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学分银行的构建实践与策略探究
——以“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试行为例
2014-01-21尤佳春
尤佳春
省域学分银行的构建实践与策略探究
——以“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试行为例
尤佳春
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抓手,能够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提供重要支持。加快学分银行建设是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在学员注册、组织架构、学分管理、学分转换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试行与实践,也遇到了发展中的问题。制定标准,开发平台是推进省域学分银行建设的工作重点。
省域学分银行;构建;实践;策略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不少国家、地区已建设学分转换系统或学分银行,促进学分的互认、转换与积累。根据学分银行实施主体和功能的不同,学分银行可分为不同形式:从国家层面来看,学分银行可以是国家教育制度;从区域层面来看,学分银行可以是学分互认制度。目前,在我国已经探索的学分银行有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两种。本文结合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试行的实践,谈谈基于省域范围的学分银行构建实践、遇到的困境以及应对策略思考。
一、构建省域学分银行的作用与意义
“学分银行”(credit bank)是舶来品。关于学分银行的概念,目前还未有统一定论。比较多的概念表述是:学分银行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模拟、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它具有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学分积累等功能,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学习咨询、学习成果检索、学分兑换和信用保证等公共服务。
1.构建省域学分银行,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全民终身学习
学分银行是面向全民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管理与服务机构。这一制度内涵的关键词义不在“银行”而在“学分”及其认定、积累和转换。学分银行的产生是学分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分来源的多样化。
学分银行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学分银行打破了封闭的学习格局,使学习者可以按照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的进度,特别是对成人学习者来说能有效解决工学矛盾,为学习者拓宽了学习途径,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了学习方式多元化。因此,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学分银行是其中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抓手,能够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提供重要支持。
2.构建省域学分银行,重要作用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省域学分银行面向本省区域内所有居民,包括外来常住人员,不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只要有学习的愿望都可以参加学习。人们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刻和任何地点都能接受再教育,也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记录。通过学分银行提供的学习咨询与服务,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和课程学习,其兴趣、爱好得到保护和尊重,激励和调动省域内的居民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积极性。
3.构建省域学分银行,现实意义在于促进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
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是终身学习“立交桥”的重要内容。“学分银行”为各教育机构提供了学分互认平台以及沟通、交流、合作的渠道。构建省域学分银行,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之间、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学分的互认与转换,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沟通与衔接。同时,学分互认建立在共同教育质量标准的前提之上,这就对进入“学分银行”的教育机构提出了最基本的教育质量要求,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将有利于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提升教学质量。
4.构建省域学分银行,深远影响在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建设开放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构建省域学分银行,可以帮助处于任何年龄和环境的学习者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获得充分的教育和培训。学分银行为学习者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满足学习者个性学习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者的潜力,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凸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学分银行还通过承认社会成员在工作中的岗位培训以及生活中的经验等,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提升了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因此,构建省域学分银行,对推进区域内的教育公平、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二、省域学分银行的探索与实践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力地促进了学分银行的试点建设与探索实践,各个区域在学分银行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区域特点的成果,在整体上也加快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制度的步伐。
1.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试行
2010年12月,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开放大学试点省市和学校,进一步“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建设不断深入实践。江苏省自2012年3月起,结合开放大学建设改革试点项目进程,积极开展了学分银行的探索实践。江苏开放大学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学分银行建设探索,形成了阶段性成效,并成为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的基础。
2013年12月9日,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成立。江苏开放大学受委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学分银行网络服务平台,并负责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2014年1月9日起正式试行。
2.试行阶段的学分银行注册用户
(1)社会成员注册用户。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能接收江苏省内社会成员学习者,通过网络在线开户注册为学分银行用户。试运行1个月,已有近千名社会成员学习者注册成为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用户。
(2)学历教育在籍生注册用户。至2013年底,入学江苏开放大学取得学籍的首届2千余名在学学生已自动成为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用户。
(3)非学历教育学习者注册用户。实名注册“江苏学习在线-学分银行”社区教育学习者3万余人,转为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用户。
学分银行的用户可以将自己以往的学习成果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在线提交记录,并将按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规则进行不同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换。
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试行以来,受到社会成员的期待与关注。特别在试行的初期,学分银行门户网站的点击量明显增加,由2013年12月的18 000次增加到2014年3月的24 000次左右。
3.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组织架构
江苏省教育厅成立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是学分银行建设和管理的领导机构,由省教育厅及相关政府部门、有关高等学校的领导和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审定学分银行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对学分银行建设及日常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管理监督。管委会下设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在管委会领导下负责日常工作。管委会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社会教育处。
设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是学分银行的学术决策和仲裁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提供专业指导与政策咨询,审定专业课程、学分认定标准和转换标准。专家委员会下设若干专门工作组,负责论证和拟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分认定与转换标准。专家委员会主任、成员由管委会聘任,聘期5年。
4.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学分管理
学习者向学分银行申请开设学分账户,经登记注册后可获得相关学分管理服务。开设学分账户的学习者,按规定可以取得江苏开放大学学籍、注册学习江苏开放大学学历教育课程或非学历教育课程。鼓励和支持老年学习者在学分银行注册学分账户,并享受相应的学分管理服务。学分银行的学分包括学历教育学分和非学历教育学分。
5.学历教育课程学分之间的转换设定
学习者通过下列方式获得的学分,可经学分银行认定记录为对应的学历教育课程学分:
(1)学习者在取得国家认定的普通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网络教育学院)或成人高校学籍后,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课程学分;
(2)学习者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的课程学分;
(3)学习者在其他高等学历教育机构获得的课程学分,如服役期间在军事院校取得学籍后,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课程学分。
6.非学历教育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之间的转换设定
学习者获得下列有效期内的非学历教育证书和成绩证明,所涉及的课程学分可经专家委员会认定并转换为学分银行相关学历教育对应的课程学分:
(1)国家级和省级水平测试类有关职业资格证书、行业岗位证书;
(2)国家级和省级考试颁发的有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3)与有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对应的国家级和省级考试科目合格证书;
(4)国家级和省级有关从业资格证书;
(5)国际通用的水平测试类有关考试的成绩证明;
(6)经学分银行专家委员会认定的其他非学历继续教育学习成果。
7.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分的应用
江苏开放大学认可学分银行的学分,作为学习者申请颁发江苏开放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依据。江苏省内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机构以及资格证书颁发机构等,可将学分银行的学分作为学习者申请颁发相关证书的课程学习或培训依据。
三、省域范围学分银行建设遇到的困境
1.学分制还不完善
实行完全学分制是学分互认的基础。但就目前而言,各级各类学校实行的多为学年学分制;注册、收费、学籍、选课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力度、深度不足,使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转换工作较难推进。
2.沟通机制不够畅通
从整个国家教育体系来看,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仍处于相对割裂与封闭的状态。既体现在不同类别的教育之间难以沟通,也体现在同一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还体现在同一层次的各类学校之间也存在着封闭和隔阂的状况。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融合与沟通机制不畅通,院校之间“壁垒”、“身份”意识较强等等,也是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3.建设依据尚缺乏
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来看,如何建立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制度,没有专项细化的规定,政策支撑力度还不够。一些学校、教育机构对建立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制度的认识及其重视程度尚不到位,还局限于自己专属的教育阶段和教育领域,没有做到教学资源与同类学校或上下游学校之间的共享,导致了学分银行的权威性不足,吸引力不强,影响了社会成员参加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积极性。
四、省域学分银行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我国学分银行的实践从2001年开始。2001年8月,教育部提出“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和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之间学分相互承认的机制”。2005年开始,教育部酝酿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中提出了“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这一系列的要求和规定为加快学分银行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保障。
1.省域学分银行建设需要坚持的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发展终身教育;学校作为学分银行的主要业务机构,协助政府建设学分银行。
(2)育人为本、促进公平。坚持以学习者为主体,坚持社会教育服务均等化,让本区域内的居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既着眼长远,加强统筹规划,又立足当前,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增强学分银行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4)先易后难、逐步推开。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先期实践涉及面不能太大,结合实际,先易后难,选择若干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试验性实践,积累经验后再进一步推开。
2.省域学分银行建设要明确目标定位
建设省域学分银行,目标定位是面向省内学校在籍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以记录和存储每个学习者终身学习情况为切入重点,以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着力建立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制度,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学习成果管理与服务体系,使学分银行成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转换的枢纽,主动担当本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领军责任。
3.省域学分银行建设要重视实践基础
省域学分银行的构建及运行与省域内各类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可行的做法是分阶段进行,譬如:起步阶段,在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启动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建设,以校本在籍学生学历教育学分转换为主要内容;推进阶段,将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扩充为成人继续教育等领域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后续阶段,建设省域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从国内已有的区域学分银行建设情况来看,往往是由开放大学来先行先试学分银行建设,为国家层面或者地方层面启动建设面向对象更广、领域范围更宽的学分银行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4.省域学分银行建设重点是标准制定
学分银行标准体系由学历教育专业课程认证标准、职业培训证书以及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与学分银行学历教育衔接的认证标准。认证标准的内容涉及课程的学时学分、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要求;考证内容、发证机构、培训学时、考核形式、证书社会认可度。有了标准体系还需确定认证系数,建立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的具体机制,才能将学习者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定、转换为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课程学分,实现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衔接与互认。因此,构建学分银行标准体系是省域学分银行建设的起点,也是难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分银行建设的成败。
5.省域学分银行建设关键是平台开发
学分银行运行的载体是基于网络的学分银行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一般而言,这个平台由门户网站、管理系统和学习档案信息库三个模块组成。(1)门户网站。具有展示学分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主要流程,公布学分银行的学分认定标准和各类工作动态信息,为学习者提供在线服务导航、注册与服务等功能。(2)管理系统。具有组织机构管理、用户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等功能。(3)学分信息库。为学习者建立终身学习账户与终身学习档案,具有提供原始学分和学分银行学历教育课程标准学分的存储以及为学分银行管理者提供数据统计分析的数据源等功能。除此之外,学分银行信息化服务平台还应具有将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习记录批量采集、处理并导入学分信息库的功能。从国内现有的学分银行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发来看,虽有先行建成试运行,但多数尚在积极探索或酝酿之中。这也足以说明平台开发是影响着学分银行建设进程的关键因素。
学分银行在我国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国内省级学分银行建成试行的为数极少。建设学分银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加强研究的基础上,边研究边实践,提高构建学分银行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以及国内已有建设区域学分银行的有益做法,无疑对省域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 李惠康.学分银行的探索与构建[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11.
[2] 彭坤明.开放大学建设初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3] 赵婀娜.终身学习不再只是美丽愿景[N].人民日报,2014-01-23(18).
[4] 李红燕.学分银行在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20-22.
[5] 王璐,庞利.广州建设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构想[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12):21-23.
责任编辑 冯丽樱
Practice and Strategies of Constructing a Bank of Academic Credits at Provincial Level——A Case Study on the Trial of Academic Credit Bank for Lifelong Learning in Jiangsu Province
YOUJia-chun/JiangsuOpenUniversity
The Bank of Academic Credits (BAC)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and effective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and learning society. It can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 building a lifelong learning overpass. To speed BAC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tions for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strategically transferring into Open University. The Branch BAC of Jiangsu lifelong learning has done some researches, trials and practices on learners register, system organization, academic credits management and academic credits transfer, and has me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s well. Establishing norms and developing platforms are the focuses of promoting the provincial BAC construction.
Provincial Bank of Academic Credits;construction; practice; strategy
2014-03-01
尤佳春,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研究。(1031761409@qq.com)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江苏开放大学的研究”(A-2011-14)
G724.82
A
2095-6576(2014)02-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