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菌作画
2014-01-20独孤西门
独孤西门
一提到细菌,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感染、疾病、死亡这些令人生畏的词语,并总是要想方设法去消灭细菌。事实上,细菌对人类有很大的用处,一些细菌是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治理污染、降解塑料,甚至治疗癌症的关键。更让人无法想到的是,这些微小到肉眼无法看见的生物,还可以变成艺术。
30岁的扎查利·科普菲尔曾是一位微生物学家,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执著,他后来考上了辛辛那提大学的摄影专业,并且获得艺术硕士学位,从此彻底转行成了一名视觉艺术家。
扎查利将微生物技术和摄影室的暗房显影技术完美地结合了起来,首创了举世无双的“细菌显影术”。他拿培养皿当“感光纸”,利用大肠杆菌转变成的荧光素感光显影,竟然创作出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名人肖像画,其中不乏爱因斯坦、达尔文、毕加索等名人,还包括银河系景象等多幅作品,令人拍案叫绝。
扎查利的创作过程类似于传统照相馆的暗房洗照片,但奇妙的是,他并不需要感光纸、显影剂、定影液等化学试剂,而是利用活生生的细菌作为“感光纸”。
首先,他利用转基因技术,让诸如大肠杆菌之类的细菌转化成一种荧光素。然后,他把这些能够分泌荧光蛋白的细菌涂抹在一个培养器皿中,让它们尽情生长。要知道,细菌可不会那么听话地任人摆布,要它们“作画”,就必须让它们知道,应该在哪里生长,不应该在哪里生长。
扎查利有办法让细菌“服从命令”,他把一张照片的负片覆盖在培养器皿正上方,使其暴露在同位素放射源的辐射之下。这样一来,在负片下没有遮住的部分,细菌直接受到放射性同位素辐射的“烤灼”,而负片遮住的细菌则幸免于难,它们的生长速度也因此不同。没有受到辐射的细菌能够正常生长,而受到辐射的细菌则生长缓慢,甚至直接夭折。由于细菌在不同的照射强度下生长速度不同,因此会在培养皿中留下类似电脑点阵图般浓淡不一的细致图像。
在不同的色块上,让具有相应颜色的细菌长出来,而且步调统一,难度可想而知——稍有不慎,红色可能越过边界长到白色里面去,导致的结果就是帽子把脸给弄糊或吞并了。扎查利必须小心翼翼地在培养皿上铺满琼脂(一种白色的凝胶),然后使用导管在每个区域注射不同的菌种,并想办法控制它们的生长期限,直到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作诞生。
扎查利的创举震惊了科学界与艺术界,瞠目结舌的人们简直不敢相信,科学原来也可以如此惊艳绝伦。而在扎查利看来,科学家和艺术家从根本上讲目标是一致的,那便是不断探索未知的新事物,然后产生新的想法供人们分享。他深有感触地说:“从一开始,我就在琢磨如何将科学与艺术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我相信,许多人之所以误以为科学与艺术是分裂的,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科学理论中所包含的那种质朴的优雅。在我看来,科学的世界永远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丽地方,比起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领域都更具艺术性。”
你也不用担心在观看细菌画作时会被传染,扎查利早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了防止细菌和培养细菌的营养液变质腐败,或者让欣赏的人接触到细菌,他在细菌表面涂上了一层丙烯酸或树脂加以保护。
摘自《知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