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临床价值
2014-01-21王志杰
王志杰
(广州市精神病医院,510370)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临床价值
王志杰
(广州市精神病医院,510370)
目的 分析研究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选取64例,均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异丙酚维持麻醉治疗,乙组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恢复室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以及拔管时间、用药剂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手术麻醉中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有利于维持平稳的血流动力学,有利于患者早日苏醒,减少并发症发生,应用效果显著。
异丙酚;瑞芬太尼;老年高血压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各项器官功能不断衰退,极易并发多种疾病,且身体耐受性不良。在给予老年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中,需实施高效安全的麻醉方法[1]。本次研究中,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分析其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01—2014-01收治的6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44例,女20例;年龄为64~82岁,平均年龄为(73.0±1.1)岁;体质量为46~76 kg。64例患者均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异丙酚治疗,乙组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于处理分析。
1.2 选取标准 所选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符合麻醉学会分级Ⅰ~Ⅱ级,收缩压小于等于179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小于等于109 mmHg,排除耐药病史、阿片类药物成瘾史以及吸毒史,术前常规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心电图以及血常规情况良好;排除近期服用过抗抑郁药物、苯二氮革类药物、长效止痛药物;患者均获得知情同意权,且签署同意书[2]。
1.3 方法 入室后先开放静脉通路,之后输入8 mL/kg羟乙基淀粉,并在监护仪的监视作用下常规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血压,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6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异丙酚1 mg/kg,维持麻醉。吸氧去氮3~5 min后实施气管插管治疗,连接麻醉机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呼吸频率为12次/min,吸入以及呼出比率为1∶2,设置潮气量为8~10 mL/kg,气腹前呼吸末CO2分压30~35 mmHg。甲组采用异丙酚实施麻醉维持,血浆靶浓度控制为2 μg/mL,维持0.5 h。乙组麻醉方法:采用异丙酚以及瑞芬太尼实施麻醉维持,分别设置血浆靶浓度为2 μg/mL、2 ng/mL,维持治疗0.5 h。血压高于基础血压10%,有必要给予患者实施硝酸甘油治疗,每分钟心率次数多于100次,有必要给予患者艾司洛尔治疗。手术结束后缝皮,停止给予患者泵注瑞芬太尼以及异丙酚,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意识恢复清醒拔管。均不对患者采用麻醉性药物拮抗药促使患者恢复清醒。均在同一麻醉师操作下完成麻醉。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诱导前为T0,插管时为T1,术毕为T2,拔管时为T3)的SBP、DBP、HR,以及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艾司洛尔使用量以及硝酸甘油使用量。详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 分析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的苏醒、药物使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甲组患者拔管时间为(15.2±5.1)min,恢复室停留时间为(49.2±1.2)min,艾司洛尔用量为(63.5±10.6)mg,硝酸甘油用量为(2.4±0.6)mg,不良反应8例(25.0%),分别为呼吸抑制2例,躁动3例,瘙痒2例,恶心呕吐1例;乙组患者拔管时间为(22.1±6.2)min,恢复室停留时间为(51.1±1.2)min,艾司洛尔用量为(46.2±11.3)mg,硝酸甘油用量为(1.0±0.5)mg,不良反应2例,分别为呼吸抑制1例,躁动1例,其中甲乙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艾司洛尔用量、硝酸甘油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患者的恢复室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s)
时间点 甲组乙组SBP(mmHg) DBP(mmHg) HR(次/min) SBP(mmHg) DBP(mmHg) HR(次/min)T0 136.1±9.6 80.1±8.3 76±10 134.5±9.2 81.0±7.9 77±9 T1 122.3±6.7 64.1±7.6 71±6 125.1±7.9 71.2±8.8 76±6 T2 125.8±8.1 73.9±8.1 75±10 128.9±9.4 79.1±7.1 76±9 T3 131.2±5.1 86.8±7.4 86±6 133.9±4.4 79.1±7.1 81±8
3 讨论
随着老年患者身体各项机能以及各项免疫机制不断衰退,在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耐受力以及麻醉应激反应不良,极易诱发患者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包括血压上升、烦躁、呕吐恶心等,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3]。因此,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实施有效的麻醉是相当必要的。临床所实施的麻醉,不仅要保证足够的深度,同时应保证尽量减少对生理功能所造成的干扰,有利于患者早日苏醒,减少并发症[4]。异丙酚为临床一种常用的麻醉药物,该药物用于麻醉治疗中,见效快,减少体内蓄积,有利于患者早日苏醒,稳定血流动力学,起到较好的降低血压效果。瑞芬太尼为一种新型的阿片受体激动剂,见效快,可快速被清除,能更好被老年患者以及临床医生所接受[5]。本次研究中,对比单纯采用异丙酚以及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其中乙组患者麻醉中艾司洛尔和硝酸甘油用量、不良反应明显少于甲组,恢复室停留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治疗,能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早日苏醒,效果显著。
[1]周占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作用与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3):197-198.
[2]王红军.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77.
[3]周红梅,陆琪宝,周清河.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的效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2):204-206.
[4]闻云霞.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麻醉中的临床效果观察压病人[J].健康之路,2013,12(10):201-202.
[5]崔红,闵苏.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中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744-1745.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in anesthesia oper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Methods 64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 with propofol anesthesia therapy while group B with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anesthesia therapy.Hemodynamic changes,anesthesia status,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hemodynamic changes and standing time at recovery room in the two grous were not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while the differences of adverse reactions,tube drawing time,and pharmacy dosag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operation,anesthesia with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is helpful to maintain stable hemodynamics,get early recovery,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with remarkable application effects.
Propofol;Remifentanil;Elderly hypertension
1005-619X(2014)12-1086-02
10.13517/j.cnki.ccm.2014.12.011
201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