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
——基于增权理论视角
2014-01-21吴靖晗
刘 雄,吴靖晗
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
——基于增权理论视角
刘 雄,吴靖晗
增权是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取得突破的重要前提,仅将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作为一个经济和技术过程而不是政治过程,是当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在实践中不能取得真正进步的原因。本文对西方增权理论以及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提出高校教师个人增权先于完善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和模式的观点。
高校教师;学校管理;增权理论
教师作为高校办学的主体,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他们拥有较高的学术知识,参与高校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正如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所说:“教师就应该广泛控制学术活动。由于他们最清楚高深学问内容,因此他们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如何讲授。此外,教师还应该决定谁最有资格学习高深学问、谁已经掌握了知识并该获得学位。更显而易见的是,教师比其他人更清楚地知道谁最有资格成为教授。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是他们的学术自由是否受到侵犯的公证人。”[1]
一、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
管理是组织、使用各种资源,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在管理过程中,人、财、物、时间和信息诸要素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2]。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参与式管理为激发学校管理中人的因素提供了理论基础。参与式管理以组织内的信息共享、最低层面的自我导向、员工广泛参与组织的各种决策和实践活动为特征,就是要调动学校中人的力量,多元参与,共同决策,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学校管理活动,是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的需求,既有丰富的理念基础,也有重要的实践价值。[3]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于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积极方面: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弥补高校管理者实践、学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使其获得更加丰富、有效的信息,从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教师参与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管理措施加以理解和认同的过程,因而可以提高贯彻落实管理措施的自觉性;教师参与管理有助于激发其参与学校事务的热情和责任心、增强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使命感,最终为学校组织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教师参与管理,不仅能增进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了解,而且还能营造相互谅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心理氛围,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教师参与管理有助于营造民主氛围,有助于鉴别其他教师的学术业绩、监督行政人员的管理绩效。教师参与高校管理也可能存在四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延缓决策速度,增加决策成本;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个人有可能屈服于行政人员或群体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或采取折中的办法;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个人倾向甚至会维护个人或少数人员的利益;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势必会减少其时间与精力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投入。
(2)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职工代表大会难以发挥作用,教育法律法规对于教师参与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资格和程序也没有明确规定,张意忠2005年组织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显示,高校学术委员会与各专业委员会所发挥的作用不太明显。在764位被调查者中,有523位认为作用不明显或很不明显,占68.5%;[4]学校科层组织模式的“负面效应”;校长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放不下权力,或者管理能力有限;教师参与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
(3)在改善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方面:主要可以从健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改革教职工代表大会,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明确校长负责和教师参与的权责划分,要转变校长观念,充分认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引导教师学习思考,提高教师参与意识、管理能力。
二、增权理论研究及应用
增权理论(Empowerment Theory),又译为充权、赋权、激发权能理论,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5]1976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所罗门(Barbara Solomon)出版了名为《黑人增权:被压迫社区的社会工作(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的先驱著作,从种族的议题率先提出了“增强权能(Empowerment)”这个概念[6]。此后,关注增权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甚众。增权理论起初是为社会工作而提出的,其关注的重点是提高弱势群体的权力和社会参与,而现在,增权理论成为了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社区心理学、社会工作学等学科的新兴核心概念,又成为精神健康、公共卫生、人文服务等实践领域的热门话语。
增权(empowerment),是由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去权(disempowerment)以及增权(empowering)等核心概念建构起来的,其中,权力或权能(power)是增权理论的基础概念。《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出,权力是指“一个行为者或机构影响其他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在增权研究领域,权力还可指“权力关系中的各方争夺或获取某种竞争性资源的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7]。无权则是和权能相对的。无权是一种状态,首先表现为权能的缺失,即个人或团体不能平等地享有权利,其次表现为无权感,如心理上的无力感、无助感、缺乏“个人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8]。去权则是指社会中的某些社群权力被剥夺。无权是去权的结果,去权乃无权之原因。无权往往导致弱势群体沦为“烙印群体(Stigmatized Groups)”,使他们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力量和权力去改变他们自己的生活。这种自我贬低经常内化并整合进个人自我发展的过程之中,形成一种无权感(Parsons et al,1994)[9]。要扭转这种无权的态势,使弱势群体变得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以参与、分享、控制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的生活事件,增权就显得十分重要。“增权”是整个增权理论体系及其工作实践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它是指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而增强个人的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以减少或消除无权感的过程,其终目的是指向获取权力的社会行动及其导致的社会改变的结果(Zimmerman,1990)[10]。
增权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途径,从理论上来说,增权的模式应是多样化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增权模式的选择往往受多方面要素的制约。[11]一般认为,增权是通过个体、组织和社会3个层面共同实现的。个人层面上的增权旨在提高个体增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个人在增权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其假设前提是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增权并非赋予案主以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当个人通过增权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自我价值及自我发展能力之时,也就意味着他有了更多的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的知识、技巧、资源和机会。因此,增权的关键在于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如果个体没有增权意识不想改变现状,任何人的帮助都是无能为力的;组织层面的增权强调使个人可以有更多的影响他人能力的技术的发展,其过程包括集体决策和共享领导权;社会层面上的增权强调外部力量的推动可以有助于弱势群体成员消除社会交往的障碍,改变他们的社会环境,扩大他们的可能性和潜能的范围,使能力和技巧得到更充分的培养,进而获得更多控制他们生活的资源和手段。与之相对应的增权分别是个人增权(personal empowerment)、行政性增权(empowerment through administration)和政策性增权(empowering through policy)3种形式。
关于增权的手段,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增权”和“教育增权”两个方面。增权研究者普遍赞同行为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弱势群体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常常不能做出理性的、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其利益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受到损害,因此,信息增权是弱势群体的有效保护手段。但是,信息供给增权也存在较大局限性,如弱势群体中的绝大部分在理解和处理信息上的能力有限;信息供给可能只对地方精英有利;当权者的技巧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信息增权的作用等因素的存在,弱势个人或群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往往在社会的主流权力结构中被边缘化、被剥削、被歧视或被排挤了。因而还需要通过教育进行批判性增权,使他们发现“内在权力(inner power)”的能力,进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实。[12]然而,仅仅通过教育,或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知识和忠告,弱势者就能做出理性判断和理性决策吗?显然,这种方式过于笼统,并且效果有限。即使弱势群体获得了对称的信息,但是社会政策、政治制度、主流社会文化等都有可能导致他们去权,使其陷入无权的状态,他们还是不得不“理性”地做出“不理性”决策。
三、增权理论与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高校教师是一个高知识群体,他们更注重较高层次的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而且,较高层次的需要往往占主导地位。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追求学术自由,反对压抑个性,并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尽管学界对于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改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但效果并不理想,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效果等方面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善,绝大多数研究者主要从改善外部制度、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意识及能力等方面入手,很少从根本上认识到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本身的性质,从增权理论的角度来看,过于着重外部增权,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制定的措施,往往形式大于实质。
“权力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是别人给予的”[12]。要保障个人权力的获得,还必须将“权力”的范围扩展到“个人权利”,即增权还应扩展到对个人权利,包括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以及政治权利的增进和保护。因为可靠而界定清晰的个人权利才是真正有效行使权力的基础。没有对个人权利的制度保障,仅有个人的识别能力或自我保护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稳定的个人权利得到足够保护,政治和行政方面的自行其是才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和限制。唯有在每个个体都平等拥有并且认识到自己拥有受到保护的可争取自己利益的权利,而且每个个体都有行动的能力来捍卫个人权利以后,才可能对所有的强制性权力或一切排他性权力都施以严格的限制。西方高校一直注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一直有“教授治校”“教授治学”的传统,之所以在西方高校能顺利实践这一理念,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界定。
近年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尤其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部分高校开始积极推行教授委员会。2000年5月,东北师范大学在学院和系一级成立教授委员会,学院(系)实行教授委员会决策基础上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开始实践“党委领导,行政负责,教授治学”的管理体制。2004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同年,江苏省首个教授委员会在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成立。目前,国内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不能不说是进步,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普通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我国高校教师自身来说,已经基本具备了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和意识,渴望自主的意识也使得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非常强烈,而高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参与效果,但是,目前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效果却远不如预想的那么好,其根源还在于没有意识到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政治过程,是组成高校管理主体各要素之间对学校管理权力的分配过程,这种权力分配的前提是对于教师个体权力的认同和保护,缺少这一前提带来的后果就是,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变成了形式,结果是高校教师对于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缺失以及主人翁意识的缺失。
在“官本位”影响仍然深远的我国高校管理中,要彻底改善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靠管理权力下放、制度保障等来实现这一目的并不现实,只有优先个人增权,继之以制度增权,才能从根本上发挥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优势,让教师真正成为高校的主人。
[1] 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51.
[2] 吴秀娟.浅论提高学校中人的管理效能.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学校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70.
[3] 陈太忠.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理念基础与对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11): 15-17.
[4] 魏进平,刘志强,何小丰.教师参与大学决策的积极意义和激励措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5): 46-50.
[5] 左冰.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8(4): 58-63.
[6] 周林刚.激发权能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45-50
[7] Sofield T H B.Empowerment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M].Oxford:Pergamon.2003.
[8] Rappaport J,The Power of empowerment language[J].Soda/Police,1985(16): 15-21.
[9] Parsons R.Empowerment for role alternatives for low income minority girls[J]∥A group work approach:In Group work with the poor and oppressed[C].New York:Haworth Press,1989: 27-47.
[10] Zimmerman M A.Taking aim on empowerment research: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and individual concep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0(18): 169-177.
[11] 唐咏.中国“增权理论”研究评述[J].社会科学家,2009(1): 18-20.
[12] McGregor S.Sustainable Consumer Empowerment through Critical Consumer Education:a Typology of Consumer Education Approach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005,29(5).
责任编辑 冯丽樱
Survey on School Management Participancy of Higher School Teacher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mpowerment Theory
LIUXiong,WUJing-han/SichuanScience&EngineeringUniversity
Empowerment is the important precondition for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higher school teachers participating school management. Just taking the management participancy of the higher school teacher as a technical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stead of a political one is the real reason why the management participancy of the higher school teachers can not make real progress in practice. A view that the individual empowerment of the higher school teachers should precede the perfection of the participancy institution and model is put forward after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of the studies on western empowerment theory and the management participancy of the higher school teachers.
higher school teachers; school management; empowerment theory
2013-05-06
刘雄,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高等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Leo2225186@163.com)。
G471
A
2095-6576(2014)02-0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