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职教体系试点:着眼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质量保障

2014-01-19黄小璜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3期
关键词:常州试点课程标准

黄小璜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与创新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难点。常州市審时度势,强力推出重大举措,率先在全国实施中高职衔接的“3+4”培养模式,实现了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3+4”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质量保障,需不断实践、反思。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3+4”;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58-03

中高职衔接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与创新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难点。推进中高职衔接是今后一阶段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和最紧迫的任务。[1]2012年8月,常州市审时度势,推出重大举措,率先在全国实施中高职衔接的“3+4”培养模式,实现了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

“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常州市提出“科教兴市”战略,要求依靠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迫切需求。但是目前常州职工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只占1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达35%,我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制约,单靠在生产实践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传统型做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通过地方高等学校培养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才是必由之路。

一、努力实践,在实践中探索

(一)合理制定“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人才培养方案是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2]培养目标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也是课程衔接的基础。[3]因此,合理制定“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3+4”模式首先要解决的任务。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由常州工学院牵头,联合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及相关行业、企业人员,开展市场调研、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共同探讨企业就业岗位对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制定出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模式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中职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具有较好文化科学知识和数控技术方向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准高级数控应用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是:面向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品质和先进制造技术核心能力,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机械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以及机械行业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中高职不同阶段的目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实现“3+4”模式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合理制定“3+4”模式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衔接

课程标准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课程标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3+4”模式人才培养计划能否落实。为防止中高职两个层次知识和技能的重复或断层,衔接的最终落脚点应是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衔接。没有课程衔接,中高职协调发展必然流于表面,只有课程的衔接才是最根本的。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3+4”模式参与培养院校采用一套课程标准,进行分段实施。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据专业的不同,分别以常州工学院和常州大学为主,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相关行业企业参与、讨论、修改,最后付诸实施。共同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有利于中高职院校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合理的教学分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中职学校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教学。常州工学院和常州大学则是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的提高、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拓展。为确保课程标准的落实,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常州工学院和常州大学定期检查“3+4”试点班教学质量。

(三)有效保障“3+4”模式教学质量,实现转段考核的衔接

1.机制保障。在常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下,由市教育局分管领导、相关职能处室、教研机构负责人,相关院校分管领导、职能处室、院系负责人组成市“3+4”试点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由试点院校相关学科(课程)任课教师组成各学科(课程)校际教研协作组,明确职责,指导开展“3+4”教学工作,推进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机制以及转段考核标准的制定。对“3+4”试点班级的评价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师来说,建立健全对任课教师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开展校内督导教学制度。不仅要考量其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情况,更注重对其教学质量情况的测评、考核,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考核由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组织进行。学生阶段性成绩考核采用高校直接按课程标准要求命题或是由高校参与,实行全市统一命题,由学校具体组织考试、集体阅卷的方式进行。学生必须达到中专毕业要求,取得规定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必须取得本专业技能中级工证书;必须通过高等院校所组织的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关通识课程考核。关于转段考核的安排,在中职入学招生方面,由合作双方学校根据有关政策协商制定招生章程。同时,高等院校将该本科指标列入当年国家高等教育公办招生计划。学生完成中职学习后,将通过必要的考核选拔进入本科院校就读。

3.制定“3+4”模式教师培训制度,完善教师队伍,保障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是人才培養的关键。在生源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办出高水平的学校。[4]学校在师资配备和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强教师的培养与管理。专门为试点班级配备工作经验丰富、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班主任,师德高尚、文化素养好的文化课教师,技术过硬、敬业精神高的专业课教师。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在平时业务教研的基础上,学校利用假期组织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同时出台多项制度,规范引导“3+4”项目教师的校内外教研活动。定期选派教师到对接高校访学,加强合作学校的交流学习。

德国莱辛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为切实做好“3+4”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邀请常州各高校领导到校与试点班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学校领导详商合作项目;邀请合作高校专家到校为试点班学生作专业讲座,安排试点班学生到合作高校举行成人仪式,佩戴心仪的高校校徽,深入体验大学生活,激发了试点班学生对进入合作高校、专业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合乎自己兴趣的东西,往往事半功倍,最终是让学习者得益,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积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一)“3+4”模式存在的问题

1.衔接学校的限制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试点学校必须在国家级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范围中。由此可见,目前“3+4”模式在衔接学校方面有着较高的限制性,多集中示范性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

2.衔接专业的局限性。为加快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省教育厅提出试点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通知》进一步要求,要优选试点衔接专业,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优先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实现按需发展、分段培养、强强联合,全面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其他院校提供典型与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试点的专业应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或“十一五”期间示范专业。支持示范(骨干)职业院校优势专业参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由此可见,“3+4”模式目前的衔接专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以社会急需专业、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理工科专业为主。

(二)“3+4”模式存在的瓶颈

1.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根据人才培养方案,“3+4”试点项目最后的显性目标是“本科+技师”,但高等学校不具备技师职业资格教育培训权限,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融通存在体制障碍,需要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政策支持。

2.部分课程一体化设计存在困难。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和本科阶段的部分课程都有强制性要求,故在“3+4”分段培养的过程中,部分课程较难做到一体化设计,甚至还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

3.分段培养与无缝衔接出现难点。“3+4”分段培养既要分段实施,又要无缝对接;既要保证学生能完成相关专业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顺利拿到中专文凭,又要为后续本科学习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两者在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程之间较难平衡,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4.创新培养成本与绩效管理存有矛盾。学术与高级职业资格双重资格教育明显加大了培养成本,特别是技师职业资格教育须实施大量实践项目,开展各级技能鉴定,教学时间、实训时间、设备投入、材料消耗大幅增加。建议对试点学校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以保证培养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鲁昕.推进中高职衔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3-04-12.

[2]武春平.科学发展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3]汤霞,王新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12(23).

[4]陆玲珠.如何加强教学管理研究[J].教学育人,2010(29).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常州试点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PCT协作式检索和审查(CS&E)试点将于2019年3月1日重启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国资委力推国企改革“十项试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