或量都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特别是传统体制、观念、文化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在理论体系和实践层面上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尚有许多不和谐因素:如社会过高期望与学校发展不平衡之间、过多的束缚和压力与教育规律之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教育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结构、效益之间、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之间、学校环境与学校文明之间、软实力(办学理念、人际关系、学术氛围、精神状态、历史积淀等)与硬实力(办学规模、质量、硬条件等)之间、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之间,等等。这些不和谐因素都或多或少地阻碍着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亟待我们加以解决。
同时,反思现实的中小学教育,我们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忽视人文教育的结果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得中小学教育面临精神文化的种种危机。一方面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常常呈现出“分在增值,人在贬值”的现象[1],没有从目的的层面上把知识与教师的“传道”作用、学生学习的意义等多方面发展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片面的科学教育使得人与人之间不理解、不信任,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现象日益普遍;学生们“很少处在自由奔放的状态之中,他们的学习带着镣铐,带着摧残,带着颤抖,带着痛苦……我们经常看到自己不愿看到的现象:小学生为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耍,可以出钱‘雇同学完成作业;中学生为能冲破年龄情感、意志的防线,可以弑父弑母……”这些只能说明现存中小学教育出现了异化,集中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科学与人文的失调、不和谐。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积极引导广大中小学校实施和谐教育,更加关注科学与人文精神上的融合,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变革的价值取向,一切在此基础上的校本德育、管理文化、学科整合、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乃至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都要围绕着这个核心价值转动。要坚持从学校和谐教育中起核心和灵魂作用的“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视角出发,在新一轮学校主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价值理念,着力在中小学校教育的各主要领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方位地渗透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和谐教育的精神、知识、文化,不断提升中小学校和谐教育的质态。
这里所说的“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主要是指在现有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既要确立人文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思维、方法和精神,又要确立科学的目标,关注培育学生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和精神,整体设计和安排学校各种德育、教学、管理要素的结构与活动,着力追求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同步和谐,并能产生“谐振效应”,形成有效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促进每个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融合的、可持续的发展。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倡导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和谐教育应该体现的价值诉求。
一、伦理价值——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的真义
从伦理层面理解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就是体现了从尊重人、培养人和完善人出发,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实现每个人的价值和潜力,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催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人性发展的伦理价值观念。为此,要求我们在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过程中,突出坚持“人本”立场、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
第一,坚持“人本”立场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的本质。学校是人生奠基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中小学和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的和谐发展。其实,科学与人文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人,并都以人为归宿。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教育的主体也是人。人之所以是主体,是因为人对外界事物有自主性、主观性和自为性。实际上,这也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依据的科学观念以及体现出来的基本人文精神。这就要求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鲜明立场和价值取向,需要教育者有统揽全局的视野与能力,将学校教育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要注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性的表现是主动性,主动性的发挥与发展,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联系。在教育中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鲜活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全身心、多感官去亲历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关注全体学生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的使命。中小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教学伦理目标在于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必须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在参与中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两类学生的参与:一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二是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这两类学生最容易被忽视,而成为教育教学的“局外人”,如果长期使他们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则不利于他们的发展。这也是与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和谐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这就要求教育者注重在发扬民主中唤起每个学生的成功欲望,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努力实践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的和谐教育的伦理理念。力求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得不同程度的学习成功。endprint
第三,促进全面发展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的要义。中小学教育追求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教育。若要肩负起这一使命,必须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这是中小学和谐教育伦理价值的本质要义。这就要求中小学教育在重塑人类文明的同时,担负着科学和人文两个方面的任务,要把培养“全人”作为基本的规格要求[2]。这里所说的“全人”,就是指全面发展的人。它体现了科学与人文和谐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美国著名学者萨顿曾经鲜明地指出:“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必须理解科学的生命,就像他必须理解艺术的生命和宗教的说明一样。”由此可见,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和谐教育目标,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倡导“科学的人道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与宽容”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培养具有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引领价值——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的取向
“教育”的原意是“引出”,意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领出来、塑造出来。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告诫人们:“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可见,只有震撼、牵引、打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促进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的教育,才是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一,凸显引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精神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价值体系。人文是在“人”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体系,而科学则是在“物”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体系。二者都在教育中互为发生着相应的作用。任何一个卓越的成功者,都必须在严肃、认真、高度负责任的实践中,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寻求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客观实际的规律。尽管科学是个知识体系,其特点是一元的、逻辑的、实证的,但对科学知识的获取同样渗透着人文因素的影响;而人文不仅是个知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其特点是多元的、非逻辑的、非实证的,但它能折射出科学发现中的人类精神价值倾向。为此,这就需要广大教育者在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中,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引领置于核心地位。教育要针对具体的活动主题,善于激活教育资源中的应有教育因素,广泛利用校内外的鲜活资源,采用各种渗透性手法,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这是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精髓所在。
第二,体现引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育人价值取向。强调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要注重引领价值,其实质就是要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中的学科育人价值。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除了指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于学生丰富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的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3]学生生活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难免会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形形色色的影响。对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应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结合学科教学本身,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辨析,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尤其要注重介绍学科专业中所涵合的丰富的科学与人文知识、精神,如讲授学科、专业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进而激发学生献身于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
第三,注重引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整合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需要具有全息整合的视野,注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更多地设计一些多边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尤其是要引领学生增强群体参与整合的意识,在参与过程中,要注意引领学生形成端正的“信息态度”[4],即不论是从网络中获取知识,还是借用电脑制作作品,都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种尊重是科学探索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反映出一个人的人品。信息社会讲究资源共享,所以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技能、丰富阅历的同时,不能硬性照搬甚或将别人的好成果窃为已有。在信息环境下更应讲诚信、讲文明,因此,教育教学的全息整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优秀的信息资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比如在学习有关计算机病毒知识时,不仅要引领学生明白如何防范病毒,更要使其明确一些病毒设计者出于某种目的而给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切不可贪图一时好玩而蔑视法律和道德,真正体现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创新价值——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的核心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是极富创新意义的活动,是教育者针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环境以及自己的教育背景进行融合科学与人文的综合考虑,在学校德育、教学、管理诸多领域进行精心规划和实施的过程。其创新性在于它能超越传统的教育观念而体现出一系列符合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育价值。
第一,弘扬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德育的创新价值。创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德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学生天性的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德育环境,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的生态系统。科学是学校和谐德育的基石。它提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德育,使学校的德育生活有张有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人文是学校和谐德育的灵魂,是人文关怀、生命互动、精神感召,体现学校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整体建构创新的学校和谐德育课程和活动系列,充分开发和利用能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和谐德育特色的校本资源,建构立体的德育活动主题并有序实施。不断优化德育策略,坚持科学与人文结伴而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成长规律,不要“高、大、空、远”,要“近、小、实、亲”[5],既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创新学校和谐德育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养成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的创造活力得到激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endprint
第二,突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学的创新价值。创新科学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学,要求我们从学科教学的终极指向去看:科学主义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去求“真”,教会学生如何做事,体现学科教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主义教学则是引导学生去求“善”求“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体现学科教学的人文价值。在此基础上,真正使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实践和谐教学,要追求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创新境界,着眼于智慧的角度思考课程教学,努力实现学科教学中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多维智慧。创新课堂,激活学生的情境,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行为直接面向、联络、亲近、回归现实生活,使和谐教学的课堂场景保持着生活的素材和样态,体现着一种实践意蕴和生命格调。为此,还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给学生课堂生成留出空白,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真正把教学过程看作既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学生张扬主体精神、展开生命活动,实现个性发展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和谐教学的创新智慧。
第三,彰显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管理的创新价值。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管理,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从权力管理到制度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理性管理到非理性管理。学校和谐管理需要应有的生态,让学校始终跳跃着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和谐音符。一方面要将学校建成优美的自然生态园,使优美的学校环境能起到无声的管理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要把学校建成浓郁的人文生态园,体现学校和谐管理的真谛: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6],真正形成:“学校科学人文化、民主化管理——教师人文化体验——与学生愉快的、民主的交流——学生喜欢学校的各类生活”的和谐良性循环。学校和谐管理既要注重科学的制度“硬”管理,又要强化人文的文化“软”管理,还需要创新学校文化机制,实行“心治”,用深入人心的理念引导人,用全员共识的思想启迪人,用富有人情味的方法感化人,将尊重人格、理解人心、文化育人的意识贯彻于管理之中,实现真正的管理和谐,充分显示师生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创造力,形成学校和谐教育所期待发挥的一种创新力量。
[参考文献]
[1]杜时忠著.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辜伟节.科学与人文融合:新课程改革学科教育的核心理念.江苏教育研究,2004(12).
[3]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王铁军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小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孙金鑫.整体构建和谐德育:让社会、学校、家庭一路同行.中小学管理,2007(02).
[6]辜伟节.学校和谐教育: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本内涵与核心理念.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