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资助系统的高职院校困难学生隐性德育模式研究
2014-01-19任海华
任 海 华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7)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等教育改革、学费制度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我国高校困难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1999 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校困难学生人数迅速攀升[1]。据教育部2009 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 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 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2]。以历史期与当期在校困难学生数为基础,运用GM(1,1)灰色系统的基本原理,对未来若干年在校困难学生数进行预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未来若干年内,高校在校困难学生数还会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样的增长趋势是刚性的。
高职教育无法忽视困难学生群体数量大这一实际问题,因此必须构建适合于困难学生群体的德育模式。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群体具备经济困难但学业较差、道德不完善且心理自卑等显著特征。其一,经济困难,学业较差。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生源来源的复杂性、大学前教育的劣质性造成高职批次专业的困难学生总体学业较差。其二,道德不完善,心理自卑。一方面,大部分困难学生来自农村,经济落后的农村生存环境迫使父母只顾及孩子的生存需求,无暇顾及孩子的道德养成;另一方面,农村受限制的视野滋生狭隘的心理评判态度,无法培育出农村困难学生群体视野开阔、心胸宽广、行为积极的基本情商素质。社会规范内化途径的缺失,道德品质养成通道的偏离,造成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群体人格塑造转向和价值认同偏离。传统的社会意识里,高职学历低,社会认可度低;选择高职,是无法选择本科的被迫选择。这些认知使困难学生群体滑向更为自卑的深渊。
本研究主要对能派生出隐性德育功能的学生资助模式进行分析,以学生资助系统为主要载体从而生成出困难学生隐性德育模式。
二、基于隐性德育功能的学生资助模式思辨
狭义上的学生资助,是单纯的经济帮扶,即经济维度的帮扶;而广义上的资助,涵盖经济、心理以及学业等多维度的帮扶。经济维度资助包含无偿经济资助、有偿经济资助两种模式。其中,无偿经济资助是单向的没有任何回报、反馈的经济资助模式;而有偿经济资助是双向的有着回馈的经济资助模式。单纯无偿经济资助的资助模式容易弱化学生资助的德育功能,而脱离经济维度的资助模式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扶,因此,应构建以有偿经济资助为主导,无偿经济资助为辅,兼以精神资助的学生资助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隐性德育功能的学生资助模式解构图
( 一) 单纯的无偿经济资助模式容易弱化学生资助的德育功能
为了保障每一个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经过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各级政府、媒体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学费减免等制度为主体、多元化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这一资助体系的帮助下,许多困难学生享受到了国家的关怀,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国家对困难学生的资助经费在不断增加的同时,资助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2009 年全年共资助学生3106.04 万人次,资助总金额347.2 亿元,共有十余个项目[3]。2010 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支出总额437.3 亿元,比2009年增加67.65 亿元,增幅18.3%[4]。2007 年5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同年6 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学生资助工作的顶层设计方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组织管理及认定工作的具体要求等。这从根本上确立了大学收费制度与困难学生国家补助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模式[5]。
目前建立的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的资助模式,无法实现学生资助的德育功能。第一,无偿经济资助模式是单向的资助模式,无法激发受助学生的感恩情怀。无偿资助模式是由国家、社会以及学校将助学金无偿给予受助学生,受助学生不需要做任何的反馈行为,这是一种单向的行为,久而久之,有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渐养成“等、要、靠”的惰性思想,甚至有部分困难学生固执地认为“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给予的助学金是他应得的东西”。长此以往,“等、要、靠”惰性思想逐步发酵,自立、自强、感恩意识缺失,对困难学生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第二,无偿经济资助模式是得来容易的资助模式,无法激发受助学生的励志情商。学生提供相应的困难证明经学校认定成为困难学生,国家、社会以及学校迅速给予无偿资助,无偿资助是得来容易的资助。长此以往,部分困难学生认为自己是困难学生,理所应当获得资助。第三,无偿经济资助模式引发受助群体的诚信危机。传统的无偿资助模式引发了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国家资助而向学校学生资助部门提供虚假材料,引发了困难学生群体的诚信危机。有些高校的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国家助学金争得面红耳赤,不惜践踏诚信的尊严而获得无偿资助。
( 二) 脱离经济维度的资助模式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扶
脱离经济维度的资助,单纯给予精神鼓励、心理支撑,是空中楼阁式的资助,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扶。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位困难学生,父亲重病已经欠债数十万。因担心不能完成学业,遂提出退学,班主任、辅导员极力鼓励安慰,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后来采取按照最大限度额度资助与心理帮扶相结合的方法,使得该生安心去学习。
( 三) 构建以有偿经济资助为主,无偿经济资助为辅,兼以德育教育的学生资助
第一,有偿经济资助为主导。有偿资助方式主要有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向高校困难学生提供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贷款。在校期间,办理贷款学生无需支付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毕业后利息按照同期公布基准利率计息,由本人支付。勤工俭学是由学校提供岗位、学校支付报酬,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以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的助学方式。无论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是勤工俭学,一方面可以缓解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可缓解无偿受惠而引起的心理压力。有偿经济资助模式既有利于树立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能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第二,无偿经济资助为辅。国家助学贷款可以迅速缓解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确保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部分困难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窘境,其自身实力难以按照规定时间偿还贷款,从而导致因学致贫。在不削弱学生资助隐性德育功能的前提下,适度予以无偿经济资助,不但可以减轻受助学生的负担,又能树立受助学生的自信心,为将来更好地报效社会做最充分的准备。第三,兼以实施德育教育。在迎合受助学生基本生理、心理需求的同时,将德育内容附着在学生资助系统载体中,从而达到资助效益的最大化。
三、基于学生资助系统的困难学生隐性德育模式
( 一) 隐性德育功能内涵及基本特征
教育部2005 年发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指出:“大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加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加强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教育。”大学教育阶段德育内容可以简化表述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社会道德教育、法制诚信教育、人文科学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除了以经济维度帮扶困难学生,以学业维度提升受助学生学业水平,以心理维度使受助学生逃脱心理困境外,还具备隐性德育功能,即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社会道德教育、法制诚信教育、人文科学精神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附着在学生资助系统载体上,实现困难学生群体德育内容的内化。
学生资助隐性德育功能是学生资助系统的派生功能,具有隐秘性、特定性以及柔化性等基本特征。第一,隐性德育具有隐秘性特征。隐秘性特征是学生资助隐性德育的最显著特征。首先是德育手段的隐秘性。传统德育的主要方式是说教、榜样导引等方式,而学生资助的主要目的是助人,附着在助人行为上的德育是隐秘的。其次是德育载体的隐秘性。将德育内容附着在学生资助系统内,将德育与学生资助巧妙结合,德育载体具有隐秘性。第二,隐性德育具有特定性特征。由学生资助系统派生出来的隐性德育模式,是实现困难学生群体吸收、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规范,是针对困难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有特定指向,因此具备特定性特征。第三,隐性德育具有柔性化特征。所谓柔性化,就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逐渐实现受助学生的德育内化过程。学生资助工作面对的困难学生群体,在实施资助的同时,辅以德育内容的传输、接收、内化,进而形成受助学生导引自身行为的道德标准,这不是突兀教育对象的过程,而是柔性切入直达受助学生内心深处的过程,是柔性化的过程。
( 二) 高职院校困难学生隐性德育模式研究
学生资助系统除了显性的经济资助、学业资助以及心理资助功能外,还存在隐性的德育功能。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社会道德教育、法制诚信教育、人文科学精神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附着在学生资助系统载体上,以实现困难学生群体德育内容的内化(见图2)。
图2 依附于学生资助系统载体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渗透模式
1.以学生资助系统为载体实现理想信念、爱国等德育内容的内化
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群体理想信念、爱国教育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内化为困难学生群体的行动指南,便可认为已成功实施了理想信念、爱国教育等德育教育。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群体中不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超前消费等不良思潮。在困难补助申请过程中出现一拥而上的现象,甚至存在部分困难学生将申请获得的困难补助用于个人奢侈消费,这样的风气如果蔚然成风会严重影响理想信念、爱国等德育内容的内化。
第一,以营造良好资助氛围、坚决制止无良申请等手段,实现理想信念、爱国等德育内容的内化。在困难补助申请过程中出现一拥而上的现象,不排除部分学生“不拿白不拿”的心态。在开展学生资助过程中,以宣教、一对一深度接触等方式营造良好资助氛围,以严格完善的申请审核程序、事后用款监督等方式坚决制止无良申请,向教育对象群体申明学生资助与理想信念、爱国教育的协同性。将资助给予最需要的学生,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所有的受益者都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这是所有与学生资助系统相关者的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制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的强大武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学生资助载体中,牢固困难学生群体的思想防线,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困难学生群体高尚的情操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第二,以资助激发励志,导引受助学生群体自觉内化理想信念、爱国教育内容。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给予困难学生群体的资助,必然激发起强烈的回馈情感,即他们在获得资助完成学业的同时,要懂得报效国家、报答社会、感恩学校。以资助激发励志,导引受助学生自觉内化理想信念、爱国教育内容,这是必然的过程。
2.以学生资助系统为载体实现社会道德、法制诚信等德育内容的内化
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群体因受资助行为自觉接受着社会道德的管束、法制诚信的约束。从学生资助系统载体方面看,可以分别从学生资助系统内部和外部实施社会道德、法制诚信等德育内容的渗透。
第一,将社会道德、法制、诚信等德育内容渗透于学生资助系统内部。困难学生群体与普通学生一样,同样接受一般意义下社会道德、法制诚信教育的管束。除此之外,他们还受到学生资助系统内部特有的行为管束。困难学生认定、资助申请均需要他们提供真实的材料,表述真实的情况,一旦为恶意获得申请通过提供虚假材料或信息,会受到社会道德的制裁,法制诚信的约束。无论是公开化的资助程序,还是为照顾特殊情况学生半公开化的资助行为,均受到社会道德、法制诚信的管束。
第二,将社会道德、法制诚信等德育内容渗透于学生资助系统外部。学生资助载体是一个天然的社会道德、法制教育契机,为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法制诚信规范氛围,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包括所有在校学生的以“资助诚信”为主题的诚信教育活动月活动,涵盖“诚信风采”演讲比赛、以诚信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诚信征文活动等。只有当整个学生群体,特别是困难学生群体将社会道德、法制诚信理念规范内化为自身行动指南,才会使违反社会道德的不法行为以及失信行为无处藏身,真正实现社会道德、法制诚信等德育内容在困难学生群体的道德内化。
3.以学生资助系统为载体实现人文科学精神、心理健康等德育内容的内化
资助育人系统是学生资助系统的子系统,一方面承担着人文科学精神德育内容的内化,另一方面生成心理危机干预子系统,负责实施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
第一,作为学生资助系统的子系统,资助育人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承担着德育育人功能的模块。资助育人模块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助学生群体沟通交流的通道,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这样的天然通道,以教育者自身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精神感化受助群体,逐步生成导引他们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行动指南。
第二,由资助育人子系统生成的困难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开展困难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平台。困难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集聚了足够多的心理教育资源,确保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针对困难学生群体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困难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能及时有效地干预有心理危机的困难学生,确保受助学生由危机状态转为安全状态。由预警、分拣以及干预等三个相对独立模块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传导机制,为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困难学生提供内心诉求通道,实现向健康状态的转变。
[1] 任海华.论高校助困现状与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26(1):49-50.
[2] 教育部.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EB/OL].(2010 -08 -12)[2013 -04 -02].http://www. jyb. cn/high/gdjyxw/201008/t2010081 2 -38 1515.html.
[3] 任海华,王鑫明.基于GM(1,1)灰色模型困难学生数的预测——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4 -17.
[4] 教育部.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EB/OL].(2011 -08 -09)[2013 -04 -02].http://gaokao. chsi. com. cn/gkxx/zc/moe/201108/20110809/225663688.html.
[5] 任海华,王鑫明,陆小峰,等.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构建高职学生资助体系[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24 -27.