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串接课内课外 引领优质阅读

2014-01-21张钱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外课外阅读笔者

张钱江

语文素养的提升有赖于大量的阅读积累。仔细观察学生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阅读质量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往往只读了语文书上的几篇文章,二是课外的自由式阅读掺杂了许多不良读物,这些都使得学生们的阅读质量不高。就笔者执教的班级而言,在未开展阅读质量提升实践前,学生们的课外书以粗劣的漫画和流行的玄幻类小说为主,那些经历时间洗礼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走不进学生的阅读圈。因此,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较难。教学中,笔者还发现,中高年级的许多课文都是名家名篇,这些课文往往能以一带三,带出一些优质的阅读文本;而一些课外文本也对课文的学习大有裨益。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笔者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从课文出发,提供给学生既与课文学习有关,又稍有难度的阅读文本,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把课内文本阅读与课外读物串接整合起来,互为补充,帮助学生们提升阅读质量,提高语文素养呢?由此,笔者在班上尝试着开展了课内外阅读的串接整合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诱读”——从课内到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孩子们的阅读。在立足课内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关注以延伸拓展为主的“诱读”工作,引导孩子们由内而外,举一反三,帮助他们丰富阅读内容。

1.课前预读

在学习课文前,笔者往往会请孩子们去关注与课文或作者有关的阅读材料,一是熟悉作者、背景等,二是为课文学习作铺垫。在实际学习中,其实学生早就翻过了语文书上区区二三十篇课文,再让他只关注课文,他们可能兴趣并不大,未曾接触过的文本更有吸引力。孩子们家里都有网络,图书馆也离学校很近,所以要想开展课外铺垫式阅读并不难。比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前,我让孩子们去搜集一些《论语》的材料。因为《论语》的篇幅比较短小,而且可以得到阅读章,所以学生们的课前预读工作都做得很好。

2.课中加读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能选择一些紧扣文本学习的片断,增加阅读量,相信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也更爱上阅读。六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是课外名著片断,其中《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只有梗概和片断,无法满足孩子们刚被吊起的胃口。于是,我在带着孩子们品读了书上的片断之后,又出示了鲁滨孙做陶罐的片断和汤姆鬼屋冒险的片断。这些情节的铺展有力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使他们爱上了这两位主人公。第二天,班级书柜上就有了这两本书的全译本。(笔者一直鼓励高年级的孩子阅读全译本或原著)

3.课后比读

现在的语文课堂,往往在结束时教师布置一个课外阅读任务,但很少能真正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而教师也绝不会检查这个阅读作业。而我则往往要求孩子们在课后进行比较读,寻找教材中的选文与原文有什么区别,寻找不同版本的什么差异,寻找同一本书中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之处,寻找这本书与那本书中同一个人物有什么大相径庭之处。

学习了《人物描写一组》后,我让孩子们去比较全本书中人物特点的异同。而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们课后对这一“史实”展开了对比读,使得他们对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都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这样广博而深入的阅读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人物的特点。读一个片断,理解也许会是片面的,但课外阅读文本中一个又一个的片断,充分地帮助孩子们“立”起了人物形象,也更好地让学生们习得了另一种阅读方法——比读。或许是孩子们觉得“比”很有意思吧,他们真正做到了拓展阅读,并开始带着思考去读书。

二、“海读”——以课外补课内

著名作家王安忆说过:“阅读是一种习惯。一个孩子在20岁以前没有形成阅读习惯的话,20岁以后就没有指望了。我们没有一本特别要推荐的书,我觉得要大量地阅读。”要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光靠语文书中的几篇课文是难以达成的,这需要以海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课内文本。

1.主题补充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所能给予学生们的信息量毕竟有限,课外阅读内容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课程改革之路越走越宽的今天,我们更要冲破“课堂”这个小阵地,从一本走向多本,让有效的课外阅读来帮助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这其中,主题式补充阅读效果不错。一是进行与课文学习挂钩的主题补充阅读。到了六年级,我向学生们提出了尝试阅读林清玄系列散文的要求,把这作为我们的共读书目之一(每个学期笔者会根据每册书的课文选列一些共读书目与自读书目)。林清玄散文清静大气,温暖有情,既有人性又具佛性,对小学生来说,并不宜讲深。但他的语言平实质朴,感情细腻真挚,极富意境与积极意趣,篇幅不是很长,是学习散文很好的范例。因此,在学习《桃花心木》时,学生们既很好地关注和学习了语言,又从文本的重要段落提取信息,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之后,我们又补充阅读了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等文章。因此,孩子们对相类似的散文有了更深的印象,使他们开始渐渐地走向深刻。二是进行具有年级特色的主题补充阅读。六年级是孩子们在小学的最后一年,他们即将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少年,一名初中生。于是,我把“海读”主题定为“成长”。《小兵张嘎》、《草房子》、《小屁孩日记》、《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等,这些优质的文学作品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成长岁月。在六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中,许多孩子都提到了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影响。

2.理解补充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最能体现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无论是课内文本,还是课外文本,在阅读引导上,我们尤其要注重从这方面去帮助学生。朱自清的《匆匆》是一篇经典作品,但是学生对于这样的文字真的很难去理解。如果说仅仅让学生说出时光的匆匆与一去不复返显然并不难,但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教学设计时,笔者想到了一首词:白居易暮年写的《忆江南(三首)》。在学习《匆匆》前三个自然段后,笔者把它们在屏幕上展示出来,用与《匆匆》中相似的淡然哀伤的语调朗读,让孩子们逐步感受白居易67岁时怀念江南春景之作。这诗实则是诗人表露光阴不再,唯有“忆”的心境。这正契合了《匆匆》中所描述的时光匆匆与无法挽留,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思想。接着,笔者请学生们反复诵读文中第四自然段中一连串的问句,引出作者为什么要问,为什么要连着问,他在问什么,他只是问吗。在激起孩子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情感后,笔者又出示了苏轼《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通过有感情地读,学生们觉悟了:其实,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去努力抓住这“匆匆”的时间。学习《匆匆》后,我又让孩子们去温习《和时间赛跑》、《生命 生命》、《触摸春天》等已学过的课文。他们对这些中年级学过的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旨又有了新的认识。

3.语言补充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运用。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更多地关注语言本身,通过推敲、锤捣,帮助孩子们吸纳、运用语言。阅读引导亦应如此。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内容是极其少的。所谓“读书破万卷”,我们对语言的习得还需有赖于课外阅读积累。因此,在学习一篇课文的同时,还可以从学习语言的视角出发,选取一组与课文相关的课外文本作为学习语言的补充,巩固课内所学。

在学习《去年的树》时,笔者给学生们出示了几段新美南吉童话中的文字。新美南吉童话的语言是那么的美,像诗,又带着点淡淡的伤怀,尤其是《狐狸阿权》中的最后两句:“阿权闭着眼睛,无力地点点头。兵十手中的火绳枪哐当一声掉在地上,那枪口还冒着缕缕青烟。”孩子们都被这样美丽的文字感动了,有几个女生还偷偷地抹泪。

围绕着语言特色展现的一组文字,进一步帮助孩子们体会了文字,习得语言。经常进行这种形式的补充阅读,在吸纳了一定量的优质语言后,孩子们的语言输出能力一定能逐步提高。在上述课例的课堂练笔环节,一些孩子的行文风格竟能靠近课文的文字特色。这不仅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提高了习作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们提升了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度。

课内文本的学习和课外阅读的积累必须并行,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孩子阅读数量与质量的全面提升。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则分别不少于40万字和100万字。课外阅读是一片丰饶的沃野,达到这些量的要求并不难,但其中不乏“杂草”、“败草”。作为教学引领者的我们,应该成为优质阅读的引领者。串接课内课外,抓准孩子们阅读的“最近发展区”,真正把握孩子们的阅读渴求,促进他们积极阅读,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质的提升,他们对阅读文本的信息提取和理解能力、语言文字的锤捣和吸纳能力、口头与书面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改善。

总而言之,课堂文本的学习离不开课外阅读的补充,课外阅读的积累又支持了课堂文本的学习。在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课内外阅读的串接整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不仅仅是在引领孩子们学习语文、提高素养,更是在帮助学生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课外课外阅读笔者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老师,别走……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