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钴胺致手背虎口区皮疹一例
2014-01-21柳现飞王敏齐晓丽
柳现飞 王敏 齐晓丽
(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125105)
甲钴胺致手背虎口区皮疹一例
柳现飞 王敏 齐晓丽
(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125105)
甲钴胺;桡神经;皮疹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19岁。因注射破伤风疫苗后出现左腕不能抬起,左手虎口区感觉明显减退。既往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烟、酒不良嗜好。查体:左侧上臂中下段外侧见一包块隆起约3 cm×2 cm大小,无充血,触压痛(+),Tinel征(+),左手伸腕伸指肌力2级,左手背虎口区感觉明显减退,感觉2级。伸、屈肘关节正常,左桡动脉搏动良好。X线片示:左肱骨无骨折,行EMG检查示桡神经损伤。LSUMC整条神经分级评价为中度。入院诊断:左桡神经损伤,保守观察1周后无明显好转,Tinel征无进展。给予甲钴胺0.5 mg(福建金山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肌内注射,1次/d。次日,左手虎口区出现环形红斑,大小如一元硬币,周围稍隆起,无不适。停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未予特殊处理。2 d后红斑开始减退,3 d后消失。1个月后,损伤神经恢复明显,半年后左手伸腕伸指肌力5级,左手背虎口区感觉5级,病情恢复。
2 讨论
桡神经经肱骨桡神经沟,穿过臂外侧肌间隔后向内下走行于肱肌和肱桡肌之间,于肱骨外上髁前面分为浅、深两支,深支在发出桡侧腕短伸肌和旋后肌肌支后,在Frohse弓的下面穿行于旋后肌浅、深两层纤维,于旋后肌下缘穿出后改称为骨间背神经,走在前,后群浅、深两层之间。浅支进入前臂,沿肱桡肌的深面与桡动脉相伴下行,终末皮支到拇指和食指璞之间的虎口区[1]。在上臂段损伤后出现垂腕畸形,手背虎口的感觉绝对支配区的感觉障碍。
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是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在部分医院和学者均有报道,而注射疫苗致桡神经损伤,平时少见[2]。肱骨中下段是桡神经由内侧向外侧绕肱骨的一段移行和翻转区,由于它的走行和局部解剖这一特点,该段注射进针偏移,容易伤及该神经。该例患者,是新兵因进行注射疫苗者由于忙乱而忽视基础操作规范,导致注射针穿刺部位偏下偏外,伤及桡神经,与疫苗本身无关。应教育卫生人员在疫苗注射前要认真搞好教育,熟悉桡神经解剖位置,确定正确注射部位在肩峰下及三角肌后再进针,防止因患者摆出叉腰姿势致过度肩关节旋前,进针偏后易伤及桡神经。
甲钴胺是存在于血液、脊髓液中的辅酶维生素B12钴制剂,其作用[3-4]:①它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保持轴索的正常功能。在神经细胞的细胞器内,通过甲基转化反应参与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代谢,修复被损害的神经组织。②甲钴胺是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此酶对神经细胞合成用于轴突的结构蛋白质至关重要,促进髓鞘的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从而提高神经髓鞘的合成。③恢复神经间的传导延迟和神经递质的减少,从而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由于其分子结构中有1个活性甲基结合在中心的钴分子上。其产生的过敏反应包括:引起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皮疹(<0.1%),其他有头痛、发热感(<0.1%),出汗、肌内注射部位疼痛、硬结(频度不明)。本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在虎口区的半环形红色皮疹,是桡神经终末皮支传递的最后一站,在神经细胞器中聚集,修复合成神经组织的髓鞘脂质卵磷脂在支配区的一例典型表现,也为桡神经损伤的诊断提供了一例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陈志豪,徐华梓,徐刚,等.桡神经浅支及其分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4):417-420.
[2]kakatiA,Bhat D,Devi BI,et al.Injection nerve pals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s inrural practice[J].Neurosci Rural Pract,2013,4(1):13-18.
[3]黄承夸,苏国生,韦文,等.甲钴胺和神经生长因子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0):2277-2278.
[4]张永进,丁建强,李建华.甲钴胺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19-21.
2014-05-15)
1005-619X(2014)11-1050-01
10.13517/j.cnki.ccm.2014.1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