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父女
2014-01-20俞昌基
俞昌基
我66岁寿诞那天,女儿按照我们浙江人的风俗替我烧了66块小肉以示敬贺,还给我拍了寿星照。我哥在一旁看了,对她打趣说:“看你老爸穿的是你买的毛衣,吃的是你烧的肉,他有你这样的‘衣食女儿真是福气呀!”我抿嘴窃笑,也忍不住要表表功:“这‘衣食女儿还不是我这个‘衣食父亲调教出来的!”老妻听了也笑道:“这倒也是呀!你们是一对‘衣食父女。”
晚上,我有点兴奋地躺在床上,三十年来的往事在记忆的荧光屏上一幕幕展现——
1982年,三十多岁的我大学毕业,与爱人的工资之和只有人民币110元,小女还未满周岁,所以一切家务都由我们自己干。
我买了几本童装裁剪书,“按图索衣”:先用旧报纸裁好纸片,再用纸片在布上排料,裁剪衣片,然后在缝纫机上制作新衣。我替女儿做过背带裙、花边衬衫、香槟式小套装、格子呢大衣,还有织锦缎小棉袄呢。记得以前邻居老裁缝常说一句行话:“男人做女红,越做越是穷。”我的体会却是“老爸学做衣,越做越欢喜!”
后来我们的工资涨了好几次,社会的物资供应也日渐充裕了,我就不必再考虑钞票和布票了。逛商店看到适合女儿穿的就买了。“裁缝老爸”就此退休。然而三十年如一日,我一直是家中的“煮父”和“围裙丈夫”。虽然古人有“君子远庖厨”之说,但我是一介平民,一定要自己动手,方能丰衣足食,并体味生活的乐趣。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一下班就先去小菜场采购幼女的“营养菜”:鳝丝、河虾、猪排……一斤才一元左右。然后接女儿回家,我一个人忙着“锅碗瓢盆交响乐”。小女十岁生日,我为她的六七个小朋友、外婆家和爷爷家办了三次生日宴。我还特意向一位做西餐的朋友学做苹果色拉。这道色香味俱佳的私家冷餐一上桌,立马就让大家抢吃一空,成了“光盘”。
女儿大学毕业要去英国留学,我这个“煮父”不能再“保驾护航”了,只能教她学烧几个菜和汤。我说:“闺女呀,老爸只能教你一点灶头薄技了。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你自己好好学,好好练吧!”
过了半年,我去英国探望小女。在大学宿舍里,我第一次吃到了女儿烧的两菜一汤:洋葱牛排、苹果色拉和蘑菇浓汤。哈哈,味道鲜美,情意更浓!看到女儿既能上得课堂,又能下得厨房,我放心了。
女儿“海归”工作后,为了一家人的健康,对我的厨艺有了“地中海饮食”的要求,简单说就是少油少盐少调料。看来这辈子我这个“煮父”是不会“歇菜”了,生命不息,掌勺不止哟!
随着年岁渐长,闺女对我们老两口也越来越关心了。她经常陪我们去买新衣,一起品尝脍炙人口的中餐西餐,观赏新推出的电影大片,替我在网上购买图书报刊,一起去自助游。看来咱这“衣食女儿”还是“娱乐女儿”、“导游女儿”呢!
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