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培勋钢琴作品《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的创作特征
2014-01-19吴文婷
吴 文 婷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陈培勋,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21年出生于香港,幼年学琴,后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李维宁先生系统学习作曲理论、对位法等课程,曾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和声语汇和色彩绚丽的配器手法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音乐形象,彰显其扎实的创作功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交响诗《心潮逐浪高》、《从头越》;交响曲《我的祖国》、《清明祭》;钢琴作品《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五首》,分别为《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平湖秋月》。在这五首钢琴作品中作者将广东音乐的风格特征和钢琴的演奏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钢琴所特有的音乐语言向世人展现了广东音乐的艺术魅力。其中《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更以其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风格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曾被英国列为钢琴考级规定曲目,也是国内各大音乐会频繁使用的中国曲目之一,受到广大演奏者的喜爱。
一、《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的创作背景及概况
( 一) 创作背景
20 世纪50 年代,刚成立的新中国使音乐创作有了植根的土壤。在毛主席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方针指导下,如何用西洋乐器去表现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风格与特点,成了广大作曲家和部分钢琴家探索的方向[1]。当时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正处于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主要形式是将我国民歌、传统器乐曲、经典戏曲等作为素材改编成钢琴曲。陈培勋先生受到创作大环境的影响,于1954 年写下这部作品,向世人展示了其卓越的创作才华。《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广东音乐的精华,又因钢琴本身的诸多特性而赋予了作品崭新的艺术生命,在钢琴演奏和实际教学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二) 创作概况
1.创作题材
《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是陈培勋先生以广东音乐《双飞蝴蝶》和粤剧小曲《水仙花》为基本题材创作而成的。古曲《双飞蝴蝶》是一首轻松活泼的过场音乐,由于多数乐句都要重复一次,故而得名为“双飞”[2],主要描绘两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的欢快场景,充满生活情趣。《水仙花》是《茉莉花》流传到广东后经过演奏的润饰变化而形成的,曲调委婉,情感细腻。陈先生在这些题材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通过七次风格迥异的变奏,创作了这首极具特色的佳作。
2.创作体裁
陈培勋先生在创作这部作品时采用了变奏曲这一器乐体裁,将《双飞蝴蝶》和《水仙花》两首曲调融合在一起,形成双主题变奏的形式,具有新意[3]。变奏曲是欧洲音乐体裁之一,顾名思义,指将最初陈述的一曲调(主题)进行变化的重复或展开。即在和声或节奏、拍子、速度、音区、调性上加以变化,或曲调加花、增时、减时,或利用倒影、逆行等技术进行变化演奏。曲式图式为A—A1—A2—A3—A4—A5……简单的变奏是在大致保持主题的节奏形态、旋律轮廓以及和声元素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简单的装饰;复杂的变奏则是针对乐曲的旋律、节奏、调性、音型、曲式、和声做较大幅度的改变,甚至连音乐风格都发生改变;更为复杂的变奏手法是作曲家仅仅根据原素材的某个动机进行变化发展,以至于很难看出和原素材的联系。西方变奏曲中常用的方法有:调性变奏、和声变奏、旋律变奏、节奏变奏、音型变奏、装饰变奏、对位变奏、特性变奏等,如贝多芬的《c 小调三十二首变奏曲》、莫扎特的《魔笛主题变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等。中国传统变奏曲的特点是通过对主题材料的扩充衍生、对旋律加花润饰等手段对原素材进行发展加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我国的音乐理论家们常常把民族音乐中的变奏部分称之为衍生变奏、润饰变奏、调性变奏和板式变奏,如钢琴家周广仁根据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叶露生的《兰花花的故事》、陈培勋的《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等。
二、《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的创作特征
《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旋律明快简洁,和声层次丰满,调式转换自然清新,各段落之间速度、情绪对比明显,风格迥异,散发出浓郁的民族韵味和崭新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其独特的创作特征。以下将从旋律、调式、曲式、和声四个方面具体阐述该曲的创作特征。
( 一) 旋律特征
1.复调旋律的运用
复调旋律是与主调旋律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各自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的旋律线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4]。《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的变奏二部分是一段非常婉转动听的复调旋律,两个声部均衡发展,犹如人在对话,带有缠绵、流连的情绪(见图1)。
图1 变奏二谱
2.粤调旋律的模仿
为了使作品最大限度地保留广东音乐的旋律特征,陈先生大量使用了广东音乐所特有的旋律手法和惯用语汇。如仔细观察主题和变奏一的开头,不难发现变奏一乐句开头比主题多了一串十六分音符,这就是广东音乐特有的旋律手法——冒头,它是时值较为短暂的润饰性音组,由于它的出现,将主题庄严、凝重的情绪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流畅,与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见图2、图3)。再如变奏二乐段结尾处旋律的写作手法是模仿广东音乐的又一有力见证。这种手法被称为迭尾,它是将乐句结尾音加以曲调化延伸的一种创作手法(见图4)。
图2 主题谱
图3 变奏一谱
图4 变奏二后部谱
3.线性旋律的把握
线性旋律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创作的最主要特征,是一种单线条的、横向的旋律创作模式,注重音乐的横向流动和变化,讲究流畅的线条和连贯的曲风。长期以来,我国的作曲家们受独特的音乐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所影响,创作出的作品十分重视横向旋律线条的表现力,常以旋律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音色的丰富变化来表现情感。广东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一部分也很重视线性旋律线条的走向,因此在这首作品中也随处可见线性旋律的踪影,如乐曲开头的第一、二小节(见图2)和变奏二的中段部分(见图5)。
图5 变奏二中段谱
( 二) 调式特征
人们在欣赏《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时能够感觉到其段落旋律间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浓郁的民族韵味,是因为在这首作品中无论是主题还是变奏,无论是主调音乐还是复调旋律,都始终贯穿着民族调式以及广东音乐所特有的调性元素,保持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中国民族调式是指以宫、商、角、徵、羽五声构成的五声调式以及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形成的六声和七声调式。广东音乐则较少运用角调式,多以其他几个调式为主。陈先生在这部作品中利用七次变奏将转调这一创作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全曲涉及很多调式,如A 商、G 商、F 商、bB 徵、bE 徴等,整个旋律在这几种调式中衔接得自然流畅,令人惊叹。更为可贵的是作曲家在进行调式安排时始终忠实于原曲的调式,如古曲《双飞蝴蝶》是商调式,而《水仙花》则是徴调式,作品虽经过多次变奏和转调,但始终遵循了原素材的调式。
( 三) 曲式特征
这部作品采用的曲式结构是双主题变奏形式,这种变奏既不属于西方传统的变奏曲式,也不属于中国曲式创作中的变奏体,而是陈培勋先生在中国曲式和西方曲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套全新方法。全曲共有七次变奏,每一次变奏都让人耳目一新:如第二变奏运用复调对位手法表现出缠绵、流连的情怀,第三变奏有舞曲的特征,第四变奏趋于浪漫与幻想的气质等等,体现了作曲家深厚的创作功底和伟大的创新精神。
( 四) 和声特点
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作品的和声配置直接关系着作品的风格流派[5]。我国几代作曲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渐意识到一首颇具民族特色的作品不仅要有传统的民间音乐作为旋律支撑,还要有与旋律风格相一致的和声配置。为了使和声运用符合乐曲风格,陈培勋先生在西洋传统和声的基础上融入了民族和声因素,以确保民族化的旋律与和声相融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度音程
乐曲中多次运用三度音程,使声部层次加厚,更富有立体感。变奏二部分还使用了左手连续三度音程跳音,与右手连贯的旋律线条形成强烈对比,这一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整段音乐律动感十足,表现出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的情景(见图6)。
图6 变奏二谱
2.八度音程
乐曲一开始主题的左手部分由九个八度音程构成,音响效果宏大厚重,这种创作手法一方面是为了突出主题部分的庄重之感,另一方面是为了强调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特征,颇具民族特色(见图2)。
再如乐曲第二主题《水仙花》的一段变奏,作曲家运用左手远距离八度低音加柱式和弦,右手八度加内声部双音填充这样一种和声进行以极速的方式演奏将整个乐曲推向高潮,情绪激昂,令人振奋(见图7)。
图7 变奏七谱
3.变和弦
作曲家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变和弦,如升三音、降三音、升五音、降五音等,目的在于削弱西洋和声的功能性,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如作品中变奏四前八小节的左手都是变和弦,这些变和弦的使用不仅仅为作品增添了民族韵味,还使这一段旋律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气质,独具特色(见图8)。
图8 变奏四谱
综上所述,陈培勋先生创作的这首《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使广东音乐通过钢琴这一载体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实乃我国钢琴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1] 吴晓娜,王健. 钢琴音乐教程[M].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 于倩. 陈培勋《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演奏与教学[J].乐器,2008(9):54-55.
[3] 常敬仪. 陈培勋五首粤调钢琴曲评析[J]. 钢琴艺术,1999(6):10-14.
[4] 孙云鹰.复调音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 陈祖馨.钢琴教学新思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