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4-01-21余晓玮
余晓玮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各路专家相继刊出文章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了理论性指导。然而,一线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并不是件易事。笔者以为,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文组合的特点采用图文转化的策略,针对不同的呈现形式采用分类阅读的策略,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采用学用结合的策略。
一、图文转化策略
1.以文释图解读信息
“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分散、隐含在图表中,需间接找出。在正确理解图表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图表内容转化成文字进行表达,即以文释图,这样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快速获取信息。由图到文的转换,一般来说需经过以下流程:
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 文字表达。
以《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与国际缺水标准比较图》(见图1)的解读为例,由图到文的转换过程如下:教师呈现比较图;学生整体观察图表,在整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一个大主题,即反映北京市水资源状况;关注图表细节,将图表中“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将分析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用文字表述结论: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甚至还低于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现状是“北京水资源极度匮乏”。
图1 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与国际缺水标准比较图
2.以图解文提取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的文字材料往往表述分散、跳跃性大,以图解文便于学生提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以图解文即由文到图的转换,是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文字内容。这对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很有益处,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图解文的过程一般经过以下几步:第一,正确领悟文字材料的内容;第二,选择合适的图表形式,建构起事物各要素间的联系;第三,准确描绘图表中要反映的内容;第四,分析总结图表中的规律,与文字内容加以对照。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呈现的是“材料”、“做法”两个文字片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还原文字描述,画出玩具小台灯的制作步骤简图,实现从文字到图形转化的信息提取过程。课文大都配有插图,有些插图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教学时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这一“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挖掘插图中隐含的重要信息,达到以图解文的目的。
3.图文并茂整合信息
整合信息是对信息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与提炼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的结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比较与评价。如《快乐出发》一课,教师出示《古城西安》组文,让学生浏览后提取有用信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旅游攻略”,从出行、风俗、景点方面进行信息整合,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出行方面,有的小组绘制“出行路线图”,有的小组则从天气、时间、物品携带、交通工具选择几方面列出“出行事项表”;风俗、景点方面,采用图片加文字简介方式呈现。
二、分类阅读策略
1.文字型
文字型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指围绕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由几篇(段)独立的文章(片段)组合而成。这类文本材料内容较多、篇幅较长,学生很难把握其要点。阅读时,一要扫描阅读,集中发问,快速掌控全面信息。如《走进沙漠》一课,教师从5份阅读材料中提炼出“去沙漠旅游需注意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快速从全局上把握文本要点。二是指向阅读,定位分析,准确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判断题,进行指向性阅读,随后“定位”信息源——《沙漠是什么》,然后分析并作出合理判断。三是检索阅读,点块聚集,有效整合关键性信息。《走进沙漠》组文有效信息分散在5个阅读材料中,从“所带的物品、出行时间、交通工具的选择、怎么住宿、安全事项”等方面检索阅读并尝试制作沙漠旅游攻略,能快速实现信息点向信息块的聚集,帮助学生提取文本的关键信息。
2.图表型
统计图表直观、简明,易于比较。但由于它文字不多,许多信息隐含在数据、图形中,学生很难建立图表与数据的联系,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进行以下引导:一对“标题”进行说明。明确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阅读后要将标题所反映的图表信息整合、具体化,分出类型。二对“图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先看纵轴、横轴,再看图例,以迅速了解图表反映的具体内容。三对“数据”的分析说明。从纵向、横向分别进行数据比较,从中得出结论。如,《近视情况调查统计表》的阅读中,通过比较分析会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近视率呈上升趋势,且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四对“解析”的说明。对配合图表出现的解释文字进行说明,引导学生借助其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3.条款型
清单、目录、索引、说明书等从其呈现形式来看都属条款型非连续性文本。这类文本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条理清楚,但同时也常负载许多“无价值”信息。如果逐字阅读既花时间也没必要,宜采用快速阅读策略,抓住关键信息。以《美林药品说明书》为例:第一步,通读知大意,了解该说明书的组成部分。第二步,针对问题找准项目。“【注意事项】第九条为什么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请结合说明书说明原因。”根据这一问题,选择项目“性状”、“适应症”、“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细读。第三步,选择信息进行整合。在选定四个项目中选取信息,针对问题进行整合、提炼。以上阅读步骤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时讲究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讲究从因到果的逻辑推理。
三、“学用结合”策略
1.提炼学法,归类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强,掌握其阅读方法意义重大。高明的教师往往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如《寻找食物》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比较的过程中归纳阅读“实验计划”的方法:第一步,阅读《湿圆虫怎样寻找食物》,提醒注意提示框的利用,渗透图文对照的阅读策略;第二步,阅读《蚂蚁的路径》,渗透寻找关键信息的方法,比较蚂蚁和湿圆虫寻找食物的异同;第三步,自主阅读《做个蚯蚓饲养箱》,小组合作质疑解疑;第四步,比较《寻找食物》一组文章与学生平时阅读的文章的不同之处;第五步,总结阅读《寻找食物》组文的方法:图文对照阅读、寻找关键信息、质疑解疑、比较总结。从一组文本到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总结,指向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2.以练导学,从读学写
阅读技能的掌握离不开练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的设计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根据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指向的是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如,出示阅读材料《保修单》,内容为莎拉购买新相机后取得的收据和保修单,让学生阅读后完成练习:运用收据给出的详细资料,填写完成保修卡;莎拉应在多长时间内寄回这个保修卡;莎拉在这家商店还购买了其他什么东西。二是在阅读基础上的从读学写,该练习指向的是阅读文体结构形式的发现与运用。如《特别的说明书》一课,在阅读《开胃消食片说明书》的基础上,了解说明书的文体特点,探究结构形式,最后学写一份《“我”的说明书》的说明书(见图2)。若按通常思路,让学生直接仿写药物说明书类的习作,难度显然偏大,且也比较枯燥乏味。教师让学生学习药物说明书的表述方式,写《“我”的说明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形式活泼、灵动,学生乐于动笔,也易于写出情趣盎然的习作。而这样的习作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药物说明书形式、语言风格等的把握。
图2 《“我”的说明书》仿写思维导图
3.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非连续性文本的文本特质决定其阅读应该是缘于生活的,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笔者尝试利用儿童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儿童在随手可得的阅读中,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比如,读包装,吃零食。教师带领学生进超市,观察喜欢的零食的外包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在吃个明明白白的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再如,看示意图,玩魔方。魔方是学生非常喜欢的玩具,但玩得好的并不多,关键是学生没有学会看示意图——这一“非连续性文本”。课堂中,教师引入这一生活资源,引领学生学习看示意图,创设“玩转魔方,看谁拼得快”的游戏情境,边玩边学,效果极佳。根据玩具的示意图这种“非连续性文本”,孩子们还玩了各种材质、各种类型的拼装玩具。示意图让孩子们玩得更尽兴,更有创意。在生活中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儿童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儿童乐于接受的,也更能提升儿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所以,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加理解生活,彰显语文的工具性。
(责编 韦 雄)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各路专家相继刊出文章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了理论性指导。然而,一线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并不是件易事。笔者以为,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文组合的特点采用图文转化的策略,针对不同的呈现形式采用分类阅读的策略,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采用学用结合的策略。
一、图文转化策略
1.以文释图解读信息
“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分散、隐含在图表中,需间接找出。在正确理解图表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图表内容转化成文字进行表达,即以文释图,这样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快速获取信息。由图到文的转换,一般来说需经过以下流程:
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 文字表达。
以《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与国际缺水标准比较图》(见图1)的解读为例,由图到文的转换过程如下:教师呈现比较图;学生整体观察图表,在整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一个大主题,即反映北京市水资源状况;关注图表细节,将图表中“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将分析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用文字表述结论: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甚至还低于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现状是“北京水资源极度匮乏”。
图1 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与国际缺水标准比较图
2.以图解文提取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的文字材料往往表述分散、跳跃性大,以图解文便于学生提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以图解文即由文到图的转换,是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文字内容。这对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很有益处,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图解文的过程一般经过以下几步:第一,正确领悟文字材料的内容;第二,选择合适的图表形式,建构起事物各要素间的联系;第三,准确描绘图表中要反映的内容;第四,分析总结图表中的规律,与文字内容加以对照。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呈现的是“材料”、“做法”两个文字片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还原文字描述,画出玩具小台灯的制作步骤简图,实现从文字到图形转化的信息提取过程。课文大都配有插图,有些插图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教学时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这一“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挖掘插图中隐含的重要信息,达到以图解文的目的。
3.图文并茂整合信息
整合信息是对信息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与提炼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的结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比较与评价。如《快乐出发》一课,教师出示《古城西安》组文,让学生浏览后提取有用信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旅游攻略”,从出行、风俗、景点方面进行信息整合,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出行方面,有的小组绘制“出行路线图”,有的小组则从天气、时间、物品携带、交通工具选择几方面列出“出行事项表”;风俗、景点方面,采用图片加文字简介方式呈现。
二、分类阅读策略
1.文字型
文字型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指围绕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由几篇(段)独立的文章(片段)组合而成。这类文本材料内容较多、篇幅较长,学生很难把握其要点。阅读时,一要扫描阅读,集中发问,快速掌控全面信息。如《走进沙漠》一课,教师从5份阅读材料中提炼出“去沙漠旅游需注意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快速从全局上把握文本要点。二是指向阅读,定位分析,准确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判断题,进行指向性阅读,随后“定位”信息源——《沙漠是什么》,然后分析并作出合理判断。三是检索阅读,点块聚集,有效整合关键性信息。《走进沙漠》组文有效信息分散在5个阅读材料中,从“所带的物品、出行时间、交通工具的选择、怎么住宿、安全事项”等方面检索阅读并尝试制作沙漠旅游攻略,能快速实现信息点向信息块的聚集,帮助学生提取文本的关键信息。
2.图表型
统计图表直观、简明,易于比较。但由于它文字不多,许多信息隐含在数据、图形中,学生很难建立图表与数据的联系,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进行以下引导:一对“标题”进行说明。明确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阅读后要将标题所反映的图表信息整合、具体化,分出类型。二对“图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先看纵轴、横轴,再看图例,以迅速了解图表反映的具体内容。三对“数据”的分析说明。从纵向、横向分别进行数据比较,从中得出结论。如,《近视情况调查统计表》的阅读中,通过比较分析会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近视率呈上升趋势,且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四对“解析”的说明。对配合图表出现的解释文字进行说明,引导学生借助其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3.条款型
清单、目录、索引、说明书等从其呈现形式来看都属条款型非连续性文本。这类文本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条理清楚,但同时也常负载许多“无价值”信息。如果逐字阅读既花时间也没必要,宜采用快速阅读策略,抓住关键信息。以《美林药品说明书》为例:第一步,通读知大意,了解该说明书的组成部分。第二步,针对问题找准项目。“【注意事项】第九条为什么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请结合说明书说明原因。”根据这一问题,选择项目“性状”、“适应症”、“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细读。第三步,选择信息进行整合。在选定四个项目中选取信息,针对问题进行整合、提炼。以上阅读步骤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时讲究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讲究从因到果的逻辑推理。
三、“学用结合”策略
1.提炼学法,归类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强,掌握其阅读方法意义重大。高明的教师往往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如《寻找食物》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比较的过程中归纳阅读“实验计划”的方法:第一步,阅读《湿圆虫怎样寻找食物》,提醒注意提示框的利用,渗透图文对照的阅读策略;第二步,阅读《蚂蚁的路径》,渗透寻找关键信息的方法,比较蚂蚁和湿圆虫寻找食物的异同;第三步,自主阅读《做个蚯蚓饲养箱》,小组合作质疑解疑;第四步,比较《寻找食物》一组文章与学生平时阅读的文章的不同之处;第五步,总结阅读《寻找食物》组文的方法:图文对照阅读、寻找关键信息、质疑解疑、比较总结。从一组文本到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总结,指向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2.以练导学,从读学写
阅读技能的掌握离不开练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的设计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根据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指向的是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如,出示阅读材料《保修单》,内容为莎拉购买新相机后取得的收据和保修单,让学生阅读后完成练习:运用收据给出的详细资料,填写完成保修卡;莎拉应在多长时间内寄回这个保修卡;莎拉在这家商店还购买了其他什么东西。二是在阅读基础上的从读学写,该练习指向的是阅读文体结构形式的发现与运用。如《特别的说明书》一课,在阅读《开胃消食片说明书》的基础上,了解说明书的文体特点,探究结构形式,最后学写一份《“我”的说明书》的说明书(见图2)。若按通常思路,让学生直接仿写药物说明书类的习作,难度显然偏大,且也比较枯燥乏味。教师让学生学习药物说明书的表述方式,写《“我”的说明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形式活泼、灵动,学生乐于动笔,也易于写出情趣盎然的习作。而这样的习作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药物说明书形式、语言风格等的把握。
图2 《“我”的说明书》仿写思维导图
3.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非连续性文本的文本特质决定其阅读应该是缘于生活的,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笔者尝试利用儿童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儿童在随手可得的阅读中,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比如,读包装,吃零食。教师带领学生进超市,观察喜欢的零食的外包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在吃个明明白白的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再如,看示意图,玩魔方。魔方是学生非常喜欢的玩具,但玩得好的并不多,关键是学生没有学会看示意图——这一“非连续性文本”。课堂中,教师引入这一生活资源,引领学生学习看示意图,创设“玩转魔方,看谁拼得快”的游戏情境,边玩边学,效果极佳。根据玩具的示意图这种“非连续性文本”,孩子们还玩了各种材质、各种类型的拼装玩具。示意图让孩子们玩得更尽兴,更有创意。在生活中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儿童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儿童乐于接受的,也更能提升儿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所以,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加理解生活,彰显语文的工具性。
(责编 韦 雄)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各路专家相继刊出文章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了理论性指导。然而,一线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并不是件易事。笔者以为,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文组合的特点采用图文转化的策略,针对不同的呈现形式采用分类阅读的策略,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采用学用结合的策略。
一、图文转化策略
1.以文释图解读信息
“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分散、隐含在图表中,需间接找出。在正确理解图表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图表内容转化成文字进行表达,即以文释图,这样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快速获取信息。由图到文的转换,一般来说需经过以下流程:
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 文字表达。
以《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与国际缺水标准比较图》(见图1)的解读为例,由图到文的转换过程如下:教师呈现比较图;学生整体观察图表,在整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一个大主题,即反映北京市水资源状况;关注图表细节,将图表中“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将分析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用文字表述结论: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甚至还低于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现状是“北京水资源极度匮乏”。
图1 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与国际缺水标准比较图
2.以图解文提取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的文字材料往往表述分散、跳跃性大,以图解文便于学生提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以图解文即由文到图的转换,是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文字内容。这对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很有益处,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图解文的过程一般经过以下几步:第一,正确领悟文字材料的内容;第二,选择合适的图表形式,建构起事物各要素间的联系;第三,准确描绘图表中要反映的内容;第四,分析总结图表中的规律,与文字内容加以对照。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呈现的是“材料”、“做法”两个文字片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还原文字描述,画出玩具小台灯的制作步骤简图,实现从文字到图形转化的信息提取过程。课文大都配有插图,有些插图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教学时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这一“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挖掘插图中隐含的重要信息,达到以图解文的目的。
3.图文并茂整合信息
整合信息是对信息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与提炼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的结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比较与评价。如《快乐出发》一课,教师出示《古城西安》组文,让学生浏览后提取有用信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旅游攻略”,从出行、风俗、景点方面进行信息整合,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出行方面,有的小组绘制“出行路线图”,有的小组则从天气、时间、物品携带、交通工具选择几方面列出“出行事项表”;风俗、景点方面,采用图片加文字简介方式呈现。
二、分类阅读策略
1.文字型
文字型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指围绕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由几篇(段)独立的文章(片段)组合而成。这类文本材料内容较多、篇幅较长,学生很难把握其要点。阅读时,一要扫描阅读,集中发问,快速掌控全面信息。如《走进沙漠》一课,教师从5份阅读材料中提炼出“去沙漠旅游需注意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快速从全局上把握文本要点。二是指向阅读,定位分析,准确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判断题,进行指向性阅读,随后“定位”信息源——《沙漠是什么》,然后分析并作出合理判断。三是检索阅读,点块聚集,有效整合关键性信息。《走进沙漠》组文有效信息分散在5个阅读材料中,从“所带的物品、出行时间、交通工具的选择、怎么住宿、安全事项”等方面检索阅读并尝试制作沙漠旅游攻略,能快速实现信息点向信息块的聚集,帮助学生提取文本的关键信息。
2.图表型
统计图表直观、简明,易于比较。但由于它文字不多,许多信息隐含在数据、图形中,学生很难建立图表与数据的联系,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进行以下引导:一对“标题”进行说明。明确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阅读后要将标题所反映的图表信息整合、具体化,分出类型。二对“图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先看纵轴、横轴,再看图例,以迅速了解图表反映的具体内容。三对“数据”的分析说明。从纵向、横向分别进行数据比较,从中得出结论。如,《近视情况调查统计表》的阅读中,通过比较分析会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近视率呈上升趋势,且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四对“解析”的说明。对配合图表出现的解释文字进行说明,引导学生借助其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3.条款型
清单、目录、索引、说明书等从其呈现形式来看都属条款型非连续性文本。这类文本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条理清楚,但同时也常负载许多“无价值”信息。如果逐字阅读既花时间也没必要,宜采用快速阅读策略,抓住关键信息。以《美林药品说明书》为例:第一步,通读知大意,了解该说明书的组成部分。第二步,针对问题找准项目。“【注意事项】第九条为什么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请结合说明书说明原因。”根据这一问题,选择项目“性状”、“适应症”、“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细读。第三步,选择信息进行整合。在选定四个项目中选取信息,针对问题进行整合、提炼。以上阅读步骤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时讲究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讲究从因到果的逻辑推理。
三、“学用结合”策略
1.提炼学法,归类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强,掌握其阅读方法意义重大。高明的教师往往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如《寻找食物》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比较的过程中归纳阅读“实验计划”的方法:第一步,阅读《湿圆虫怎样寻找食物》,提醒注意提示框的利用,渗透图文对照的阅读策略;第二步,阅读《蚂蚁的路径》,渗透寻找关键信息的方法,比较蚂蚁和湿圆虫寻找食物的异同;第三步,自主阅读《做个蚯蚓饲养箱》,小组合作质疑解疑;第四步,比较《寻找食物》一组文章与学生平时阅读的文章的不同之处;第五步,总结阅读《寻找食物》组文的方法:图文对照阅读、寻找关键信息、质疑解疑、比较总结。从一组文本到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总结,指向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2.以练导学,从读学写
阅读技能的掌握离不开练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的设计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根据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指向的是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如,出示阅读材料《保修单》,内容为莎拉购买新相机后取得的收据和保修单,让学生阅读后完成练习:运用收据给出的详细资料,填写完成保修卡;莎拉应在多长时间内寄回这个保修卡;莎拉在这家商店还购买了其他什么东西。二是在阅读基础上的从读学写,该练习指向的是阅读文体结构形式的发现与运用。如《特别的说明书》一课,在阅读《开胃消食片说明书》的基础上,了解说明书的文体特点,探究结构形式,最后学写一份《“我”的说明书》的说明书(见图2)。若按通常思路,让学生直接仿写药物说明书类的习作,难度显然偏大,且也比较枯燥乏味。教师让学生学习药物说明书的表述方式,写《“我”的说明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形式活泼、灵动,学生乐于动笔,也易于写出情趣盎然的习作。而这样的习作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药物说明书形式、语言风格等的把握。
图2 《“我”的说明书》仿写思维导图
3.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非连续性文本的文本特质决定其阅读应该是缘于生活的,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笔者尝试利用儿童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儿童在随手可得的阅读中,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比如,读包装,吃零食。教师带领学生进超市,观察喜欢的零食的外包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在吃个明明白白的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再如,看示意图,玩魔方。魔方是学生非常喜欢的玩具,但玩得好的并不多,关键是学生没有学会看示意图——这一“非连续性文本”。课堂中,教师引入这一生活资源,引领学生学习看示意图,创设“玩转魔方,看谁拼得快”的游戏情境,边玩边学,效果极佳。根据玩具的示意图这种“非连续性文本”,孩子们还玩了各种材质、各种类型的拼装玩具。示意图让孩子们玩得更尽兴,更有创意。在生活中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儿童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儿童乐于接受的,也更能提升儿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所以,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加理解生活,彰显语文的工具性。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