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过敏性紫癜50例疗效观察
2014-11-06周丰宝杜翠翠戚明杰
周丰宝 杜翠翠 戚明杰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26607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过敏性紫癜50例疗效观察
周丰宝 杜翠翠 戚明杰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266071)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02—2013-02我院中医科诊治的过敏性紫癜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中药组50例和西药组50例,中药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按不同分型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方进行治疗,西药组给予口服强的松、赛庚啶片、维生素C、芦丁片。15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 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4%,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6%,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两组疗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确切、持久,安全可靠,复发率低。
中医;过敏性紫癜;辨证治疗;疗效
过敏性紫癜是指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常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等[1]。根据其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血证的范畴,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葡萄疫”、“肌衄”、“紫癜风”等病证,与本病有相似之处[2]。临床治疗上应用抗过敏以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医治,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病情控制程度有限,容易导致病情复发,且并发症较多,所以早期治疗是防止病情继续演变的关键。因此,我科对过敏性紫癜患者采取中医辨证理论,按不同分型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方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02—2013-02我院中医科诊治的过敏性紫癜患者100例,100例患者均符合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50例。中药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5~55岁,病程7~100 d。西药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6~54岁,病程10~90 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黄豆大小的瘀斑或瘀点,甚至血疱,部位以双下肢为主,呈现对称性分布,严重者可累及腰背部甚至双上肢,常伴有下肢膝关节疼痛、肿胀,部分患者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尿血和蛋白尿等肾脏病变症状,辅助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及凝血时间等指标均正常[3]。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药组 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①血热证:紫草15 g、茜草20 g、槐米30 g、生地30 g、牡丹皮30 g、赤芍20 g、玄参30 g、地骨皮20 g、陈皮20 g、黄芩30 g、银柴胡20 g、血见愁30 g、小蓟30 g、甘草15 g;若高热口渴者加麦冬30 g、知母20 g、双花30 g;关节疼痛者加秦艽20 g、防风15 g、汉防己15 g;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15 g(后下)、枳实20 g、厚朴20 g;血尿者加车前草30 g、石韦20 g、白茅根30 g。②湿热证:白术30 g、陈皮20 g、厚朴20 g、土茯苓50 g、浮萍草20 g、地肤子20 g、黄芩30 g、龙葵30 g、冬凌草30 g、生地30 g、牡丹皮30 g、玄参30 g、黄柏20 g、甘草15 g;若咽喉肿痛者加北山豆根15 g、双花30 g、连翘20 g;腹痛明显者加元胡30 g、五灵脂20 g、白芍30 g;呕吐恶心者加藿香20 g(后下)、佩兰15 g、竹茹20 g;便血者加栀子20 g、地榆30 g、槐米30 g。③脾虚证:党参20 g、黄芪50 g、白术20 g、防风15 g、茯苓30 g、陈皮20 g、柴胡20 g、当归30 g、生地30 g、牡丹皮30 g、赤芍20 g、玄参30 g、灵芝30 g、甘草15 g;若腹胀纳呆者木香15 g、香附20 g、焦山楂30 g;身寒肢痛者加鸡血藤30 g、桂枝15 g、羌活20 g;久病及肾腰酸腿软者加杜仲20 g、枸杞子30 g、川断20 g、狗脊20 g。④阴虚火旺证:黄柏20 g、知母20 g、地骨皮20 g、旱莲草30 g、女贞子30 g、山药30 g、山萸肉20 g、生地30 g、牡丹皮30 g、赤芍20 g、玄参30 g、紫草15 g、茜草20 g、甘草15 g;若皮肤瘙痒明显者加荆芥15 g、白鲜皮20 g、苦参10 g;口干多饮者加芦根30 g、天花粉20 g、玉竹30 g;蛋白尿者加玉米须30 g、猪苓20 g、益母草30 g等。上述方剂皆水煎口服,1剂/d,3次/d,每次约18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15 d为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后评价近期疗程,停药后1年随访观察痊愈病例复发率。
1.3.2 西药组 口服强的松30 mg,1次/d,服用3 d减5 mg,直至全部减完,完全停用7 d;赛庚啶片2 mg,2次/d;维生素C 100 mg,2次/d;芦丁片20 mg,2次/d。15 d为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后评价近期疗程,停药后1年随访观察痊愈病例复发率,治疗期间,注意和防止过敏性食物、药物的使用。
1.4 疗效判定标准[4]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缓解无反复,大便隐血、血尿、蛋白尿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或大便隐血、血尿、蛋白尿检验结果仅1项未恢复正常,但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有效:症状、体征或大便隐血、血尿、蛋白尿检查有2项以上未恢复正常,但均较治疗前有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任何好转,有加重或反复出现,伴有大便隐血、血尿、蛋白尿1项以上检验结果加重或无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为系统性变应性毛细血管及细小动脉炎症引起血液和血浆外渗到皮下、黏膜下和浆膜下的一种疾病[5]。现代医学认为,过敏性紫癜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对某些过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导致皮下组织黏膜内脏器官出血及水肿。祖国文献早有类似的记载。隋《诸病源候论》记载:“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蒸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乃迎遍体。”指出了发病与热毒有很大的关系[6]。
本病主要由热邪侵入,脏腑虚羸所致。中医学认为与五脏的关系密切,主要责之于风热伤络、血热妄行、气不摄血、脾虚湿盛和阴虚火旺几方面。周仲英创造性提出“复合病机学说”,认为本病虽有因虚致瘀,然其火热病机占其大半,且气虚血瘀之后,又有因瘀生热、气郁化火之变[7]。裴学义认为紫癜的发生多属于温病后期,湿热毒邪未尽,蕴郁血分,伤及经络,迫血妄行而致,属湿热、血证范畴[8]。
根据近几年治疗观察,体会如下:本病特点多阳热内生,与湿相裹,湿热乃成。灼伤脉络,溢于肌肤,而形成紫癜;蕴结肠道,则腹痛便血;灼伤下焦之络则尿血,瘀滞关节则关节肿痛。由此可见,本病为虚实错杂之证,其病因多与“风邪”“血热”“湿毒”“阴虚”等因素有关,治疗上主要从风、热、湿、毒、虚等方面入手,笔者认为该病除上述病因之外还与食物、空气污染也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食物中如膨化食品、方便面、乳类、辅料以及辛辣食品等有很大的因素,值得我们在临床引起注意。所以中医辨证治疗过敏性紫癜主要从为血热、湿热、脾虚、阴虚火旺等这四型来治疗,治疗本病主要采用清热凉血、化瘀消斑、祛湿解毒、健脾摄血、滋阴止血等治则,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降低了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及抗炎功能,并减少西药的一些毒副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理法方药完备,有一定的优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草还有抗突变作用,对炎症急性渗出期的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和水肿及增殖期炎症均有拮抗作用;茜草所含的萘醌类化合物具有解毒、保肝、抗氧化作用,对血凝固有促进作用,并能缩短凝血时间;生地具有扩张血管、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管内皮炎症以及抑制大鼠实验性关节滑膜肿胀炎症的作用;牡丹皮具有明显的抗血管炎,抗血管内栓塞的作用,有抗关节炎、抑制关节肿胀的作用,这就是中医所谓的牡丹皮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凉血止血的双相调节之机制;黄芪、白术、党参、防风、灵芝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组织胺等介质释放,起到了调节免疫作用的双相性;甘草具有抗炎、抑制关节炎症和肿胀的作用。本结果显示,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4%,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6%。中药组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过敏性紫癜,从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及抗凝等共同作用整体上调节免疫机能,能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临床疗效确切、持久,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郭学鹏,汪翼.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7.
[3]杨清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6):1219-1220.
[4]安建峰,史艳萍,梁蓬勃,等.辨证论治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501-1502.
[5]燕丽萍,徐晓东,朱有吉.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62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8,24(1):29.
[6]金起凤,周德瑛.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314.
[7]周仲英.“痰热血溢学说”论治过敏性紫癜[J].中国中医急症,2006,19(9):1463-1464.
[8]胡艳,幺远,柳静,等.裴学义老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577-578.
2014-05-09)
1005-619X(2014)11-1006-02
10.13517/j.cnki.ccm.2014.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