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异想天开”喝彩
2014-01-21季仕健
季仕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意外的生成,并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的“异想天开”喝彩,让智慧闪现光芒。
案例一:
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时,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形容器的侧面积是56.52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3分米,这个容器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式,认为这题已经知道了圆柱底面的半径,只要根据题中的侧面积和半径先求出高,再利用圆柱的体积公式就能求出这个容器的体积了。解题过程为56.52÷(2×3.14×3)=3(分米),3.14×32×3=84.78(立方分米)。可是,在板演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56.52÷2×3=84.78(立方分米)。对这种方法,其他学生都认为是错的,虽然结果一样,但只是巧合罢了。我没有立即做出判断,只是请这位学生向大家说说是怎么想的。他说:“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是把一个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假如我们把切拼的长方体‘放倒(即换一个方向放在桌面上,这样圆柱侧面的一半为长方体的底面),这时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面积的一半,高等于圆柱的底半径,从而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侧面积÷2×底面半径。”当时我就对这位学生的“异想天开”拍案叫绝,其他学生听了也都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案例二:
无独有偶,同样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有这样一道常规题:“一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做一个这样的油桶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接头处忽略不计)”有位学生是这样解答的:3×2=6(分米),3.14×6×(4+3) =131.88(平方分米)。这位学生的解答到底有无道理呢?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圆柱的表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上下各一个圆(如图1),根据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把上下两个圆转化成两个长方形,再把这两个长方形的宽拼接起来,就成了一个长为圆的周长、宽为半径的长方形,最后把这个长方形放在侧面沿高剪开的展开图上(如图2)。这时,这个大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πd),宽就是圆柱的高加一个半径(h+r),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表面积可以表示为S=πd(h+r)。” 多么奇妙的“异想天开”啊!
■
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学生是一无所知的,因而在讲解题目,尤其是讲解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时,总是怕他们不会而反复讲解、强调。事实恰恰相反,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惊人的,关键看教师能不能去开发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1.激发数学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
俗话说:“石激水则鸣,人激志则宏。”激励是成功教育动力机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激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没有激励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而且有时故意做出背道而行之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述教学案例中,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方法,教师不能浇“一盆冷水”,而要“火上浇油”,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才会越烧越旺,潜能和才华才会得到充分释放。即使学生有幼稚、可笑的发现,教师也应该予以重视、鼓励,并认真、倾听。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急于用教师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观点,应站在学生的立场,顺应他们的想法去思考,因为当学生出现“异想天开”时,正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2.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潜能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更好地理解、同化和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观点,体验教师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形成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质,最大地发挥学生认知的潜力。如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异想天开”仅仅是一种偶然的话,那么教师要学会应对这种偶然,更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创造偶然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能从一个个偶然的“异想天开”中逐步转变为必然的主动创新。
数学课堂上的“异想天开”是稍纵即逝、可遇不可求的,是真实而美丽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取舍的智慧、拨乱反正的胆识,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展开“异想天开”的翅膀自由飞翔,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意外的生成,并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的“异想天开”喝彩,让智慧闪现光芒。
案例一:
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时,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形容器的侧面积是56.52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3分米,这个容器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式,认为这题已经知道了圆柱底面的半径,只要根据题中的侧面积和半径先求出高,再利用圆柱的体积公式就能求出这个容器的体积了。解题过程为56.52÷(2×3.14×3)=3(分米),3.14×32×3=84.78(立方分米)。可是,在板演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56.52÷2×3=84.78(立方分米)。对这种方法,其他学生都认为是错的,虽然结果一样,但只是巧合罢了。我没有立即做出判断,只是请这位学生向大家说说是怎么想的。他说:“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是把一个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假如我们把切拼的长方体‘放倒(即换一个方向放在桌面上,这样圆柱侧面的一半为长方体的底面),这时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面积的一半,高等于圆柱的底半径,从而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侧面积÷2×底面半径。”当时我就对这位学生的“异想天开”拍案叫绝,其他学生听了也都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案例二:
无独有偶,同样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有这样一道常规题:“一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做一个这样的油桶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接头处忽略不计)”有位学生是这样解答的:3×2=6(分米),3.14×6×(4+3) =131.88(平方分米)。这位学生的解答到底有无道理呢?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圆柱的表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上下各一个圆(如图1),根据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把上下两个圆转化成两个长方形,再把这两个长方形的宽拼接起来,就成了一个长为圆的周长、宽为半径的长方形,最后把这个长方形放在侧面沿高剪开的展开图上(如图2)。这时,这个大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πd),宽就是圆柱的高加一个半径(h+r),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表面积可以表示为S=πd(h+r)。” 多么奇妙的“异想天开”啊!
■
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学生是一无所知的,因而在讲解题目,尤其是讲解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时,总是怕他们不会而反复讲解、强调。事实恰恰相反,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惊人的,关键看教师能不能去开发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1.激发数学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
俗话说:“石激水则鸣,人激志则宏。”激励是成功教育动力机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激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没有激励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而且有时故意做出背道而行之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述教学案例中,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方法,教师不能浇“一盆冷水”,而要“火上浇油”,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才会越烧越旺,潜能和才华才会得到充分释放。即使学生有幼稚、可笑的发现,教师也应该予以重视、鼓励,并认真、倾听。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急于用教师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观点,应站在学生的立场,顺应他们的想法去思考,因为当学生出现“异想天开”时,正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2.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潜能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更好地理解、同化和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观点,体验教师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形成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质,最大地发挥学生认知的潜力。如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异想天开”仅仅是一种偶然的话,那么教师要学会应对这种偶然,更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创造偶然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能从一个个偶然的“异想天开”中逐步转变为必然的主动创新。
数学课堂上的“异想天开”是稍纵即逝、可遇不可求的,是真实而美丽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取舍的智慧、拨乱反正的胆识,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展开“异想天开”的翅膀自由飞翔,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意外的生成,并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的“异想天开”喝彩,让智慧闪现光芒。
案例一:
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时,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形容器的侧面积是56.52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3分米,这个容器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式,认为这题已经知道了圆柱底面的半径,只要根据题中的侧面积和半径先求出高,再利用圆柱的体积公式就能求出这个容器的体积了。解题过程为56.52÷(2×3.14×3)=3(分米),3.14×32×3=84.78(立方分米)。可是,在板演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56.52÷2×3=84.78(立方分米)。对这种方法,其他学生都认为是错的,虽然结果一样,但只是巧合罢了。我没有立即做出判断,只是请这位学生向大家说说是怎么想的。他说:“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是把一个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假如我们把切拼的长方体‘放倒(即换一个方向放在桌面上,这样圆柱侧面的一半为长方体的底面),这时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面积的一半,高等于圆柱的底半径,从而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侧面积÷2×底面半径。”当时我就对这位学生的“异想天开”拍案叫绝,其他学生听了也都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案例二:
无独有偶,同样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有这样一道常规题:“一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做一个这样的油桶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接头处忽略不计)”有位学生是这样解答的:3×2=6(分米),3.14×6×(4+3) =131.88(平方分米)。这位学生的解答到底有无道理呢?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圆柱的表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上下各一个圆(如图1),根据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把上下两个圆转化成两个长方形,再把这两个长方形的宽拼接起来,就成了一个长为圆的周长、宽为半径的长方形,最后把这个长方形放在侧面沿高剪开的展开图上(如图2)。这时,这个大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πd),宽就是圆柱的高加一个半径(h+r),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表面积可以表示为S=πd(h+r)。” 多么奇妙的“异想天开”啊!
■
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学生是一无所知的,因而在讲解题目,尤其是讲解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时,总是怕他们不会而反复讲解、强调。事实恰恰相反,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惊人的,关键看教师能不能去开发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1.激发数学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
俗话说:“石激水则鸣,人激志则宏。”激励是成功教育动力机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激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没有激励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而且有时故意做出背道而行之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述教学案例中,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方法,教师不能浇“一盆冷水”,而要“火上浇油”,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才会越烧越旺,潜能和才华才会得到充分释放。即使学生有幼稚、可笑的发现,教师也应该予以重视、鼓励,并认真、倾听。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急于用教师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观点,应站在学生的立场,顺应他们的想法去思考,因为当学生出现“异想天开”时,正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2.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潜能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更好地理解、同化和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观点,体验教师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形成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质,最大地发挥学生认知的潜力。如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异想天开”仅仅是一种偶然的话,那么教师要学会应对这种偶然,更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创造偶然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能从一个个偶然的“异想天开”中逐步转变为必然的主动创新。
数学课堂上的“异想天开”是稍纵即逝、可遇不可求的,是真实而美丽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取舍的智慧、拨乱反正的胆识,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展开“异想天开”的翅膀自由飞翔,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杜 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