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2014-01-21赵连明
赵连明
一、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途径。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通过人口增长模式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准确理解环境与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打下良好基础。教材首先以“历史上的人口增长”轨迹图和两个活动,介绍世界人口增长史上的速度变化和引起人口增长的原因,然后讲述三个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代表国家或地区以及导致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导因素。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较多,强调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人口数量的认识,学生由于熟悉而容易接受,对于其中的某些知识,学生凭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可以理解,如对人口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容易理解,人口增长原因也能联想到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医疗技术发展。但是,这些理解可能是不深入、不全面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目标涉及内容转化为身边案例,通过案例探究、读图分析、思考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活动、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获取和深化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时期人口增长模式;通过比较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和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该节课教学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构建起一条基于学生认识水平的人口发展主线。将人口变化的特点、规律与案例有机结合,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和实际学习水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也利于其在学习情景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优化选择教学要素和教学手段,积极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情景,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终生发展有用地理的理念。整节课教师直接讲解内容很少,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提出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扮演“引导者”角色,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读图以及思考和讨论问题,获得问题答案。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过程与方法”目标得到体现和落实。(浙江省湖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周尚荣)▲
一、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途径。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通过人口增长模式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准确理解环境与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打下良好基础。教材首先以“历史上的人口增长”轨迹图和两个活动,介绍世界人口增长史上的速度变化和引起人口增长的原因,然后讲述三个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代表国家或地区以及导致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导因素。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较多,强调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人口数量的认识,学生由于熟悉而容易接受,对于其中的某些知识,学生凭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可以理解,如对人口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容易理解,人口增长原因也能联想到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医疗技术发展。但是,这些理解可能是不深入、不全面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目标涉及内容转化为身边案例,通过案例探究、读图分析、思考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活动、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获取和深化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时期人口增长模式;通过比较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和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该节课教学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构建起一条基于学生认识水平的人口发展主线。将人口变化的特点、规律与案例有机结合,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和实际学习水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也利于其在学习情景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优化选择教学要素和教学手段,积极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情景,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终生发展有用地理的理念。整节课教师直接讲解内容很少,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提出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扮演“引导者”角色,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读图以及思考和讨论问题,获得问题答案。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过程与方法”目标得到体现和落实。(浙江省湖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周尚荣)▲
一、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途径。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通过人口增长模式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准确理解环境与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打下良好基础。教材首先以“历史上的人口增长”轨迹图和两个活动,介绍世界人口增长史上的速度变化和引起人口增长的原因,然后讲述三个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代表国家或地区以及导致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导因素。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较多,强调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人口数量的认识,学生由于熟悉而容易接受,对于其中的某些知识,学生凭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可以理解,如对人口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容易理解,人口增长原因也能联想到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医疗技术发展。但是,这些理解可能是不深入、不全面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目标涉及内容转化为身边案例,通过案例探究、读图分析、思考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活动、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获取和深化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时期人口增长模式;通过比较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和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该节课教学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构建起一条基于学生认识水平的人口发展主线。将人口变化的特点、规律与案例有机结合,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和实际学习水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也利于其在学习情景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优化选择教学要素和教学手段,积极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情景,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终生发展有用地理的理念。整节课教师直接讲解内容很少,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提出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扮演“引导者”角色,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读图以及思考和讨论问题,获得问题答案。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过程与方法”目标得到体现和落实。(浙江省湖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周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